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寢(拼音:qǐ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寢的古字形像房屋中有笤帚,或像手拿笤帚打掃房屋。本義是睡覺的地方,卧室。引申指卧、就寢。由卧又引申為橫放着。因為“寢卧”而停止了活動,所以這就可以引申為息、止義。
中文名
拼    音
qǐ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PUVC [3] 
倉    頡
JLME [3] 
鄭    碼
WDWX [3] 
筆    順
點、點、橫鈎、點、提、豎、橫折、橫、橫、點、橫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3029) [1] 
平水韻
上聲第二十六·寢 [4] 
注音字母
ㄑㄧㄣˇ
筆畫數
3+10(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寑、㝲、𡨞、𡨦、𡩠
四角碼
3014₇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DD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的“寢”,像屋子()裏有掃帚(圖1)。遠古牀還沒有被髮明的時候,人們席地而坐,席地而卧。所以休息的地方,每天都要清掃一下保持整潔。“寢”字所表達的可能就是這類情形。金文(圖2-4),“房子”和“掃帚”依然不變,有的加上了手(又),如圖3,意思是手持掃帚把屋子打掃乾淨。《説文解字》籀文就由此發展而來。到了小篆(圖7)階段,字形繁化。房子(宀)裏不僅有掃把(),手移到了“帚”下方,“帚”的左方還多了一個“人”。戰國文字(圖6)和隸書(圖8、9)將“宀”裏的“人”省去,而代之以牀形(“爿”,是牀的初文),睡覺休息的意思更明顯了。楷書從漢隸演變過來。新中國成立後整理簡化漢字時,把“寢”中的“爿”簡化為“丬”,同時把“寑”作為異體廢棄了。 [2]  [5] 
“寢”本義是供人睡卧的房間,特指君王居住的宮室,即所謂的寢宮。由此引申,君王祖先神位所居的宗廟、所葬的陵墓也稱為寢。宗廟是君王、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祖廟。漢代的鄭玄解釋説:“前曰廟,後曰寢。”就是説宗廟的前邊部分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廟堂,廟堂後邊收藏祖先衣冠遺物的後殿則叫寢。寢後來還指帝王陵墓中的正殿,或直接把安葬帝王的陵墓叫做寢陵。
寢是放牀供人睡卧居息的房間,由此產生了躺在牀上睡覺的意義,後又泛指睡覺。寢雖是在牀上躺卧,但這既可是躺在牀上睡覺,也可是躺在牀上休息,如成語“寢而不寐”“寢食不安”中的“寢”,就是躺在牀上卻未必睡着了。“寢”的這種躺卧休息的意義,又生髮出止息、廢棄乃至隱藏的意義來。如把停止戰爭叫寢兵,把罷免官職叫寢免,把停止廢除叫寢廢,把隱匿隱藏叫寢藏,等等。需要説明的是,寢在現代漢語裏已不單用,一般以語素的身份出現在成語或合成詞中,而且多用於書面語。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ǐn
動詞
睡覺。
sleep;lie
《詩經·小雅·斯干》:“乃寢乃興,乃佔我夢。”
郭沫若《湘累》:“我睡在牀蓆上,又何嘗能一刻安寢?”
寢室;寢宮;廢寢忘食
〈文言〉擱置。
put
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文言〉停止;平息。
stop
商君書·開塞》:“二國行之,兵則少寢。”
漢書·刑法志》:“三代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文言〉湮沒不彰;隱蔽。

南朝宋·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涼陰掩軒,娥月寢耀。”
唐·元稹《鶯鶯傳》:“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

〈文言〉用同“”。使盛大。

漢·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李善注:“寢威,寢其威武也。”寢,五臣本作“祲”。

名詞
卧室;睡覺的地方。
bedroom
國語·晉語一》:“獻公田,見翟柤之氛,歸寢不寐。”
內寢;就寢;壽終正寢
古代帝王宗廟之後殿,為放置祖宗衣冠之處。

宋史·禮志九》:“周制有廟有寢,以象人君前有朝後有寢也。廟藏木主,寢藏衣冠。”
寢宮
秦漢以後帝王陵墓上的正殿。

《漢書·韋玄成傳》:“又園中各有寢、便殿。”
形容詞
〈文言〉相貌醜陋。
ugly
晉書·文苑傳·左思》:“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
秦略《拳秀峯》詩:“正如古丈夫,貌寢氣質雄。”
寢容;寢陋
副詞
〈文言〉逐漸。
gradually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按黃帝時獨姬姜數姓耳,後世賜族者寢多。”

[6-7] 

近義辨析

寢、寐
在古代,在牀上睡覺叫“寢”,不論睡着或睡不着。《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宰予白天睡覺)睡着了叫“寐”。《國語·晉語一》:“歸寢不寐。”(回家睡覺可是睡不着)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七荏切(qǐn)
寑,卧也。從宀,〔⿱帚又〕聲。
𠖗,籀文寑省。 [9] 

説文解字注

“卧也”注:李善引《論語》鄭注:寢,卧息也。卧必於室,故其字從宀。引伸為宮室之偁。《周禮·宮人》:掌王之六寢之脩。《釋宮》曰:室有東西箱曰廟,無東西箱有室曰寢。又引伸之凡事止亦曰寢。
“從宀,㑴聲”注:今人皆作寢,寢乃㝱部𡬓字之省,與寑異義。七荏切。七部。
“𠖗,籀文𡪢,省”注:省人也。《水部》濅下曰:𡩠,籀文𡪢。 [10] 

廣韻

七稔切,上寑清 ‖侵聲侵2部(qǐn)注:經典同寑
寑,室也。卧也。七稔切。九。
寢,上同,見經典。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寢;部外筆畫:11
古文:𡨦、𡫒、寑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七稔切,侵上聲。《説文》:卧也。《詩·小雅》:乃寢乃興。《論語》:宰予晝寢。
又《廣韻》:堂室也。《爾雅·釋宮》:無東西廂,有室曰寢。周制,王公六寢,路寢一,小寢五。路寢,冶事之所,小寢,燕息之地也。《公羊傳·莊三十二年》:路寢者何,正寢也。
又寢廟。凡廟,前曰廟,後曰寢。《詩·小雅》: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商頌》:寢成孔安。注:廟中之寢,所以安神也。
又陵寢。《史記·樂書》:三代以前,未有墓祭。至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秦制,上陵皆有園寢。
又凡居室皆曰寢。《禮·王制》:庶人祭於寢。
又息也。《前漢·刑法志》:兵寢刑措。《唐書·裴度傳》: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又寢丘,縣名,在汝南。《前漢·地理志》應劭注:叔敖子所邑之地,後更名固始。
又葉衣檢切,音揜。《詩·小雅》:乃安斯寢。葉上簟。簟音忝。
《集韻》:亦作𡩠。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𠬶”的上部是“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
【寫法提示】❶“宀”的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❷下半部分左窄右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平;“丬”點在橫中線;“𠬶”,“彐”的三筆都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末橫在橫中線;“冖”在橫中線下側,從“丬”起筆,比“彐”寬;“又”的兩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相交於右下格,捺腳低於撇尖。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i̯əm
先秦
王力系統
tsʰ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ʰ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ʰ
j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h
jəmx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ʰ
i̯ə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ʰ
ǐěm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ʰ
jem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ʰ
iɪm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h
jəm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ǐəm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七寑

開口呼
次清
七稔切
tsʰjem
集韻
𡪢
上聲
四十七𡪢

開口呼
次清
七稔切
tsʰiem
禮部韻略


上聲






七稔切

增韻


平聲






千尋切



上聲






七稔切

中原音韻

上聲
侵尋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m
中州音韻


上聲
尋侵






葉侵上聲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次清
七林切
ts‘iəm

上聲
二十寢


次清
七稔切
ts‘iəm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ẽ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ẽ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ʰi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sʰ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sʰaŋ
45
陰上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ʰ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ʰ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ɕʰ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sʰim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ʰɐm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tʃʰɐm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im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im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ʰi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30]
  • 4.    平水韻 二十六寢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7]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0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60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53
  • 8.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9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97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1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28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8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1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607-16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