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后宮

(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天后宮)

鎖定
芷江天后宮在舞水西岸,與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城隔河相望。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縣誌》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在福建會館原址上重新修建天后宮,其規制就已經是今天的樣子。 [2]  從明代開始,就有一批遠離家鄉經商的福建客家人通江達海,從洞庭湖進入沅江,再入潕水,到達芷江。最早的媽祖廟在此時應運而生。到清朝時,福建商民於1684年在芷江河西建立福建會館,福建客商此後大量聚集於此。
芷江天后宮與縣城隔江相望,佔地面積約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整體呈坐西朝東走向。天后宮圍繞中軸線兩側分佈,為三進制院落,依次分別經過戲台、過殿、媽祖殿,北方的廂房依次為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玉皇殿、南嶽聖帝殿,南邊的廂房則為三清殿。 [3] 
中文名
天后宮
別    名
媽祖廟 [2] 
建設時間
明代 [2] 
佔    地
3700多平方米
現存建築面積
1970平方米

目錄

天后宮簡介

天后宮圖片 天后宮圖片
佔地3700多平方米,現保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坐西朝東,南北建耳室,中間三進; [2]  戲台、過殿、媽祖殿,北方的廂房依次為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玉皇殿、南嶽聖帝殿,南邊的廂房則為三清殿。梳妝樓已拆,建消防池。全部建築結構完整。解放後,駐進電廠、鄉政府、財貿學校。建築上蓋保持原狀,下部隨着需要改裝成宿舍、課堂、餐廳。為人交口稱讚的是門坊的青石浮雕。天后聖像高達 14.5 米 ,屹立在佔地 1.5 公頃 的天后宮廣場上。整座天后宮四周綠樹婆娑,殿中香煙嫋嫋,置身其間令人頓生超凡脱俗的感覺。 矗立在天后宮廣場巨大的天后石雕聖像,用 365 塊花崗岩石砌成,象徵着天后娘娘在一年 365 天中都保佑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天后宮具體造型

天后宮前有十七層青石階,涉階而上,呈現在眼前便是左右各有雄獅蹲踞、石鼓對峙的門樓。再往門樓的上方看,便是一幅構思完美、疏密結合、深淺不同、精美絕倫的巨幅畫面。 [2] 
石坊高10.6米,寬6.3米,重檐歇山頂門樓形狀。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椽,十二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左右青石鋪地平台,圍夔矩龍欄杆;中間十七級石階緊接沿河大道。面臨滔滔舞水,門坊顯得格外雄偉。 [2] 
坊上浮雕,凡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魚龍鳳獅,花草木竹,神鬼人仙,形象生動逼真,畫面清晰如故。或一幅為一的典,或數幅為一據。“華拱魚樵唱和”與“耕讀為本”相對,側柱八幅為“八仙飄海”、“丹鳳朝陽”、“二龍爭珠”、“獅子滾繡球”、“八王巡天”、“魁星點鬥”、“連升三級”……大雕細刻,鏤空鐫深,堪稱鬼斧神工。 [2]  “五龍拱聖”中“天后宮”三個大字,用筆渾厚圓潤;“武漢三鎮”、“洛陽橋”,施刀細膩入微。參觀石雕藝術的專家,無不稱揚此坊工藝之絕無僅有。
1979年,天后宮已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石坊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參觀者,春夏秋冬,絡繹不絕。
芷江天后宮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也最為人稱道的是門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寬6.3米,呈重檐歇山頂門樓形狀。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檐,十二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左右青石鋪地平台,圍以塑有雙龍、大象、金瓜飾物的石質欄杆。17級青石台階緊接沿河石街,其下舞水碧波盪漾,使門坊顯得更加雄偉、奇峻。
坊上浮雕,共有95幅,大小不一,互相錯呈。最大的2米見方有餘,最小僅0.09平方米。或龍鳳獅魚,或竹木花草,或人仙神鬼,無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華拱“魚樵唱和”與“耕讀為本”交相輝映,另有“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二龍爭珠”、“獅子滾繡球”、“八王巡天”、“魁星點鬥”、“連升三級”以及不知名者多幅。門坊上方正中“天后宮”三字,用筆渾厚圓潤,雖施斧鑿亦曲盡書法之妙。
“洛陽橋”和“武漢三鎮”二幅浮雕,被喻為門坊這塊“翡翠上的藍寶石”,浮雕採用鏤空與平雕相融的工藝,構思奇巧而精緻。只見“洛陽橋”下波濤連天,一箬篷小舟正拍浪穿行其間,船頭行至浪頭之上,乘船之人或貼緊箬篷,或鼓勁搬艄,情勢危急卻並無懼色,橋上有數十人,見此情景,或焦急欲呼之狀,或嘖嘖稱讚首肯,神態各異。橋頭城池,旗杆聳立,旗上書着“泉州府”,一邊橋頭礁石壘壘,石上刻有“洛陽樓”三字。整幅浮雕,將現實與傳説融為一體,引人遐思,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另一幅僅有0.216平方米的浮雕,將繁華的漢陽、漢口、武昌三鎮盡收其中。長江、漢水洶湧澎湃,江中102艘大小船隻舟來楫往,盡現百業興旺之景象。舟子有閒談、有對弈、有搖櫓、有飲酒、有對歌,形態萬千,栩栩如生。三鎮沿江的旗鬥上,刻有各鎮的衙門名號,筆畫雖細若蠅腳,字字卻清晰可辨。三鎮城樓房屋,鱗次櫛比,無不清清朗朗。方寸之地盡顯宏大場面,細微之處不失毫釐之差,其雕工堪稱精湛絕倫。 [2] 
進入天后神殿,媽祖端立殿中,面帶慈祥微笑,身披雲霞帔,聆聽着舞水河不斷的濤聲,保佑着過往客商的平安。宮內原媽祖神像惜在“文革”中被毀。隨着兩岸交流日益加深,兩岸同胞尋根祭祖紛至沓來,現在這尊面帶慈祥的媽祖神像,就是一位台胞尋訪天后宮後,協助當地政府於1992年從媽祖的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主廟請來的。此外,天后宮的戲台、正殿、觀音堂也各具特色。戲台是傳統的木製結構,兩邊立柱上雕刻了各種人物場景,充分體現出了民族文化藝術的面貌,戲台邊上是兩排耳房,其中有觀音堂、羅漢殿。觀音堂內供奉有各種觀音聖像,和媽祖共同為芷江人民祈福求願。 [1] 
走進天后宮石坊大門,便是戲台。戲台是典型侗族特色的傳統木製結構,兩邊立柱上雕刻了各種人物場景,充分體現多民族文化藝術的面貌。 [2] 
穿過戲樓,南北為耳室,上下兩層。再往前走,躍入眼簾的是中間正殿、觀音堂,觀音堂內供奉有各種觀音聖像,和媽祖共同為芷江人民祈福求願。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木質結構的精美雕刻藝術,讓整個院落顯得更加端莊、雅靜。“福”字弄裏,狹長而肅靜,讓人驀然回首,流連忘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