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系海軍

鎖定
閩系海軍指1898—1945年間,由福建省福州地區人為主組成,並由福州籍將領控制的海軍部隊,也指掌握閩系海軍的軍事、政治集團。從清末到抗戰勝利,閩系海軍構成了中國海軍的主體,主導着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
中文名
閩系海軍
組    成
福建省福州地區人為主組成
類    別
海軍
福建省地處於中國東南沿海,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側邊緣,海岸線複雜曲折,沿海島嶼星羅棋佈。加以其地山多田少,必須衣食於海,因之自古以來閩人即擅長海上活動,而以精於海戰著稱。
1866年左宗棠在馬尾設立福建船政局,中國近代造船業由此發端。設立馬尾船政局前後學堂,前者培育造船人才,後者培育駕駛人才。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清末水師建軍的發源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此為中國近代海軍統一建制之始,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海軍精華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給中國海軍以重創。1898年後,清政府又向英、德兩國訂購了五艘“海”字號巡洋艦,重建北洋水師。宣統元年(1909年),清廷任命薩鎮冰為海軍大臣,至民國初期,海軍已初具規模,北洋政府將原南洋、北洋、廣東、福建四支水師合併,重組為第一(海防)、第二(江防)艦隊和練習艦隊,依附北京政府,參加了軍閥混戰。辛亥革命後,閩系海軍在1917年發生首次分裂。當時,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了“府院之爭”,海軍總長程壁光在黎的授意下,赴上海策動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舉事倒戈。正在上海的孫中山派人送上軍費和開拔費40萬元,力促程、林率“海圻”等十艘艦隻南下“護法”。擁戴北京政府與跟隨孫中山南下的兩大海軍勢力分道揚鑣了。1926年6月,北伐號角吹響,大革命浪潮洶湧澎湃。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深知海軍之重要作用,先後派與其關係密切的原同盟會會員林知淵和王充恭到廈門和上海,策動閩系海軍倒戈易幟。在閩系海軍與蔣介石達成“統一全國海軍;確定海軍軍費和軍艦建造費;閩人治閩”等項條件後,閩系海軍即派艦助蔣作戰。
抗戰期間,中國海軍與全國軍民一道抗敵!期間,由陳紹寬指揮的江陰阻擊戰,英勇慘烈。為保衞南京,海軍僅留少數艦隻防禦青島、閩江口和珠江口,大部分艦隻駛入長江,由於缺乏制空實力,海軍部忍痛將最大的巡洋艦“海圻”、“海琛”等35艘艦艇和商船自沉於江陰,並徵集大量民船滿載砂石等自沉江底,形成江陰阻塞線,防止日本海軍沿江直犯南京。1937年9月22日後,日軍出動數百架次飛機猛炸佈防江面的中國艦隊,中國海軍官兵浴血抗敵,可歌可泣,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極其悲壯的一幕,其壯觀和慘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罕見的。到1937年10月底,中國海軍艦艇主力喪失殆盡,殘存的艦隻向長江中、下游轉移。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陳紹寬等閩系海軍將領拒絕參戰,將主力艦開離戰區修復,與蔣決裂。蔣介石排除異己打壓閩系客觀上促進了大批海軍的投誠,重慶艦,長治艦等90於艘艦船紛紛投誠。這些官兵在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等任職任教,為新中國海軍建立了卓越功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