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媽祖廟

(全球各地祭祀媽祖宗廟統稱)

鎖定
媽祖廟,為全球各地祭祀媽祖宗廟統稱,一般宗廟名稱有天妃宮、天后宮、朝天宮等,全世界祭祀媽祖的宗廟共計5000餘座。 [1] 
中文名
媽祖廟
別    名
天妃宮
別    名
朝天宮
天后宮

媽祖廟媽祖簡介

主詞條:媽祖
媽祖 媽祖
媽祖,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是媽祖信俗文化的核心,包括祭典儀式、口頭傳説等文化藝術以及民間習俗,遍佈台海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這是媽祖首次獲得朝廷的褒封,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36次褒封。至光緒元年,媽祖封號達64字。媽祖信俗是源於人們對媽祖的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民間信仰習俗。媽祖信俗有一定的表現形式,並世代相傳。它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説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 [5] 
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7] 

媽祖廟信仰分佈

媽祖廟國內

中國大陸,媽祖廟分佈在22個省市的450個縣主要福建莆田就有316處之多 [8]  ;海南約有200多座 [9]  ,香港有57座,澳門現有媽祖廟10座 [8]  。台灣地區媽祖宮廟5000多家、媽祖信眾1800多萬人。 [10] 
環渤海地區:天津、長島、青島、威海、煙台、蓬菜、營口、秦皇島、丹東、錦州、北京等地都有媽祖廟。山東省長島縣歷史上曾有28座媽祖廟,現存5座。其中長島顯應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 是我國北方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廟。長島又稱廟島羣島,因廟島的媽祖廟而得名。
珠三角地區:有近40座。
長三角地區:有30多座。
內陸地區:湖南、貴州、江西等地都有媽祖廟。
中國台灣地區:有5000 [5]  多座。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台南大天后宮、高雄朝後宮、南投慈善宮、澎湖天后宮、永和福建官等。
中國港澳地區:香港現有媽祖廟57座 [5]  。澳門有10座 [5]  ,其中建於明弘元年(1488年)澳門媽祖閣是澳門(英文: Macao,葡文: macau)名稱的由來,是“阿媽澳”的音譯。 [1] 
世界媽祖廟分佈圖 世界媽祖廟分佈圖 [6]

媽祖廟國外

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其他分佈於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文萊、印度、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法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新西蘭及南非、毛里求斯等地。
北美洲
美國檀香山、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德克薩斯、夏威夷等地,以及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地建有媽祖廟,為當地華人社團及部分當地民眾所信仰,保留了天后聖誕節等民俗。
南美洲
巴西聖保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都建有媽祖廟,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傳承了媽祖的崇拜儀式與風俗。在墨西哥,明代時就有天后的傳説流傳。
澳洲
澳大利亞悉尼建有媽祖廟,華人傳承了媽祖崇拜習俗。
西亞與非洲
沙特阿拉伯、南非開普敦等地建有媽祖廟,為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信仰。
歐洲
法國巴黎“真一堂”供奉媽祖,稱媽祖為國際和平女海神。 [5] 

媽祖廟信仰評析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 [18] 
林默娘的“裏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蹟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19] 
媽祖 媽祖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19]  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20] 

媽祖廟代表行宮

媽祖廟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宮下村東北面。湄洲媽祖祖廟的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祖廟建築羣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寢殿佔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衞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啓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湖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正殿為明永樂初(1403年)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閩浙總督姚啓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順,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 [3] 
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

媽祖廟平海天后宮

平海天后宮(國家級文保)創建於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原構媽祖行宮,是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廟。
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築,俗稱“百柱宮”。“工字型”佈局,“霸王拳”構造,更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經中國高級古建專家鑑定,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宮內完整地保留着宋、元、明、清時期的相關材料。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啓聖率三萬水師、223只戰船、集結平海衞、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台灣。因乾旱缺水,水師將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後,施琅將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湧泉濟師”。“澎湖之戰”,媽祖顯靈調遣“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率天兵天將參戰。危難時,媽祖顯靈,“漲水助戰”化驗為夷,旗開得勝,留下美麗動人的故事。 [12] 
平海天后宮 平海天后宮

媽祖廟安平開台天后宮

安平開台天后宮,位於台灣省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2號,專門供奉護佑鄭成功的“護軍媽祖”。為台灣島上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之一。建於清康熙七年 (1668年),為迎取福建湄洲島媽祖神像而建,建時稱安平媽祖廟。1683年媽祖被敕封為天后,安平媽祖廟遂被改為開台天后宮。現台灣有許多媽祖廟內的媽祖神像均是從此廟中分靈出去的。 [11] 
安平開台天后宮 安平開台天后宮

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峯--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現存建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因此,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 [13]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

媽祖廟澳門天后宮

澳門天后宮,2003年10月4日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佔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制佈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迴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台宇頂雕龍飛檐,銫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2] 
澳門天后宮 澳門天后宮

媽祖廟中國台灣大天后宮

中國台灣大天后宮俗稱台南媽祖廟,建於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示對寧靖王朱由桂禮遇而建。後來清將施琅率軍攻佔台灣,將平定之功勞歸於媽祖,於是在寧靖王府內供奉媽祖且改名為天后宮,擴建為巍峨宏大的媽祖廟。天后宮經了數次整修,在1985年以其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第一級古蹟。大天后宮在台灣將近400座媽祖廟中,具有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廟中塑像、雕塑皆出自名匠之手。古匾、古聯之珍貴豐富更是全台廟宇少見。 [4] 
中國台灣大天后宮 中國台灣大天后宮

媽祖廟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后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后宮、台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它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東,佔地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啓聖祠以及鐘鼓樓、張仙閣和4座配殿組成,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羣體,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衞”的説法。 [14]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

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全台灣最古老的澎湖開台天后宮,相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廟內雕樑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神誕日,澎湖天后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繞境活動,藉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15]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

媽祖廟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16] 
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

媽祖廟長島顯應宮

長島顯應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長島廟島顯應宮(媽祖廟),是中國北方修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媽祖廟,也是世界重要的媽祖官廟之一,享“天妃北庭”“北海神鄉”之譽。
媽祖文化與信仰傳承千年,有“南有湄洲,北有長島”之説,長島媽祖廟(顯應宮)與福建湄州島媽祖廟並稱媽祖“南北祖庭”。顯應宮亦稱海神娘娘廟,位於長島所轄廟島東部,佔地90多畝,因明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而得名,清咸豐皇帝也曾御賜“神功濟運”金匾。公元1125年,福建船民移送一尊媽祖銅像供奉於顯應宮,這是存世的惟一一尊宋代銅身媽祖。 [17] 
長島顯應宮 長島顯應宮

媽祖廟新加坡天福宮

新加坡天福宮 新加坡天福宮
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建於1840年,已有近180年的歷史。它是福建會館的前身,興建時候本是臨海的,路名“直落亞逸”馬來文的意思就是“海灣”。在新加坡有許多華人建造的寺廟,有些還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福宮就是其中的一座。
天福宮的規模宏大,不僅建築風格酷似中國的寺廟,琉璃瓦飛檐上裝飾着龍的圖案,而且建廟用的花崗石柱、木祭台等建築材料都是從中國福建運過來,就連廟裏供奉的神像也是在1840年從中國運來的。天福宮正殿奉祀的主神是身穿紅袍的庇護航海之神“天妃”。一般華人稱“天妃”為“天后聖母”,中國閩南人則愛拜稱她為“媽祖”,所以,天福宮又稱“媽祖宮”。 [21] 

媽祖廟馬來西亞青雲亭

馬來西亞青雲亭 馬來西亞青雲亭
青雲亭為首任華人甲必丹鄭啓基(又名鄭芳揚)於1673年創建,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亭原名觀音亭,規模宏大,整座建築全部用楠木建成,山門上書“南海飛來”四字。殿內以生漆塗飾,黑紅閃亮,屋檐上有由碎玻璃及瓷造成的神話及動物雕像,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華麗奪目。廟內上漆的木雕更加引人入勝。廟裏的主神明有觀世音菩薩,左壇是航海者的保佑神天后娘娘。壇上的欄杆描繪了佛祖的生平。庭院裏可看到佛教、儒家和道家的教義。這座廟宇的建築材料都是來自中國。
300多年來,該亭經歷了6次重修和3次擴建。亭內的各種碑文、匾額、楹聯和華人祖先牌位等,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仍有不少僧侶居住其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一間華人寺廟。 [22] 

媽祖廟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

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 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
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是海外傳播媽祖文化最早的國家之一,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其最大媽祖廟位於橫濱中華街。該廟香火鼎盛,人氣興旺,已成當地華僑華人乃至日本民眾心靈寄託。
中華街媽祖廟始建於2005年3月。當時橫濱僑界組織斥資10億日元,從日本一著名房地產公司購回相關地皮,專門用於興建全日本最大媽祖廟,由日本華裔、橫濱中華街建築總設計師中山嚴先生擔綱設計,不僅與中華街整體建築和諧統一,而且參照海峽兩岸媽祖廟規制,採用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八角形風格。 [23] 

媽祖廟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為大甲重要的古蹟。相傳清雍正8年,福建湄州人林永興來台謀生,定居大甲,並將帶來的湄州 媽祖供奉於自家廳堂,當地的閩省移民紛紛前往參拜,遂有建廟之議,而廟宇於清雍正10年完成。 每年農曆三月,鎮瀾宮的媽祖必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各地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團,進行為期8天7夜的徒步參拜,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
大甲鎮瀾宮為大甲鎮赫赫有名的老廟宇,位於順天路和蔣公路交叉口旁,是大甲地方的信仰中心。鎮瀾宮建廟已有200多年曆史,因信徒眾多、香火旺盛,廟體一再整修重建,呈現出今昔交錯、華麗與古樸雜揉的瑰麗面貌,被認為是現代人花大錢蓋大廟的典範。廟內有多件古物流傳至今,例如乾隆時期的“護國庇民”、“佑濟昭靈”古匾,光緒帝賜的“與天同功”古匾,以及“誠求立應”、“慈光普照”、“功恭功一”等,都是自清朝開始保留的古物。 [24] 

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是雲林最著名的廟宇,也是台灣媽祖的總廟。朝天宮建於清康熙33年,經歷的多次的修繕後,列屬於二級古蹟。前殿為歇山重檐式建築,中央是「三川門」,兩邊各為「龍」、「虎」門,屋頂上方佈滿交趾陶剪粘。第二進正殿為三重硬山式建築,供祀天上聖母、鎮殿媽、湄洲媽祖等30尊媽祖神像。第三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左右分別祀奉文昌帝君及三宮大帝,中門有石鼓,左右二門各設石枕。第四落,聖父母祀中室,開出堂於左,南華閣左右,武城閣則為朝天宮南管樂社所在。 [25] 

媽祖廟赤灣天后宮

赤灣天后宮 赤灣天后宮
赤灣天后宮,也叫天后博物館,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其創建遠溯宋代,其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明永樂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后宮為其重要一站。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是明清時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赤灣天后宮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為天后誕。天后的祭祀活動除民間外,官方每年春秋也到此致祭。作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明代朝廷曾頒文:凡另外是朝廷使臣出使東南各國,經過這裏時必定停船祭祀。另據香港魯言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載道:“由於赤灣天后古廟宏偉,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後誕,香港 九龍水陸居民都前往赤灣天后廟去賀誕。赤灣天后宮收藏有自宋至清的天后塑像多尊,天后宮新修正殿及室外天后塑像,亦嚴格按照宋代天后塑像造型,再現天后偉大形象。 [26] 

媽祖廟錦州天后宮

錦州天后宮 錦州天后宮
錦州天后宮又稱天后行宮,坐落於廣濟寺塔北側,始建於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內供奉被稱為"媽祖"的"天后"神祗,為現存北方最大的媽祖廟,也是中國最北方的媽祖廟。據史料記載,錦州天后宮最初是由江、浙、閩等地客商來錦為祈求天后娘娘的保佑而為其修建的行宮。後世又多次維修和擴建,的建築均是清光緒十年所建。如今的天后宮,已從福建湄州祖廟分靈過來,供南來北往的遊人瞻仰,讓世人發揚媽祖"扶危濟困,助人為樂"和"弘仁普濟護國護民"的優良傳統。 [27] 

媽祖廟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坐落於廣州市南沙大角山東南麓,建築的特點則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
南沙天后宮是參照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建成的(該廟是媽祖廟的祖廟),佔地 100 公頃 。其整體建築是清代宮殿式的建築風格,莊嚴肅穆,極具宮廷的氣派。天后聖像高達 14.5 米 ,屹立在佔地 1.5 公頃 的天后宮廣場上。 [28] 

媽祖廟崑山慧聚天后宮

慧聚寺 慧聚寺
在海峽兩岸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崑山市委、市政府以“創新突破的思維、海納百川的胸懷,兩岸文化的融合”為理念,在崑山開發區洞庭湖路西側恢復重建慧聚寺。整個文化景區總佔地面積約105畝,由慧聚寺、慧聚文化廣場、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中心、媽祖文化主題公園以及兩岸風情街五大部分組成。其中,慧聚寺寺廟區佔地約22畝,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 2008年5月啓動建設,集媽祖文化、佛教文化、閩台文化和江南文化於一體,是華東地區首個純“閩台”風格的寺廟建築羣,也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慧聚兩岸宗教、藝術、人文、歷史、建築菁華集大成,集慈善、文化、寺廟、旅遊等功能於一體。從2011年起,開始配套建設慧聚廣場、慧聚兩岸風情街和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中心,為兩岸信眾、台灣同胞、兩岸文化交流團體提供活動交流的平台載體。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