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立人事件

鎖定
孫立人事件是20世紀50年代台灣政治生態的生動剪影。孫立人是抗日名將。1950年任“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衞總司令”,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1954年6月,蔣介石以任期屆滿為由免去了孫立人“陸軍總司令”的職務,改任有名無實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參軍長。1955年8月,蔣介石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審查孫立人兵變案。起因是台灣特務機關抓了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控告他利用與孫立人多年長期部署關係,預備於適當時機發動兵變。委員會經過50天的調查證明孫立人與此案並無直接責任,但有失察之罪。最後,蔣介石命令將孫立人交由台灣地區防務部門隨時查考,送台中軟禁,直到1988年3月才重獲自由。 [1]  孫立人被剝奪軍權、遭到軟禁這一事件,客觀表明台灣寡頭政治的初步形成,該事件在台灣地區對國民黨及蔣氏父子的形象損害至深。 [2] 
中文名
孫立人事件
屬    性
歷史事件
相關人物
孫立人,蔣介石、蔣經國、郭廷亮
歷史評價
權力鬥爭和獨裁統治的犧牲品
發生時間
1955年

孫立人事件事件背景

孫立人,原籍安徽舒城,1900年12月8日出生於安徽廬江縣一户世代書香家庭,其父孫熙澤是晚清舉人。孫立人9歲時隨父遷青島,14歲時回安徽安慶參加考試,被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錄取,1923年官費留學美國普度大學,後轉學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學習軍事,1928年回國。
1930年代,孫立人先後在財政部税警部隊和鹽務總局緝私總隊任職,率部參加1937年孫立人將軍“八·一三”淞滬抗戰,因勇敢善戰獲嘉獎。1941年底,孫立人任陸軍新編三十八師師長,率部遠征緬甸,與日寇血戰,屢建奇功,得到海內外各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曾頒贈孫立人“豐功勳章”。
史迪威代表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 史迪威代表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 [5]
抗戰勝利後,孫立人奉命率部赴東北,捲入內戰漩渦,後因“違抗命令、擅自行動”,而被削奪指揮權。孫立人本人也對內戰持消極態度,“心情抑鬱,意興闌珊”。1947年,孫立人被任命為陸軍部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奉命到台灣省高雄建立訓練基地。
1949年8月,孫立人又被任命為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台灣防衞司令”,次年升任“陸軍總司令”。但是,他畢竟是非黃埔系將領,蔣介石並不十分信任他。當時,“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3人聯手,在會議上抵制孫立人的建議。他的建議“總是遭到三票對一票的否決”。
孫立人最為不滿的是時任台灣防務部門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在軍中建立“政工制度”和特務統治,他與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都主張予以廢除,並暗中進行了抵制,甚至公開向親信部屬流露自己的不滿,因此也更加招致蔣氏父子的嫉恨。 [3] 

孫立人事件事件經過

孫立人事件“郭廷亮匪諜案”

1954年,蔣介石藉口孫立人任職到期,免去他的“陸軍總司令”職,改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參軍長這一有名無實的職務,孫立人被削奪去了兵權。1955年便發生了震驚台灣的所謂“孫立人兵變”案。
“孫立人兵變”案的肇端是“郭廷亮匪諜”案。按照台灣當局當年公佈的調查報告,此案的大致經過如下:
郭廷亮是孫立人的老部下,時34歲,雲南人。孫立人任税警團團長時,郭是中尉排長。國民黨退台後,郭仍在孫的部隊工作,任“陸總”第五署督訓組長。初到台灣時,郭無明顯或積極“匪諜”活動。1954年9月,郭利用與孫多年交情,在部隊聯絡少尉級的軍官100多人,準備於適當時機發動“兵諫”。
孫立人從“陸軍總司令”職務到“總統府參軍長”任時,令“陸總”督訓組副組長於新民造冊,把各軍師團單位的聯絡人名單送孫。1954年8月和10月,孫立人兩度召見郭廷亮,瞭解聯絡進展情況。郭則利用孫對他的信任,準備於1955年5月底隨蔣介石前往部隊校閲之機,“上下勾串”造成事變,引起混亂局勢,遂“製造大變亂”,實行“顛覆政府之陰謀”。
然而事情突然發生變化,主犯郭廷亮的行動被台灣地區情報部門偵知,並於1955年5月25日將郭逮捕。30日,孫立人隨蔣介石坐飛機赴台南。6月6日,台灣南部地區7萬軍隊接受蔣介石的檢閲,被邀請者有專程從南朝鮮抵台的美軍第八軍軍長泰勒和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當蔣等檢閲前,台灣情報部門曾兩度用掃雷器反覆檢查檢閲台。此次閲兵後,又有許多人被逮捕,其中有6人為郭廷亮案從犯,皆為孫立人的部下。6月中旬以後,孫立人也從公開場合和報紙上消失了。
孫立人的突然消失,台灣當局隻字不提。外電對此十分敏感,率先報道了此一消息。2個月後,蔣介石為平息各種猜測,以正視聽,於8月初拋出孫立人辭職書。辭職書的主要意思是:陸軍部隊“竟發生此種不肖事件,撫衷自省,實深咎愧!擬請賜予免職,聽候查處,……俾閉門思過,痛悔自新,……”但是,“不肖事件”是怎麼回事?什麼原因導致“不肖事件”的發生?孫立人的辭職書中沒有提及,台灣當局諱莫如深,致使流言四起,眾説紛紜。
17天后的8月20日,蔣介石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派陳誠為主任委員,王寵惠許世英張羣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為委員,着手調查孫案,其中,許世英、吳忠信同為安徽籍人。同時,蔣介石的“命令”還説:“總統府參軍長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因匪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並請查處,應予照準,着即免職。”由此,因“郭廷亮匪諜”案引發的“孫立人兵變”事件才正式“立案”調查。 [3] 

孫立人事件“孫立人兵變案”

1955年10月下旬,9人調查委員會完成了一份長達1.6萬餘字的調查報告,並經蔣介石閲看後於10月31日正式對外公佈。根據這個報告,蔣介石又發佈“總統令”稱:“以孫立人久歷戎行,曾在對日抗戰期間作戰立功,且於案發之後,能一再肫切陳述,自認咎責,深切痛悔,即經令準免總統府參軍長職務,特准予自新,毋庸另行議處,由國防部隨時察考,以觀後效。”
當年,蔣介石令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管教”;而今,蔣介石令孫立人由台灣防務部門國防部隨時察考。“管教”與“察考”,字詞不同,實質無異,張、孫兩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遭到的卻是相同的命運。此後,孫立人被送往台中軟禁。直至33年後的1988年,台灣地區才解除對他的“察考”。
對“孫立人兵變”案的調查,除了9人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外,還有其他5份調查報告:一份是台灣監察部門成立的由曹德宣陶百川等5人組成的調查組完成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列為台灣監察部門密件加鎖加封,未獲公開面世;一份是時任“參謀總長”、蔣氏父子心腹彭孟緝主持的調查報告;一份是由台灣防務部門副部長馬紀壯主持的;一份是“軍法局”審訊與“郭廷亮案”有關聯的300多名軍官的筆錄,由時任“軍法局長”、後任“司法院”副院長的皖籍台灣人汪道淵彙集而成;再一份是“國安局長”鄭介民召集各情治部門首腦成立“立人專案小組”的會議記錄。其餘有關孫立人的資料,當年在孫立人被查處以後,由彭孟緝奉蔣介石指令,悉數焚燒了。 [3] 

孫立人事件事件結果

孫立人“兵變”案究竟是否存在?是什麼原因導致孫立人辭職?為什麼又會發生這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人們不得而知,海內外各界也議論紛紛。以陳誠為首的9人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不可信,其他的調查報告或不予公開,或不足以“解謎”。幾十年過去了,孫立人案件的當事人已經不在人世,孫立人“兵變”案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但是,孫立人事件對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灣政治社會影響甚深,人們竭力地搜尋這個謎底,各種各樣的猜測、推理充實着台灣社會。有人認為孫立人事件是蔣介石或陳誠的陰謀;有人認為是蔣經國與孫立人衝突鬥爭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孫立人在軍隊中得罪了一些有實力的將領;還有人認為孫立人“兵變”原來就是空穴來風,子虛烏有。總之,各種推測、議論莫衷一是。
30多年後,當事人郭廷亮在接受台灣《中國時報》記者採訪時説,完全是當局以“莫須有”罪名捏造出來的。郭即非“匪諜”,也沒“準備起亂”。而孫立人於1988年2月接受了台灣《自主晚報》記者的採訪。當記者問他:“您的案子很多人認為疑點太多,好像不少人想為您平反。”孫答:“從未‘反’過,何‘平’之有?”並要求台灣當局“還其清白”。 [3] 

孫立人事件事件分析

孫立人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台灣各種複雜的政治、社會及美國背景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孫立人是國民黨內錯綜複雜的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孫立人並非黃埔系,在作為國民黨軍隊主流派的黃埔系看來,孫是屬於有着美國背景的軍人。孫因為有親美派人物宋子文的推薦,加上蔣介石為爭取美援,拉攏並重用留美的孫立人,孫才得以步步青雲,直至“陸軍總司令”職位。但是孫卻在得勢之時,“傲慢自恃”,與黃埔系將領的矛盾日趨加深、激化,使蔣介石不得不拿他開刀,藉此保證黃埔系軍人在國民黨軍隊中的主流、正統地位。
其次,孫立人與蔣經國的矛盾是導致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孫立人一直主張“軍隊國家化”,與國民黨軍隊政工組織有矛盾。1949年以後,蔣經國出任國民黨軍隊“政治部主任”,負責軍隊政戰系統及情治工作。而孫立人出任“陸軍總司令”後,利用其職務抵制蔣經國政戰工作的開展,兩人矛盾不斷加深。恰恰又逢此時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對國民黨軍隊政戰制度也不滿,主張撤銷。蔡孫兩人的看法不謀而合,但遭到蔣氏父子的憤慨,認為孫與蔡串通一氣。然而蔡斯擁有“美援”支票簽字權,蔣氏父子也無可奈何,因而就遷怒於孫的頭上,認為他假外人自重。
再者,孫立人事件的發生與蔣、孫、美三者複雜的鬥爭不無干系。孫立人曾留學美國,雖在國民黨軍隊中形單影隻,形成不了派系,但美國人認為他作戰勇敢、練兵有方,支持他“主軍”。同時,美國又認為蔣介石政權腐敗無能,其手下軍官“一盤散沙”,也看不到有變革的苗頭。而蔣介石既依賴“美援”,又不甘美國對他的統治指手畫腳。他還把從大陸敗退的原因歸之於美國支持不力,更對美國曾經聲明“不參與保衞台灣”的言論耿耿於懷。他也擔心美國人對他的批評和干涉會動搖他的統治地位。因此,蔣在權衡再三之後,對孫立人採取行動,也有“殺雞給猴看”、要美國人少干涉他的統治之意圖。事件發生不久,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被調離台灣的事實,即是佐證。 [3] 

孫立人事件相關研究

楊天石.孫立人對蔣政權的不滿及其“兵變”冤案[J].探索與爭鳴,2017,(第2期).
李傳璽.“孫案”中的李克農之“謎”[J].江淮文史,2014,(第3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