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元一

鎖定
孫元一(韓文:손원일,1909.05.05~1980.02.15),生於平安南道,韓國海軍之父,畢業於中國中央大學航海系,曾擔任韓國海軍兵學校校長、首任海軍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官。 [1]  2007年服役的第一艘潛艇(1800噸級)被命名為韓國“孫元一”號潛水艇 [3] 
中文名
孫元一
外文名
손원일
國    籍
韓國
出生日期
1909年5月
逝世日期
1980年2月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

孫元一人物履歷

1909年5月5日,孫元一在平安南道江西郡甑山面作為長子出生,他的父親孫貞道先生曾與金九呂運亨先生一起在大韓民國上海臨時政府工作,是一位獨立運動家。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孫元一很早就愛國心強。其父親孫貞道 [2]  曾擔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議政院議長(國會議長)。
由於父親的獨立運動,於1921年前往滿洲,在元光中學畢業後,為考入醫科大學而前往上海。在設有英國和法國等世界列強租界的中國上海度過青少年期的孫元一知道了韓國的未來在大海里。當時世界強國是海洋強國,通過上海林立的各國海軍艦艇,看清了海洋力量的重要性。
孫元一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航海系。雖然一度想成為中華民國海軍,但由於中國的排他性氛圍由特定地區派系(閩系海軍)掌握,所以選擇了成為商船士官。大學畢業的孫元一成為外國商船的大副,穿梭於五大洋之間。這一時期,孫元一在海運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在德國、美國、日本等地學習了經濟學和政治等多種學問,增長了見識。1931年初,乘坐德國1.5萬噸級“拉美西斯”號在印度洋航行時,從船上通過電報得知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1934年,孫元一時隔13年終於踏上了朝鮮的土地。但是,日本帝國主義刑警突然來到這裏,誣陷他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間諜,在幾個月裏進行了各種拷問。由於當時的後遺症,孫元一一生都要飽受心絞痛和神經痛的折磨。此後,好不容易被釋放的孫元一被禁止出國,過着鬱憤的日子,在姐夫的幫助下,重新成為了事業家。
1937年7月爆發的中日戰爭為孫元一再次前往中國提供了機會。瞄準戰爭特需的一家洋行聘請精通日語、漢語、英語、德語等5國語言的孫元一擔任中國分行行長。隨着日本帝國主義解除禁止出國措施,孫元一充分發揮了作為企業家的才能,積攢了財產。
1945年8月15日,孫元一在中國奉天站聽到日本帝國主義向盟軍投降的消息。孫元一不顧在中國積攢的財產,一口氣坐上了開往首爾的列車。他的腦海中只有儘快在解放的祖國建立海軍的想法。後來的大韓民國海軍歷史在當天開往首爾的列車上畫上了草圖。
8月16日,孫元一來到首爾,就急忙建立了海軍。他糾集志同道合的同志於1945年11月11日成立了大韓民國海軍的母體“解放兵團”。這是與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運輸局海事科長卡爾斯滕少校進行談判的結果。美國軍政廳考慮的是海岸警備隊的水平,孫元一希望建設海軍。綜合雙方意見後成立解放兵團。美國軍政廳在兩天後的11月13日設立了今天韓國國防部的前身國防司令部。
美國軍政廳國防司令部於1946年1月15日在鎮海軍港內設立了解放兵團總司令部。總司令由解放兵團長孫元一擔任。隨後,孫元一被任命為參領(少校),並被任命為80001號海軍軍官軍番。
孫元一為了培養髮展海軍的人才,1月17日在鎮海解放兵團總司令部開校了韓國海軍軍官學校的前身海軍兵學校。他還親自擔任了首任校長。海軍兵學校此後改為海岸警備大學校-海岸警備大學-海事大學-海軍大學,1949年1月15日成為今天的海軍士官學校。
1946年1月7日,孫元一創建解放兵團造艦廠。造艦廠是製造和修理艦艇的機關,是在確保艦艇之前必須先確保的部隊。解放兵團在1946年6月15日與國防警備隊一起,分別改名為朝鮮海岸警備隊和朝鮮警備隊。
朝鮮海岸警備隊的最初軍艦是1946年9月15日美國軍政廳轉讓的LCI(387噸級登陸艇)2艘。這兩艘船中有一艘於10月29日被命名為“首爾艇”,另一艘於11月11日舉行了“晉州艇”的命名儀式。韓國技術人員首次製造的艦艇是287噸級的忠武公艇。1947年2月,造艦廠經過7個月的造艦,獨自建造。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朝鮮海洋警備隊成為國軍海軍。因此,孫元一的職責也被更換為海軍總參謀長(海軍參謀總長)。當時陸軍的兵力為5萬人,海軍擁有3000多名兵力(空軍於1949年10月1日創建)。
就任韓國海軍總參謀長的孫元一將軍繼承忠武公李舜臣的精神作為指標。1948年10月,駐紮在麗水的第14連隊左翼軍人發動叛亂後,孫元一緊急派遣了海軍艦艇。這時,參加討伐叛軍作戰的孔正植艇長(大尉)提出了創建海兵隊(海軍陸戰隊)的建議。1949年4月15日,海軍陸戰隊在鎮海德山機場成立。
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美軍撤離後,孫元一為增強海軍戰鬥力而煞費苦心。相反,北韓在蘇聯的援助下,軍事力量迅速增強,從而產生了危機意識。1949年5月,當時海軍的艦艇勢力共有36艘。這些艦艇是由美軍和日本海軍使用過的掃海艇、登陸艇或漁船改造而成的雜船。總而言之,沒有一艘配備3英寸以上艦炮的戰鬥艦。
對此,孫元一展開了艦艇建造募捐運動,全體官兵和幹部夫人共同募捐了1.5萬美元。當時李承晚總統也提供了4萬5000美元的政府補助金,用6萬美元推進艦艇購買。
白頭山艦 白頭山艦
1949年10月1日,孫元一為購買戰鬥艦去了美國。由此,美國首次購買的戰鬥艦是450噸規模的艦艇(舊潛艦)。以1.8萬美元購買的這艘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德國潛艇戰鬥過的戰艦。海軍接管人員對長期閒置的這艘船進行維修後,將其命名為“白頭山艦”。這是大韓民國海軍最早的戰鬥艦701艦。
白頭山艦於1950年3月中旬在夏威夷設置了3英寸炮。接着在關島購買100發炮彈後,於1950年4月10日抵達鎮海。相反,孫元一留在美國,以每艘1.2萬美元的價格追加購買了與白頭山艦相同的3艘軍艦。這三艘軍艦是在6.25戰爭爆發9天前的1950年6月16日,在美國舊金山踏上祖國征程的。
孫元一指揮艦艇 孫元一指揮艦艇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孫元一和三艘軍艦已抵達夏威夷檀香山港,通過電報聽到了戰爭爆發的消息。
戰爭爆發21天后的7月16日,孫元一抵達鎮海港,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直接指揮了一線海軍。
孫元一是成功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的主角,他是大韓民國的支柱。在戰爭結束一個多月前的1953年6月30日,孫元一海軍中將退伍後以44歲的年輕年齡就任第五代國防部長官。而且作為第一個任務,成功完成了正在協商中的《韓美相互防衞條約》。並建立戰時聯合大學和國防大學校、建立國軍墓地、活躍軍牧制度等,為初期軍隊組織體系做出了貢獻。
後他被任命為西德大使3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歐洲和非洲地區的代表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等,開展了耀眼的外交活動,卸任後曾任在鄉軍人會諮詢委員會委員長(1966)、韓國宣傳協會會長(1972)、第7屆韓國反北聯盟理事長(1972)、大韓煤炭公社理事長(1976)等職務。
1980年2月15日,孫元一因腎病逝世,享年71歲,安葬在國立首爾顯忠院第二將軍陵園,獲得了太極武功勳章、自由勳章、美國功績勳章等勳章。 [1-2]  [4] 

孫元一主要貢獻

孫元一在朝鮮戰爭期間,對朝鮮海峽海戰和統營登陸作戰、仁川登陸作戰、奪回首爾作戰等主要作戰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1] 
孫元一在戰爭期間為了增強海軍力量,收購了護衞艦,同時引進了軍種制度,成立了戰史編纂室和海軍音樂隊等,振作軍隊的士氣,建立了現代化的軍隊組織體系,為未來做準備。 [2] 
孫元一既是“海軍之父”,也是奠定韓國國軍現代化基礎的“國軍之父”。戰爭結束後,對增加到20個師團的陸軍進行了有效的重新整頓,陸海空軍的武器和裝備實現了現代化。
韓國海軍中,孫元一和李舜臣張保皋一起被推崇為三大提督,是解放後在祖國的土地上建立大韓民國海軍的基石,是海軍的父親,也是救出大韓民國的戰爭英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