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龍回

鎖定
《宿龍回》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一首憫農詩,此詩開篇直截了當,首聯即寫出豐收成為泡影的現狀;頷聯寫造成歉收的天災;頸聯由天災轉向寫人禍;尾聯發出民生多艱的感嘆。此詩語言質樸平直,傳承了古典詩歌中現實主義的精神,也展示出詩人深沉的憂民思想。 [1] 
作品名稱
宿龍回
作    者
楊萬里
創作年代
南宋
出    處
誠齋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宿龍回作品原文

宿龍回
大熟虛成喜,微生亦可嗟
禾頭已生耳,雨腳尚如麻
頃者官收米,精於玉絕瑕
四山雲又合,奈爾老農家 [2] 

宿龍回註釋譯文

宿龍回詞句註釋

①龍回:關名,在長沙東南四十五里關山,兩關相連,中間僅有一路相通。
②大熟:莊稼大豐收。虛成喜:喜事已成空,白白歡喜了一陣,盼望了一回。
③微生:猶言“低賤”的老百姓。嗟(jiā):嘆,為協韻。
④禾生耳:稻穗因久雨而生芽。《朝野僉載》記古諺:“秋甲子雨,禾頭生耳。”即是説秋季多雨,晚稻容易得黑黴病、黃穗病。
⑤雨腳:雨落下來如線之腳,故名。也稱“雨足”。如麻:像麻林一樣的密集,言雨之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雨腳如麻未斷絕”。
⑥頃者:用法不一,或指過去,或指近今,這裏是過去義(宋人用法皆如此),説上次的經驗如何。
⑦精:本義即是擇選米之精美者。絕瑕:無瑕,玉往往夾石夾雜質雜色,叫作瑕,純淨如一者難得,故玉以無瑕為最可貴。此言官府收租米,挑剔極端苛細,都要上好的精米,有一點不合也繳納不上。
⑧合(hè):聚集到一起。俗語説:“一塊雲彩下不成雨。”陰雲四合,天黑成一色,久雨不晴之象。
⑨奈:奈何的省用,怎麼辦。爾:你們。 [3]  [2]  [4] 

宿龍回白話譯文

莊稼本來長勢不錯,本指望能獲得豐收,但最終還是遭遇了天災,讓人們空歡喜了一場,這些無助農民的遭遇真是可嘆啊。
晚稻已經因為連綿不絕的秋雨害上了黑黴病,可雨還是下個不停。
往昔官府收租米的時候非常挑剔,好比挑選無瑕美玉一樣,有一點不合格也不行。
天上陰雲四合,眼看一場秋雨又要來臨了,你們今年的生活可怎麼過下去啊。 [1] 

宿龍回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時值孝宗即位,鋭意恢復之際,舉國上下,人心振奮。這種形勢影響到誠齋的早期詩作有兩方面內容十分突出,一是愛國憂時,二是關注民生。這首詩就是屬於後類的作品。當年秋天,楊萬里赴長沙訪友途經龍回,看到久雨不晴,莊稼豐收無望,再加上官府苛政,致使農民貧困的情景,有感而發,寫了這首關心民瘼的詩篇。 [1] 

宿龍回作品鑑賞

宿龍回整體鑑賞

這首《宿龍回》屬於楊萬里的早期作品,是一首憫農詩。
首聯,詩一開頭就從“嗟”字落筆突出一個“憂”字,寫大熟之喜竟成虛空,也就是特大豐收成為泡影,這“憂”就由於喜的落空而更顯沉重,比直説歉收給人們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壓力,直使人感到老天爺簡直在跟“微生”們開玩笑:先給以豐收的誘惑,繼給以災歉的打擊。詩人在這裏着一“虛”字,翻喜為憂,因而使第二句的“可嗟”就具有更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可嗟”既是對老百姓的同情,也是對老天爺的詛咒,感情十分強烈。
頷聯,詩人用兩句詩作形象的描寫,點出了上文大喜成虛的原因:“禾生耳”已經足以使豐收的熱望成為一場空歡喜,“雨如麻”就更攪得人們煩擾憂戚,心亂如麻。這裏,“已”、“尚”二字看似平常,實際上卻最確切地傳達出農家此時心中的深憂。
頸聯,由上文的寫天災轉到寫人禍,寫官府對農家的征斂。詩人並不正面描寫官府如何橫徵暴斂,而只是敍説過去的經驗。過去,官府收米,要的是精白如玉絕無雜質的稻米,要的是“粒粒如玉璫”(皮日休橡媪嘆》)一般的糧食。這使人想到自唐至宋苛刻的征斂由來已久,也使人想到如今的現實更難以應付:發芽的稻穀不能變成“玉絕瑕”的精米,農家不可能避開猛於虎的苛政。詩人在這裏已不只是“嗟”天災了,更加進了“嗟”人禍的內容。這就使上文的“可嗟”有了更豐富的內涵,體現出詩人更為深廣的憂民之心。
尾聯,一句寫景,一句議論。景寫四山雲合。孤立看來,詩人似乎是在渲染山色的迷離朦朧、綽約多姿,但將此景一放到上文所敍的此情此境之中,它便成了農家心頭的重重重壓,因為它預示着更多的秋霖,將損失更多的糧食,何況這裏還着一“又”字,其增加的壓力真可謂一字千鈞。緊跟的一句議論作結,就顯得有力而深沉,把詩人的嗟嘆,推向了更深的層次:農家以何納官的問題、如何度歲的問題、怎樣消除心頭煩憂的問題、尋找生活的出路的問題……詩人就這樣以“嗟”字為一篇之綱,以“憂”字為一篇之骨,寫出了農民在天災人禍雙重重壓下的艱難困苦,批判了官府的苛徵,表達了對農家命運的深切同情。如果讀者和《江湖集》中的《憫農》、《農家嘆》、《觀稼》、《農家》、《秋雨嘆》等許多關念民生的詩篇並讀,讀者就會發現,楊萬里的早期詩作,憂國憂民思想是十分強烈的,這和他的不擾民的政治志願和政治實踐是完全一致的。
講到誠齋詩,一般都喜歡論他的“活法透脱”、 “幽默風趣”等等。這固然是誠齋之所以為誠齋而獨具面貌,但他的詩也並不是一副面孔到底。他的這首《宿龍回》以及不少關心民生疾苦的詩篇,就並不注重“活法”與“透脱”。如果“透脱”的對面是“執着”,那麼,這首詩倒可以説是一首十分“執着”的作品。它執着於詩中的一個“嗟”字,執着於詩外的個“憂”字,“憂”而“嗟”,“嗟”其所“憂”,一層深一層地反覆講自已的“嗟”和“憂”,寫農家的“嗟”和“憂”,以引起讀者的“嗟”和“憂”。這幾乎和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皮日休陸龜蒙等人的現實主義樂府同嗟同憂了。這和楊萬里的“詩也者,矯天下之具也”(見楊萬里《詩論》)的觀點正有着緊密的關係。 [3] 

宿龍回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教授周啓成《楊萬里和誠齋體》:《宿龍回》詩的前六句借用農夫的口吻,訴説作物的病害,更抱怨不知體恤百姓的官府;後二句則是從作者自己的身份寫出,他仰望那陰雲四合的天空,心裏想:這些農家該怎麼活啊!此詩語言質樸,對於農民的生活和心情體驗很深。 [5] 

宿龍回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宋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6] 
參考資料
  • 1.    (宋)楊萬里著 .楊萬里集 :三晉出版社,2008.10 :第11-12頁
  • 2.    (南宋)楊萬里著;周汝昌選注 .楊萬里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01 :第46-47頁
  • 3.    章楚藩主編 .楊萬里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02 :第46-48頁
  • 4.    於北山選注 .楊萬里詩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7:第29頁
  • 5.    周啓成著 .楊萬里和誠齋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06:第20頁
  • 6.    夏徵農等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第15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