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后宮

(廣東省梅州市天后宮)

鎖定
梅州天后宮,舊時梅州各縣縣城及沿江鄉鎮多有建設天后宮(媽祖廟),宋代起源於東南沿海的天后信仰明清時期開始在梅州傳播。天后宮主要分佈在村落水口處、江河沿岸和街市三種場域。水口處的天后宮體現了客家人運用神明護佑村境的風水觀念;濱水(河)天后宮反映了農耕社會的客家人對水利的依賴和出洋謀生對河流的重視;街市中的天后宮則體現了傳統社會神明的商業功能。天后的三種社會功能,反映了梅州從鄉民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向近代商業社會、僑鄉社會轉型歷史過程中客家人的神明信仰觀念。 [1-3] 
中文名
天后宮
別    名
媽祖廟
天妃廟

天后宮基本簡介

天后宮 天后宮
建國前,興梅一帶的天妃廟(天后宮),多建於縣城所在地,規模亦較大,皆按最後敕封定名"天后宮",設"天后"神像。其中長樂(五華)天后宮設於古長樂(今華城)城南,其所在地街道亦稱為"天后街"。廟宇很大,宮殿本身就佔地三百多平方米,為二進式建築,分上下兩堂,下堂設護衞神,上堂才設天后神像並立神牌。宮外還有800多平方米場地,築專門的戲台,稱為"天妃戲棚",供廟會期間演戲之用。興寧的天后宮設於興城后街,規模亦相當可觀。梅縣的天后宮,則建於梅城被稱為"水上街市"、"梅江酒舫"的來往船隻很多停靠的程江河畔的樹湖坪。上述三宮,平時就香火鼎盛,為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當地羣眾必拜之神。梅縣天后宮,因設在程江河畔,是縣內外船隻停靠之地,所以為船家必拜之神。船裝貨出發前去"許福",祈求娘娘保佑一路順風,平平安安。船運貨回梅,又去"酬福",謝娘娘保佑恩典。每年農曆三月廿三,三宮同時舉辦"聖母誕",俗稱"娘娘生日"廟會。建國後,由於人們更趨向崇尚科學,對神力意識逐漸淡薄,加上私營商業納入"社會主義改造",廟會籌資困難,所以不再舉行這種廟會。 [4] 

天后宮歷史典故

媽祖,海神名,相傳為福建莆田林顧第六女,生前非常熟悉水性,曾英勇拯救海難,死後屢顯靈於海上,鎮風壓浪,保海運平安,因而被喻為"媽祖",設廟供奉。"媽祖"為閩語,意與客家話的"娘娘"相當。據説"媽祖"神威顯赫,故通海之地,設廟供奉者越來越多,乃至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沿海一帶,不少國家或地區,均有其廟,供奉人眾多,香火十分鼎盛,因而屢獲朝廷敕封。元朝時封為"天妃";清朝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因此,媽祖神被更多人稱為"天妃"神或"天后"神。
媽祖本為通海之神,梅州(舊稱嘉應)本為山區,不通海,為何崇拜媽祖 據説這與梅州是華僑之鄉有關。相傳,嘉應五屬,相當多人漂洋過海出南洋,俗稱"過番"。一次,一批"番客"乘船過番,突遇大風大浪,眼看就要翻船了,忽聽天空霹靂一聲,傳出話來:"我乃天妃,特來保佑大家渡海"話音剛落,即見海上風平浪靜。於是,這幫"番客"安全去到南洋,便紛紛籌資寄回家鄉興建天妃廟,以供鄉親朝拜。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