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壽宮花園

鎖定
寧壽宮花園(The Garden in the Palace of Tranquil Longevity),又稱乾隆花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72—1776年)建成,是故宮內廷外東路寧壽宮的一部分,乾隆帝準備歸政後遊賞所建 [1] 
寧壽宮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約40米,佔地面積約6400平方米,南北分隔成四進院落。第一進院主體建築為古華軒,其餘建築有承露台、禊賞亭、旭輝庭、抑齋、矩亭、擷芳亭;第二進院正房為遂初堂,其餘建築有配房、轉角廊、倒座廊、垂花門;第三進院以山景為主,建築有聳秀亭、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第四進院主體建築為符望閣,其餘建築有碧螺亭、玉粹軒、倦勤齋、雲光樓、竹香館 [1]  [21]  。寧壽宮花園是中國帝王朝代倖存下來的具有獨特建築和歷史風格的綜合體,是唯一一個專門為皇帝退位後私人使用的私家帝王花園,為研究乾隆時期的園林建築提供了實物參考 [23] 
1961年3月4日,包含寧壽宮花園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寧壽宮花園
外文名
The Garden in the Palace of Tranquil Longevity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約 6400 m²
別    稱
乾隆花園

寧壽宮花園歷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72—1776年),寧壽宮花園建成 [1]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延趣樓天橋拆除 [12] 
2001年,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對寧壽宮花園中的倦勤齋開展共同保護項目 [23] 

寧壽宮花園建築格局

寧壽宮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約40米,佔地面積約6400平方米,南北分隔成四進院落。第一進院主體建築為古華軒,軒東山巒上有承露台,軒西為鑿有流杯渠的禊賞亭,亭北山上有旭輝庭,軒南有假山,軒東南角有曲廊、矩亭、抑齋圍成的小院,院內東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擷芳亭”。第二進院正房為遂初堂,東西有配房,轉角廊、倒座廊將正房、配房、垂花門聯為一體,是個典型的三合院。第三進院以山景為主,山間有深谷,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山上有天橋,聳秀亭屹立山頂,院北有萃賞樓,西有延趣樓,東南麓有座北面南的三友軒。第四進院主體建築為符望閣,閣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亭南有小虹橋通萃賞樓,山屏西南有云光樓,閣西有玉粹軒,閣北有倦勤齋,玉粹軒北依西牆有竹香館,外圍一道南北向弓形矮牆。倦勤齋南、玉粹軒北接有爬山廊,可達竹香館二層 [1]  [21] 

寧壽宮花園建築特點

寧壽宮花園佈局得體,山石樹木、亭台樓閣經營有緒。屋頂類型力求變化,色彩豐富,有黃、綠、藍、紫、翠藍等色,梁枋彩繪大量使用了金線蘇式彩畫。中軸線佈置有變化,後半部軸線略東移。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 [1] 

寧壽宮花園主要建築

寧壽宮花園一進院

古華軒
古華軒為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回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捲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外,形成內外空間的貫通。軒明間內檐和後檐4間懸掛木雕龍匾4塊,明間楹聯一副,均是乾隆帝為古楸而題。軒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構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倚樹建軒,故名“古華軒” [3]  [21] 
承露台 承露台
承露台
承露台亦稱仙台,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東側,座落於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之上,面積為7平方米,以白石欄杆相圍。欄板高0.42米,寬0.84米,南北相對各兩塊,西為三塊,東為兩塊,中為入口,欄板間以石望柱相接。台內地面鋪米黃色斑石。台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杆相攔,南北兩側有石階通至台下石洞。洞的正面與南面各闢洞門,正面為朱扉金釘宮門,南為朱漆板門。門洞口皆寬0.8米,高1.9米,素白石券。南門券頂上方為半圓形木雕透窗。洞內有佛龕座北面南,東壁上嵌有石刻的乾隆御書經文 [18]  [21] 
禊賞亭
禊賞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西側,座西面東,座落於須彌座平台上,面闊3間,進深3間,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形,三面出歇山式頂,中間為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飾以蘇式彩畫。明間後設黑漆雲龍屏門,北側有遊廊接旭輝庭。禊賞亭抱廈內地面鑿石為渠,渠長27米,曲廻盤折,取“曲水流觴”之意,稱“流杯渠”。渠水來自亭南側假山後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經假山內暗渠流入渠內。亭的內外裝修均飾竹紋,以象徵王羲之蘭亭修禊時“茂林修竹”之環境,亭前壘砌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 [4]  [21] 
旭輝庭 旭輝庭
旭輝庭
旭輝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西側,貼牆隨山勢而建,座西面東,面闊3間,進深1間,歇山式捲棚頂,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明間開門,餘為檻牆、支摘窗,窗為步步錦格扇芯。東、南兩側前出廊,南側接爬山遊廊。檐下為蘇式彩畫 [5]  [21] 
抑齋 抑齋
抑齋
抑齋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東南角,座北向南,僅2間,硬山式捲棚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前後出廊,檐下飾蘇式彩畫。前後開門,門户錯置,步步錦隔扇門,餘為檻窗,玻璃屜窗。室內為小佛堂,隔斷之上嵌以佛龕。東間有門可暗通養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7]  [21] 
矩亭
矩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抑齋西側,亭為方形,座西朝東,四角攢尖綠剪邊黃琉璃瓦寶頂。檐下飾以蘇式彩畫。亭內西面為遊廊檻窗,上懸乾隆御筆“矩亭”匾,頂部是編織紋天花,為故宮內僅有。矩亭南、北、東三面接遊廊 [6]  [21] 
擷芳亭
擷芳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東南隅,建於石山之上,高出牆垣,佇立亭中可俯瞰院內外風景。亭為四角攢尖頂,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檐下飾以倒掛楣子,安白石坐凳欄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達擷芳亭 [8]  [21] 

寧壽宮花園二進院

遂初堂 遂初堂
遂初堂
遂初堂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坐北面南,綠琉璃瓦黃剪邊捲棚歇山頂,前後出廊。前廊下懸乾隆帝御筆滿漢文“遂初堂”匾。中間開門,餘開支摘窗。明間為過廳,左右出轉角遊廊,與東西配房前廊相通。東西配房各5間,北3間明廊,中間開門,南2間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與院牆垂花門的倒座遊廊相接。外檐均飾蘇式彩畫,虎皮石牆基。正房、東西配房及轉角遊廊、廊房相連,圍成一座方正的庭院。院門為四扇綠漆的垂花門。院內疊石山一座,海墁地面中鋪設方磚甬路,以連通正房與東西配房 [9]  [21] 

寧壽宮花園三進院

聳秀亭 聳秀亭
聳秀亭
聳秀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落,平面呈方形,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檐下飾倒掛楣子,下設坐凳欄杆 [10]  [21] 
萃賞樓
萃賞樓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坐北朝南,捲棚歇山頂,覆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上下兩層,各面闊5間,前後出廊。樓的正面下層為明廊,上層東四間為明廊,西梢間隔為暗廊,明間開門,餘為窗。樓的後檐下層兩次間各開一門,上層中間開門,餘皆為窗。隔扇門均為步步錦隔心,夔龍團紋裙板,窗為步步錦支摘窗。上下檐柱間設雕花彩繪木欄杆。外檐飾博古紋蘇式彩畫,檐下安倒掛楣子。樓上後檐明間的門外凌空架一白石小橋,通往後山主峯上的碧螺亭。樓前假山巒峯疊起,洞谷相通。樓西側有上下游廊與雲光樓相接 [11]  [21] 
延趣樓
延趣樓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西側,上下兩層,連廊面闊5間,進深3間。上覆歇山捲棚頂,以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脊角安走獸5個。檐下樑枋飾以蘇式彩畫。東、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掛楣子,下設欄杆。廊內側安門窗以分隔室內外空間,門窗上部皆用欞條拼成步步錦形式。室內裝修以多種瓷片鑲嵌裝飾 [12]  [21] 
三友軒
三友軒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座北面南,為三開間式小軒,黃琉璃瓦捲棚頂,東為硬山式,西為歇山式,三面出廊,為故宮中僅有。明間槅扇4扇,中間兩扇為門,檐下掛匾“三友軒”,兩次間為燈籠錦支摘窗。軒內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裝修題材。東為3扇支摘窗,與樂壽堂隔窗相望。後檐皆為支摘窗,窗外為假山。西次間西牆闢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紋為窗欞 [20-21] 

寧壽宮花園四進院

符望閣
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俗稱“迷樓”,為該院的主體建築,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室內裝修製作以金、玉、琺琅等鑲嵌裝飾 [13]  [21] 
碧螺亭
碧螺亭位於寧壽宮花園符望閣前的疊山主峯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構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檐攢尖頂,上層覆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孔雀藍琉璃瓦,上下層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安束腰藍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五條垂脊,分為五個坡面。亭柱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刻各種梅花紋圖案。柱檐下安裝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亭內頂棚為貼雕精細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檐額枋彩畫為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亭前檐下懸乾隆帝御筆“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橋,通萃賞樓二層,東西有石階,可通山下 [14]  [21] 
玉粹軒 玉粹軒
玉粹軒
玉粹軒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西倚宮牆,東與符望閣相望,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建。軒廣三間,前出廊。覆歇山捲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軒內隔為三室,南稱得閒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館。軒前東南側橫亙一道以彩色石片貼面的短垣,北側則以遊廊東與符望閣相接,將玉粹軒前隔出自成一體的小院。軒南與石山相連,有蹬道可達山頂 [15]  [21] 
倦勤齋
倦勤齋位於寧壽宮花園最北端,符望閣後,北倚宮牆,仿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而建。倦勤齋座北朝南,面闊9間,捲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前出廊,檐下繪蘇式彩畫。東5間與符望閣相對,東西各接遊廊,分別與符望閣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構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自然形成東5間、西4間的格局。東5間,明間開門,餘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檐下懸“倦勤齋”匾額。內頂棚糊以團花紋天花。從東次間東前檐柱至西次間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間,設寶座牀多處。仙樓為卍字錦底竹絲掛檐,玉璧鑲嵌,百鹿圖裙板,夾紗雙面繡隔心。中有通道與西4間連通。西4間,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墁天花,周圍竹籬環繞,樓閣間有裝飾室內的通景畫。南立一楠木雕彩繪竹紋圓光罩,與北牆裱糊的彩繪竹籬圓光罩遙相對應。齋前由東西兩段遊廊隔成一個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聳立,有十字方磚甬路,可以行進。西4間前一弧形院牆,中開八方門,通往竹香館 [21-22] 
雲光樓 雲光樓
雲光樓
雲光樓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西南隅,樓內匾額曰“養和精舍”,形制仿自建福宮花園的“玉壺冰”。雲光樓平面呈曲尺形,西倚宮牆,自北向南又折而向東。上下兩層,上頂北側為歇山頂,東側則為硬山頂。前檐出廊,上層北側以石橋與院內假山相通,東側外接上下兩層遊廊與萃賞樓相接。樓內東側設佛堂,有匾額曰“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 [17]  [21] 
竹香館 竹香館
竹香館
竹香館位於寧壽宮花園符望閣西北,西倚宮牆,面東而立,仿建福宮花園碧琳館而建。竹香館上下兩層,主樓三間,兩側耳樓各一間。耳樓兩端又連斜廊,北通倦勤齋,南接玉粹軒。主樓為歇山捲棚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外側遍堆石山,下層窗口掩映在山石縫隙之中。前建有弓形牆垣,正中開八方形洞門,兩側安琉璃漏窗,將竹香館圍成獨立小院 [16]  [21] 

寧壽宮花園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愛新覺羅·弘曆
愛新覺羅·弘曆(1736—179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鐘愛,養之宮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被雍正帝密建為皇儲,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 [19] 

寧壽宮花園文物價值

寧壽宮花園是中國帝王朝代倖存下來的具有獨特建築和歷史風格的綜合體,是唯一一個專門為皇帝退位後私人使用的私家帝王花園,為研究乾隆時期的園林建築提供了實物參考 [23] 

寧壽宮花園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含寧壽宮花園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寧壽宮花園旅遊信息

寧壽宮花園地理位置

寧壽宮花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

寧壽宮花園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8、101、103、124、128、觀光1線、觀光2線、觀光3線路公交車,在神武門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距離寧壽宮花園約2.9千米,駕車約10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