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后宮

(貴州省鎮遠縣天后宮)

鎖定
天后宮是一個位於貴州鎮遠的建築景點,創建於清代。
中文名
天后宮
地理位置
貴州省鎮遠縣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開放
佔地面積
2371.77 m²
貴州鎮遠天后宮建築年代比較晚,但其工藝精美。特別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翹角和屋脊上,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可見該建築年代在慈禧當政時期。
天后宮位於府城西門,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臨舞陽河,近百級台階延伸到河岸碼頭,是古碼頭石階最多最陡的一處。由碼頭、山門、正殿、廂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組成,現存建築正殿及抱廈分別為清同治十二年與光緒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資重建。正殿內供奉海神“媽祖”。背飾鏤空灰塑二龍戲珠,具有典型閩南風格,抱廈屋面舒展,線條流暢,木雕精美,遠離大海的鎮遠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天后宮在沿海一代稱“媽祖廟”,在內陸設天后宮是不多見的。據考證,舞溪以上只有三處,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但鎮遠天后宮最險、最高,內中建築工藝最美。
天后宮的存在,是歷史上舞陽河水運發達的見證,説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雲集的盛況。
鎮遠天后宮又稱福建會館,貴州省人民政府1985年11月3日,公佈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代,為紀念海神媽祖和作為福建同鄉會館而建。天后宮佔地面積2371.77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面通氵舞陽河,門臨大街。從臨河碼頭拾級而上,88級寬石階直鋪至山門,陡峭險懸。它由石階、山門、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兩廂、側院客堂、廂房、戲台等建築組成。山門為磚砌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牌樓,高9米,寬5.7米,石條門,門楣中有鏤刻行書直豎石碑,上書“天后宮”三個大字。兩側磚柱粉書:“四海永清是渭水輪轉地,八風從律固知後德配天。”楹長3.1米,寬0.26米,字0.2米見方。橫聯:海國安瀾。山門後西是一長方形庭院,南面圍牆在懸崖之上砌築。小院北側依山勢砌築,有寬40米,高3米的高台,一長排寬石階正中有垂帶兩條。垂帶中間有浮雕“龍鳳呈祥”等圖案,浮雕已毀。正殿建在寬石階高台上的西部,分前殿和後殿。前殿面闊五間,兩側有“八”字封火院牆,二重檐歇山頂,屋面天花處有鬥八藻井一口,外檐四周飾有如意斗拱,殿前有抱鼓石裝飾在台階兩旁。正殿明間為六合隔扇門,兩側個六扇藍檻窗。窗欞上,小朵梅花密密麻麻,精雕細鏤。次間各有直徑1.5米的雕花圓窗,透雕雀鳥極為精細。東西耳房前兩天井,各設防火石水缸一口。殿內用石板墁地。後殿屋頂為封火山牆式硬山頂,正脊為泥塑“雙龍搶寶”脊。兩條游龍首對,身體穿雲駕霧,張嘴相對着中間寶鼎,立體雕塑,工藝技巧極高。明間內檐天花板處有鬥八藻井一口,明間龕內供奉有天后媽祖及侍從羣像。正殿為穿鬥結構,明間減柱。殿內裝修鏤刻有精美絕倫的圖案。隔扇門窗裙板鏤刻有精緻的細膩的花飾線條,顯得富麗堂皇,是不可多得的清式裝修藝術構件。正殿東側用高封火牆圈圍,裏面有戲台和膳堂等建築;西側用府城牆為基,上建有廂房四間,靠北有碉堡一座,為戰事發生的瞭望台。清乾隆《鎮遠府志·祠祀》中載,鎮遠的天后宮在“府治西新城門後”。當時已“廢闕無存”。現存的天后宮,是經過鹹同年間的戰火之後,福建籍的鎮遠知縣林品南率閩省弟子捐資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二年(1876年)間重建。“天后”是宋代福建省莆田湄洲島人林願第六個女兒,名叫林默。生於960年3月23日,出生一個多月,不哭不鬧,故名。長大後,水性極好,樂於助人。傳説她在海上遇難後又屢次在海上“顯應”救生。渡江過海,以水謀生的人們視其為保護神。元至元年被封為“天妃”,始有天妃宮、天妃廟。清康熙年間加封為“天后”,有“天后宮”。明清以來,在沿海地區,廣為修建天后宮,天后廟。福建人對她感情特別深厚,稱之為“媽祖”、“林姑婆”。無論是飄洋過海還是背井離鄉的人都祈禱以求她的蔭庇。福建籍人從東南沿海到鎮遠,水土、氣候、語言等不適應,風俗習慣各異。思鄉之情,同鄉之誼,促成他們需要互相幫助,於是建起同鄉會館。最受福建人崇敬的天后成為會館中供祀的主神,天后宮成為福建會館的代稱。同治光緒年間,知縣林品南與閩籍人修復天后宮後,規定凡是福建人都可以入會館,凡姓林的人也可以加入會館。會館的主要職責是團結籍人,鞏固他們在外地的利益,為同籍人往來相聚提供食、宿活動地點。會館每年有大會期三次。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生日這天,天后宮最熱鬧。在會期前半月,福建籍同鄉把主持會期活動的總理或總管一名推薦出來,負責向同籍們募捐籌資。資金來源有三:一靠做官、經商有錢捐贈;二向會員攤派;三廟產田土出租收入。三月二十三日這天,閩籍人帶領全家老少都到天后宮內為天后拜壽。廟會的戲台上有陽戲、辰河戲、花燈戲的表演。戲台下有麻將、紙牌等娛樂品。膳房內操辦酒席。籍人吃喝玩樂二三天後,才離宮回去。
林默識天文,懂醫術,曉地理,精通航海技術。在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起積極作用。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是航海業發展的產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為“和平女神”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