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后宮

(天津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天后宮(Tianhou Temple),又稱小直沽天妃宮、娘娘宮,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天津市區較古老的建築羣,也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的媽祖廟之一 [2] 
天后宮坐西朝東,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有戲樓、幡杆、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啓聖殿。兩側配以鐘樓、鼓樓、關帝殿、財神殿、其他配殿及過街樓張仙閣等建築 [2]  。是研究宋元時期媽祖廟建築特徵的活化石,是現存唯一實例,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3-4] 
1982年7月9日,天后宮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天后宮
外文名
Tianhou Temple
地理位置
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5352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716-3-014
別    稱
小直沽天妃宮
娘娘宮

天后宮歷史沿革

元泰定三年(1326年),始建天妃宮。
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天妃宮,改稱天后宮 [2]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天后宮增建藏經閣 [4] 
1985年,重建天后宮。
1986年,天后宮闢為天津民俗博物館 [2] 

天后宮建築格局

天后宮坐西朝東,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有戲樓、幡杆、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啓聖殿。兩側配以鐘樓、鼓樓、關帝殿、財神殿、其他配殿及過街樓張仙閣等建築 [2] 
天后宮全景 天后宮全景

天后宮建築特色

天后宮
天后宮(4張)
天后宮“大殿中峙”,明顯區別於明清寺廟“四合院”建築,顯露了宋元寺廟建築空間佈局特徵。元代承續宋代,更加重視“大殿中峙”的建築佈局,它的宮城核心建築即正殿,居於建築羣的最高處,這是宋元時特有的宮殿建築形制。正殿的單檐廡殿頂是天后宮具有的又一宋元廟宇建築特徵。天后宮的戲樓面臨海河坐東朝西,與坐西朝東的大殿相對,是元朝以來正對着正殿建造戲台的祠祀建築的特有形式 [4] 

天后宮主要建築

天后宮戲樓

戲樓面臨海河,坐東朝西,與正殿相對 [4] 

天后宮前殿

前殿為穿堂殿,是天后宮初建時的山門,也稱山門殿,面闊3間(11.28米),進深2間(6.95米),歇山頂,九脊前後四面坡,一正脊,四垂脊,山牆斜出四戧脊 [4] 

天后宮正殿

正殿位於天后宮中心台基之上,坐西朝東,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檐廡殿頂,前接捲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正脊有螭吻,脊飾物雙龍戲珠。台基寬19.45米,深25.67米,高度隨路面不斷增高,現高1米,是現存規模較大的媽祖廟正殿台基 [4-5] 

天后宮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正殿後,為二層磚木結構樓閣,長19.2米,寬10.2米,硬山頂,五脊前後二面坡,一正脊四垂脊,屋頂不出山牆,山牆封住檁頭。曾貯藏5千餘卷的《正統道藏》,1957年改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4] 

天后宮啓聖殿

啓聖殿位於藏經閣後,為後殿,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二間(6.1米),曾為祭祀媽祖父母之所 [4] 

天后宮文物價值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較古老的建築羣,也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的媽祖廟之一,是研究宋元時期媽祖廟建築特徵的活化石,是現存唯一實例,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3-4] 

天后宮文物保護

1982年7月9日,天后宮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天后宮歷史文化

天后宮相關人物

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傳説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 [2] 

天后宮廟會活動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 [2] 

天后宮旅遊信息

天后宮地理位置

天后宮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

天后宮交通路線

  • 公交
天津市內乘坐632、633、641、671、804、849、908、954路公交車,在東北角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政府距離天后宮約4.2千米,駕車約1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