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禮

(明朝工部尚書)

鎖定
宋禮(?~1422),字大本,河南永寧(今洛寧縣)人,官至工部尚書。隆慶六年(1572),追贈太子太保
本    名
宋禮
大本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永寧
逝世日期
1422年
主要成就
治理會通河,便利漕運

宋禮生平經歷

宋禮早期經歷

洪武年間,以明經貢生,後補國子生。此時,諸生以才能選者,皆可以不依次序任職,於是宋禮擢山西按察僉事,持法嚴竣,鋤奸剔蠹,不曾懈怠。貶謫户部主事
建文初年,薦授陝西按察僉事,復坐事貶謫刑部員外郎
明成祖即位,命署禮部事,以敏捷幹練擢禮部侍郎
永樂二年(1404),拜工部尚書。曾上書申請給山東屯田牛種,又申請犯罪無力準工者徙北京為民,並報可。
永樂七年(1409),丁母憂,詔留視事。

宋禮治理會通河

永樂九年(1411)二月,命開浚會通河。會通河在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以壽張尹韓仲暉言,自東平安民山鑿河至臨清,引汶水濟水,屬之衞河,為轉漕通道,名曰“會通”。但岸狹水淺,不能擔負重載,故在元朝一朝,以海運為多。明初輸餉遼東北平,亦專用海運。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河決口原武,絕安山湖,會通河於是淤塞。永樂初年,建北京,河海兼運。海運險遠多失亡,而河運則由長江淮河到達陽武,發山西、河南丁夫,陸運一百七十里入衞河,歷八遞運所,民苦其勞。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餘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為便。”於是命宋禮及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往治之。宋禮以會通河之源,必資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計策,築堽城戴村壩,橫亙五里,遏汶水水流,使無南入洸水而北歸海。匯諸泉之水,盡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為二道,南流接徐州沛縣者十之四,北流達臨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因相地置閘,以時蓄泄。自分水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置閘十有七,而達於衞;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閘二十有一,而達於淮。凡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民三十萬,蠲租一百一十萬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馬常泊,以益汶水。該年,明成祖複用工部侍郎張信言,使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會同金純,開浚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復舊黃河道,以殺水勢,使黃河不病漕,命宋禮兼董之。八月還京師,論功第一,受上賞,賜寶鏹二百錠,文繡二襲。潘叔正亦賜衣鈔。

宋禮便利漕運

次年,以御史許堪言衞河水患,命宋禮往經畫。宋禮請自魏家灣開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復自德州西北開支河一,泄水入舊黃河,使至海豐大沽河入海。明成祖命等秋成後為之。宋禮還言:“海運經歷險阻,每歲船輒損敗,有漂沒者。有司修補,迫於期限,多科斂為民病,而船亦不堅。計海船一艘,用百人而運千石,其費可辦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運四千石。以此而論,利病較然。請撥鎮江、鳳陽、淮安揚州兗州糧,合百萬石,從河運給北京。其海道則三年兩運。”已而平江伯陳瑄治江、淮間諸河功,亦相繼告竣。於是河運大為便利,漕粟益多。永樂十三年(1415),遂罷海運。

宋禮入川採木

永樂十四年(1416),明成祖營造北京,命宋禮取材於四川。宋禮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數株,皆尋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聲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為瑞兆。及河工成,復以採木入川。
永樂十六年(1418),命治獄江西。次年,造番舟。自四川召還,以老疾免朝參,有奏事令侍郎代。
永樂二十年(1422)七月,卒於官。 [1] 

宋禮後世紀念

洪熙元年(1425),禮部尚書呂震請予葬祭如制。
弘治年間(1488~1505),大學士李東陽經過會通河,有“尚書宋公富經略,世上但識陳恭襄(陳瑄)”之句,人始知宋禮之功。主事王寵始請立祠。詔祀之南旺湖上,以金純、周長配祀
隆慶六年(1572),贈太子太保 [1-2] 

宋禮親屬成員

父:宋彬,官至儀隴知縣,有惠政 [2] 

宋禮人物評價

明史》:禮性剛,馭下嚴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為人所親。卒之日,家無餘財。 [1] 
李東陽:尚書宋公富經略,世上但識陳恭襄(陳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