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界村

鎖定
大界村,隸屬浙江省温州市樂清石帆鎮。大界村與郭路村、紳坊村相鄰,位於左原嶺山麓。有明慶禪寺、南宋劉黻題名的“源遠泉”摩崖石刻,和他為其母修建的慈濟橋等人文遺蹟。景色渾然天成,鄉風醇厚。雖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發展良好,現有高速鐵路通過。村內有龍門山莊、跑馬場等休閒娛樂場所。
中文名
大界村
外文名
dajiecun
別    名
界塘
大橋頭
李宅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温州市樂清石帆鎮
地理位置
左原嶺山麓
人口數量
2216人
方    言
虹橋方言
農    户
563户

大界村文化教育

大界村風景照
大界村風景照(9張)
目前整個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人,其中小學生83人,中學生65人。

大界村發展建設

近年來,大界村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在村部建立一個便民服務網點,為羣眾提供優質良種、農藥、化肥。幾年來推廣小麥高產攻關田2000畝、種子田200畝、示範田500畝,並積極推廣產業結構調整,實行套種模式,大豆套玉米1000畝、紅芋套玉米800畝、小麥套西瓜1500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又向訂單農業發展,謝橋鎮同上海高榕公司簽訂1000畝荷蘭豆種植面積,該村簽訂了340畝荷蘭豆訂銷合同,在種植管理上實行統一技術培訓指導、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藥、統一施肥,為羣眾解決購買所需材料資金困難。目前正是荷蘭豆收購季節,高榕公司技術人員稱該村的種植是公司種植荷蘭豆以來長勢最好的一年,預計畝產可達750公斤,農民畝均純收入可達2000元,有力地推進了該村經濟發展。

大界村方言特色

大界村人講的是虹橋“土話”,虹橋土話包括地域有虹橋、蒲岐、南嶽、淡溪、四都、天成、石帆和芙蓉、南塘、清江、雁湖、嶺底等,可以稱為虹橋方言區,也可以叫虹橋片區。那裏的人們把新娘子稱新孺人(白讀“銀”)、妻子稱鸞人(白讀“銀”)、祖母稱阿婆、姑娘稱細囡、丈夫稱老官、外地人稱外路人、熱水稱湯、丟失稱遁、花蕾稱蕊 撫摸稱捋、年糕稱粿、瞎眼稱瞙瞊、母雞稱草雞、蟛蜞蟹稱大摮丸、……;和絕大多數温州人一樣,把鹹菜説成菜鹹、把拖鞋説成鞋拖(白讀“塌”)、把熱鬧説成鬧熱,把饅頭説成麪包、把包子説成饅頭,把豌豆説成蠶豆、把蠶豆説成豌豆……。虹橋“土話”雖然難懂,卻保留了大量的古語古音,用來吟誦唐詩宋詞,在聲調和押韻上比普通話更臻完美,更能凸顯誦讀的韻味。虹橋“土話”地處温州方言區域的邊緣地帶,吸收了黃岩方言(大荊話)的部分詞彙,能充分體現出兩個方言區域交接地的語言變化情況,在語言地理學上有較典型的意義。虹橋“土話”與相鄰的“樂成話”相比,在腔調上虹橋話顯得“硬朗”,樂成話顯得“軟柔”,所以有人説帥哥講虹橋話更“酷”,美女説樂成話更“甜”。

大界村風土人情

分家:兒子成家立業,分家自立門户,新灶升火,須從老灶引火種,稱“暖灶”。分家時廚房,餐室用具如菜櫃,桌凳等一般由媳婦孃家贈送。
遷居:搬入新居,給新鄰居分送湯圓,以示“結緣”並置酒席招待親友,以示慶喜。
下葬:對已故之人靈魂非常崇拜,大擺筵席,親朋好友聚集,燃放煙火炮竹,請僧人超度已故靈魂。下葬時間為白天的上午,當日,整村的男女老少均去“送葬”,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排着長長隊伍,事主給每人發放“毛巾”示謝,意為擦汗用,一般”下葬“到附近的山上的陵園,路途遙遠。
信仰:大多人信仰佛教、基督教,僧院密集,村內有明慶寺、普明禪寺、白馬殿、大殿等僧院道觀及劉氏宗祠、葉氏宗祠等祠堂,多是居民捐助承建。
呈會:“呈會”是原始的互助性民間金融活動。打個比方來説:有10人蔘加“呈會”,“呈”1000元的“會”,那就是一人出100元,由抽籤決定這1000元先呈給誰,或者説誰家急需用這錢先呈給他。“呈會”一般有個會主,通過摸文確定先後順序(打骰子產生)。其中也有的是每月搖骰,搖到誰輪到誰。比如説這是個1000元的“呈會”,上月收到會錢的人,後面每月交一腳會錢(100元+利息),沒有輪到的只交會錢。還有一種辦法是,各腳(人)事先認定收會順序、時間,會錢按收會時間先後遞減,最後收會的人出的會錢最少,算是利息補償。第二個月起,會主去各腳(人)處收取會錢,交給順序輪到之人,這個過程叫“拔會錢”。呈(收)與拔(付)過程,就是資金集聚途徑。

大界村節日風俗

春節:俗以五天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農村到燈期終盡前都叫“正月頭”,有與元宵連而稱之的習慣。初一清早起來燃放雙聲爆竹三個,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稱“開門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婦也隨着起來燒佛茶,盛以江西瓷盞,供於家先與六神神位之前,並焚香燃燭,三拜而止。繼煎紅棗,以備款待拜年客人。
老年人或當家人一起牀便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點佛燈,而且還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的習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初一不出門: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縣東白溪等地初二、初三也列為出門的禁忌日子,
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一不掃地,倘非掃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三日內不得出尿盆糞桶。五日內不得敲擊地盤,即桶之類的事,也須在地盤外進行。
望正月:從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
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鬆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此外,還有荔
枝、桂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回盂禮品除兩個紅
封紙包外,還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薺之類。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內)長輩
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乾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則
可遣兒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須攜紅封元寶包
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甚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認為失禮。
元宵節:元宵節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燈是傳統習俗。大界村有“拔龍”習俗,花燈是一節節接起來的,不象單獨的。由年輕人抬着,一節花燈大概有2米多點,所以拔龍的時候那花燈特別的好看,看起來很是壯觀。
冬至:冬節吃湯圓冬至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湯圓或麻餈。吃麻餈、湯圓,寓意着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説法。
搗年糕:也叫“搗糖糕”。蒸好的糯米搗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裏,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還要“拜鑊灶佛”。據説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説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説壞話。
撣新: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掃塵
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貼春聯: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着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開門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拜年: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先在自己家裏,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
穿新衣:正月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着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豔,連老婦也繫着大紅裙。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大界村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1] 

大界村大界古蹟

大界村明慶寺

明慶寺,在石帆鎮大界村,坐北朝南,王十朋曾在此開闢書館。古寺村落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古物古蹟甚多。
舊名明慶院,唐天授三年(692)創建,初名雲光院,宋祥符五年(1012)賜額“明慶”,為我市古老寺院之一。唐宋兩代,山門興盛,另有子院日教院。宋大觀中(1107-1110)重建,後廢。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僧併入壽昌禪寺,後廢。嘉靖四十五年(1566)道人鄭明之重建。清嘉慶間修葺。民國十年(1921)僧果正重建,僧四眾,屬淨土宗。 1951年土地改革後,僧散,寺宇為地人居住。1980年後,有道士進寺管理。前殿改神殿,寺宇五間。1991年,僧海空住持。1992年建大雄寶殿。1995年落成,為五間雙檐八爪,高約16米,中坐釋迦文佛一尊。1996年上半年建西軒二樓七間,下半年建東軒二樓九間。前二幢是老殿,坐道教三清。2002年建鐘樓一座,大殿東軒外建藥師殿三間,雙檐飛角。2006年拆除前進老殿,改建天王殿三間為山門。老寺左右木結構軒樓未拆。全寺佔地約4000多平方米。僧十三眾。現住持釋海空,俗家大荊人。該院僅出過宋代高僧嚴闍梨(賈姓,王十朋舅公),拜知性和尚為師,在寺坐化,成為道場(見人物傳)。繼之有寶印師(王十朋叔父)和宗覺師,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明代出過大千和尚,經典精通,稱為禪師。明慶寺位於大墳山麓,東偏南一里多是大橋頭村,南距界塘村約一里,西去左原嶺頭二里多,寺後高山是“雙角尖”。後山竹木青茂,四圍山場農田。
王十朋在明慶寺開書會期間,有《明慶懺院》詩序雲:“明慶懺院上方地爽而幽,蓋精籃之勝也。予因會友託跡於其間,一日探囊中,得石刻詩一本,乃王瞻叔國博先生題台人秀野堂也。摹寫景物頗類於此,因置之壁間,意有感觸,遂借其韻。”
詩云:“下帷精舍遠塵繁,境淨心清事不關。案上忘機有黃卷,眼中得趣是青山。林泉欲共高僧老,事業未容吾輩閒。準擬他年掛冠後,飄然杖履白雲間。”但等到他掛冠的時候,生命卻已接近終點。
樂清詩人宮秋白在戊子年明慶寺觀音誕齋宴之際作七絕詩《明慶寺食齋風雨大作》,詩文:“悽風怒水逐佳齋,明寺青山共客來。山欲有心覽故雨,水痴無意斷塵埃。”

大界村慈濟橋

慈濟橋1983年列為樂清縣文物保護單位
光緒《樂清縣誌·津樑》記載:慈濟橋,宋劉黻(fu)母解氏建,今謂大橋頭,以上俱三都。
慈濟橋位於樂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橫跨於大界村門前溪上。慈濟橋系二墩三孔梁式石橋,橋兩側不設欄杆,橋長11.6米,寬2.8米。每孔上鋪石板六條成橋面,中孔稍高,邊孔各自下斜,使全橋略呈拱形。多數橋板呈暗紅色,石質堅硬,歷經數百年風雨踩磨,橋面顯得異常光滑。中孔南邊石板側面刻有橋額“慈濟橋”三字,鑿痕極淺,苔跡斑斑。東、西橋墩柱石各為四根,中間橋墩柱石各為五根(其中一處斷裂,缺失一根),上架橫樑石,以承橋面石板。中孔橋墩外柱上有刻字,北面左邊刻“太夫人解氏舍錢”,右邊刻“鹹淳十年六月吉日謹建”等字,而南面橋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則剛好相反,左邊為“……十……月吉日……”,右邊為“太夫人解氏舍錢”。據此可知,慈濟橋為鹹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書劉黻(fu)之母。慈濟橋是現在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之一,樑架構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時的原構。

大界村源遠泉

市級文保單位
源遠泉
源遠泉(4張)
玉簫屏右翼,左原嶺頭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盪漾,石壁上“源遠泉”三字清秀剛勁,熠熠生輝。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劉黻所書。

大界村慈心亭

慈心亭伴隨溪西橋邊慈濟橋而立,亭子曰慈心亭,至今七百餘年,滄海桑田,原亭經戰火摧殘,已然不在,但今時鄉人為紀念南宋末年那段塵封的往事,根據亭圮址籌資新建了慈心亭。

大界村孝悌裏

有關劉氏遺蹟孝悌裏,見《劉氏宗譜》裏的“郭路八詠”序:“夫郭路其地至靈,其境尤盛者也。觀朝陽之閣,源遠之泉,皆忠肅公所建所題者;多孝悌之裏,慈濟之橋,非公兄弟與夫人所居所成者乎?……”
所謂“孝悌之裏”指的就是孝悌裏,從《劉氏宗譜》的《勝蹟》裏,知道八景之一的孝悌裏也在大橋頭,是邑令鄭滁孫為劉黻、應奎、應璧兄弟立。
但惜經過七百多年烽煙戰火,時代變遷,孝悌裏遺蹟已遭損壞,現已無人知曉具體遺址,此跡有待當地人考察!

大界村朝陽閣

朝陽閣是劉黻讀書之處。應奎在《蒙川遺稿》序中,言“廬室為毀,幸而讀書之朝陽閣巋然於蒼梧之間”。此序作於元大德五年(1 3 O 1)。
時鄭滁孫作《朝陽閣記》:“蕩中有峯曰朝陽,清潤而荷立,梧桐生之,作室以名讀書之閣。”
殄宗譜“郭路八詠刀的《朝陽閣》一詩中,有“老久朝陽閣已荒,朝陽峯尚倚空蒼“之句。
詩作年代不詳,其閣已毀。而今連哪個山峯叫朝陽峯,當地也沒一人曉得,深為遺憾。開會座談時,一位老人説他先父在世時曾講過,大橋西面原慈心亭址西側路邊的一塊空地,從前是劉黻公建屋讀書的地方。但實地察看,不見一點可證的實物或痕跡,故閣址一時尚難確定,有待當地人考察。

大界村普明寺

大界村普明寺 大界村普明寺
普明寺,坐落在石帆鎮大界村東山咀頭,坐北面南。寺後是海拔485米的雙角尖山,前有甬台温鐵路通過。大殿佔地200平方米,為三間兩偏平房。 1995年間建東軒六間兩樓。2000年續建二樓六間西軒。頭進山門是老舊平房五間,坐四大金剛、彌勒。今又在西軒外高基上,新建二樓三間多佛殿。其天井前有放生池,池中央端坐觀音大士巨像。寺規模比前擴大,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山門口有石獅一對及石桌、石凳,遍植花木,兩棵大樟樹遮掩寺前,住持尼寂慧,收養了7棄嬰。

大界村地主居遺址

民國時期李氏地主住居遺址,住居年久失修,周邊土地已蓋上新房,破損嚴重,有待保護!

大界村龍門跑馬場

大界村跑馬場
大界村跑馬場(6張)
由當地村人建造旅遊娛樂景點。

大界村龍門山莊

大界村龍門山莊
大界村龍門山莊(3張)
由當地村人建造農家樂風味餐飲。

大界村晉代宋家寨

大界村北宋家尖(今稱雙角尖)山峯頂上相傳有晉代山寨,但惜年代久遠,且山峯險峻,少有人上山詳探,此跡有待當代人考察。

大界村獅子嶺山道

為村人出資建設的健身觀光登山道,由界塘溪前源遠詩廊上山,山頭包含一座獅子山炮台。

大界村周圍古蹟

大界村嶺頭古蹟

劉黻墓
市級文保單位
劉黻墓在左原嶺上,系衣冠冢,是後人為緬懷這位鄉賢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嶺到此瞻仰。
大界村 大界村

大界村郭路古蹟

郭路寧安堡古城
郭路村原名郭路莊,晉朝著名學者、文學家,擅長陰陽、術歷、天文、卜筮之術的山西聞喜人郭璞,曾到過此村。此村後來曾取名為“郭路莊”。古時候,虹橋平原尚是海灣和灘塗,古驛道從龍門山下通過。車馬商旅來往不斷,龍門山又是天然屏障,郭路也算是戰略要地。
郭路有寧安堡古城、鄭王廟、好義門,根據光緒年間金氏宗譜記載:
郭路金姓始祖經公、良公兄弟,湖北襄陽人,王莽在位時棄官避難,攜家徙温,後遷樂之龍門山麓。城堡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聽耕、霞川、友闌諸公合建,周圍400丈,三門出入,時倭寇亂,建城堡以自衞,取名寧安堡
郭路三壇院是古時候十八擔書籠出發去考場的初始地點。

大界村賈岙古蹟

賈岙村原稱鹿巖村。宋乾德年間(693~968),福建安溪人賈仁三任台州黃岩縣尉,期滿為變亂所阻,流落浙南,遨遊山水。聞樂清雁蕩山脈的龍門山麓風光宜人,便攜眷居於龍門山麓。此地南面橫亙龍門支脈,巖多窟窿,猶如羣鹿馳過所踩下的腳印,故名鹿跡巖,順取地名為鹿巖村,即今賈岙村。
賈岙村的傑出人物當推賈如規。賈如規(1088~1166)字元範,號鹿巖居士。平生手不釋卷,鑽研儒學。北宋靖康初,金人迫近。時如規為太學生,諸生恐懼,欲逃去,如規道:“我輩久被教育,國家阽危,乃苟免求活乎!”聞者愧之。南宋紹興七年(1137),中特奏進士,御封興國軍司理,並御贈“司理”匾額懸其府門。宋代狀元王十朋曾以“真君雅敬黃承事,仙籍曾告竇十郎”詩句頌之。
賈如規輕財好施,據明隆慶《樂清縣誌》載:“族裏有不能婚葬者悉資之,常折券斥金(《鹿巖賈氏宗譜》作'拆券金')周恤補贍為事。海溢之變,躬率鄉社為掩流。歲大飢疫,乞人滿道,為設糜粥,活人甚眾。前後郡守亦皆移書問以賑濟之策施行之。縣起學宮,與錢堯卿等規劃既成,又為置田養士。”
司理門
系南宋“興國軍司理”賈如規的府第大門。府門三間,坐西朝東,面闊6米,進深4米,高約5米。明間闊2.5米,次間闊1.85米。明間左右兩榀有八角石柱一對,上有卷剎。柱頭、梁枋和斗拱等構件,留有明代早期的建築特點。府門匾額“司理”二字原系南宋御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屋面原蓋筒瓦,府門古樸、端莊。府門底有左右池塘兩口,中以石橋溝通,當年養植荷花。宋代的建築物,迭經修葺,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明代修建後的面貌。
七星池
池水碧綠,終年不枯。其外形如北斗星座,夜間在月色下閃爍銀波,常可映見七女星。據傳,池名系宋代王十朋所取。民間故事《王十朋捉蟹精》即以此池附近的賈宅為背景。池畔有一眼水井,水淨如碧玉,冬暖夏涼。
鹿跡巖
巖坡呈鳳翼狀,坡上窟窿星羅棋佈,狀如羣鹿踩過的足跡。其中一處維妙維肖。民間傳説為“八仙過海”時仙鹿踏過的遺蹟,故名鹿跡巖,賈氏祖先賈仁三建村即以“鹿巖”為村名。此巖所依的山形如鳳凰,山上有古墓“金雀墳”遺址。
倆老峯
系龍門山光朗堂主峯之一,奇峯聳立,狀似倆老者相伴,形態逼真。峯下山色如畫,草木葱蘢,鳥語花香。
王十朋讀書處
又名龍門庵,典出自“鯉魚跳龍門”。傳説南宋王十朋少年在此攻書,曾題詩:“三更打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期。黑髮不知讀書早,白頭方悔求學遲。”後由其叔公(妻之叔)賈如規資助上京(臨安)投考,中取狀元
玉簫峯
與縣城簫台山遙遙相對。據傳王子晉當年在樂成吹簫騎仙鶴經此,見此峯奇特,在此吹奏一曲仙樂,簫聲悠揚,遠近可聞。
仰天龜
在玉簫峯旁,狀如靈龜觀天。傳説當年靈龜在此仰首聽王子晉吹簫。王子晉騎仙鶴飛去,靈龜仰首送行,呈戀戀不捨狀。王十朋曾有詩詠之。
梅花洞
在玉簫峯下,洞高約40米,闊8餘米。可容百餘人。洞境清幽。據傳梅花娘娘在此修行得道,聽仙樂後成仙。後人在洞內建寺,塑梅花仙子像。

大界村紳坊古蹟

“期頤壽母”坊
温州樂清市石帆街道紳坊村“期頤壽母”坊
位置:樂清市石帆街道紳坊村
年代:明天啓
2010年列為樂清市文物保護單位
“期頤壽母”坊是明天啓甲子年(1624)為紳坊李氏百歲老人而建。光緒《樂清縣誌·坊表》記載:許必助妻李氏居紳坊,年百歲天啓間敕建。據許氏族譜記載,李氏是村民許必助的妻子,賢惠淑婉、德高望重。
牌坊為單間一樓六柱(左右兩正柱前後各添一柱支承出檐),懸山頂。坊為木石結構,中間柱為石頭,左右支柱為木柱,下有石柱頭,橫樑、斗拱是木頭的。頂上蓋簡瓦,瓦當上飾有吉祥圖形,飛檐翹角,頂上是龍頭鳳尾的泥雕飾,整體凌空出世,技法精巧,古樸而又端莊。正面額書“期頤壽母”四字,兩邊有小字書左邊為“天啓甲子年許必助公李氏安人百歲立”,右邊為“公元二零一零年仲春重修”。2010年樂清市文管所組織修繕了部分老化、蟲蛀的木構。
“期頤壽母”坊保存良好,跟“牧伯”坊一樣也是村民引以為傲的古蹟。
牧伯”坊
温州樂清市石帆街道紳坊村“牧伯”坊
位置:樂清市石帆街道紳坊村
年代:始建於南宋,明正德重修
2010年列為樂清市文物保護單位
紳坊的“紳”,字面解釋是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引申為束腰的人,舊時指地方上有勢力、有功名的人。
“牧伯”坊是南宋時為進士許世化建的。光緒《樂清縣誌·坊表》記載:牧伯坊宋刺史許世化立,府志。又據《樂清志·補遺》記載,許世化曾任倉部主事、長沙刺史。到了明朝正德庚辰年(1520年),樂清知縣林有年又對此牌坊進行了重建。
牌坊為單間一樓六柱(左右兩正柱前後各添一柱支承出檐),懸山頂。坊為木石結構,中間柱為石頭,左右支柱為木柱,下有石柱頭,橫樑、斗拱都有木頭構建。樓上蓋簡瓦,瓦當上飾有吉祥圖形,飛檐翹角,頂上是龍頭鳳尾的泥雕飾,手法精巧,古樸端莊。梁木風吹雨淋,烈日爆曬,斑駁脱落,木骨嶙峋,更顯年代久遠。2010年市文管所對部分老化、蟲蛀木構進行了修繕。
“牧伯”坊保存良好,是村民引以為傲的古蹟,紳坊村也由此得名。

大界村其他古蹟

王十朋墓
温州樂清四都之王十朋墓
位置:樂清四都梅岙村牛塘山麓
年代:宋
1989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十朋墓位於樂清市四都梅岙村牛塘山南麓,依山勢自下而上修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
王十朋墓神道門,上下五壇,踏步及圍牆均用塊石壘砌,地面用鵝卵石鑲砌。
神道門面闊3.1米,兩側設有柱墩,由塊石砌築。柱墩進深1.68米,高1.65米,寬0.56米。
墓上下依次由五級台地構成,底壇台地呈梯形,左右側原有碑亭,現存亭基。原來立有《宋龍圖閣學士王公墓誌銘》二方,墓誌銘為端明殿學士左議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上饒郡開國侯汪應辰撰,承事郎直寶文閣權發遣靜江軍府江西路兵馬都領轄兼主管本路經略安撫司公事賜紫金魚袋張栻書,宣教郎新權發遣南康軍事朱熹題蓋。原墓誌銘因歷史原因被毀,現在看到的是1982年修繕的時候根據原文刻制重立。底壇台地靠圍牆的兩側設台階,上通二壇。
二壇台地比底壇高2.63米,正中設金水池。二壇台地靠牆兩側均設斜坡,通往三壇。
三壇台地原來估計為祭壇,現空置。三壇台地中間偏左右設有兩處台階,上通四壇。
四壇台地設石像生,依次為石羊一對、石虎一對、石馬一對。 四壇中間設有台階,上通墓穴。
五壇為墓丘,墓丘呈扶椅式,由塊石及青磚壘砌。在五壇的墓入口處兩側設文、武官俑各一尊,右武左文。墓中間立有2000年重刻“宋龍圖閣學士王十朋之墓”墓碑一方。
王十朋墓的石像生,原有殘存石獸五件、石俑兩尊。現在所見的石像生為青石雕刻,形制仿造宋代,但工藝實在不敢恭維,簡單粗糙。此組石像生為2000年修整的時候復建,原來殘存的石像生不知遷往何處,有待查找。王十朋墓整體保存較為完整,1989年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界村著名人物

大界村劉黻

劉黻 劉黻
劉黻(fu),字聲伯,又字質翁,號蒙川,樂清大橋頭村人(今石帆大界村)。黻(fu)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秉性剛直,關注國事,評論時政流弊,觸忤權奸,因丁大全謀奪董槐相位,與同舍生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六人(時稱賢關六君子)伏闞上書攻丁大全,結果削去學籍,送南安軍,流放橫浦。開慶六年(1259)丁大全罷貶,黻(fu)被召還廷試,由舍選登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進士。此後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擢監察御史,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慶元府事,累宮至吏部尚書,封樂清開國男。鹹淳十年(1274),母喪解官還鄉家居。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圖謀恢復,擁廣、益二王由“温州入海,以兵迎黻(fu)共政”。黻(fu)年已花甲,決然攜夫人上路,然壯志未酬,至惠州羅浮,以病卒,春秋六十,諡忠肅。《宋史·劉黻(fu)傳》贊黻(fu) “分別邪正,侃侃敢言,亦難能者”。
《宋史·劉黻(fu)傳》裏提及:劉黻(fu)放逐之時,歸別其母。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劉黻(fu)在《祭母昌元郡夫人文》中也説到此事:“觸黨禍流落瘴地,吾母雖勉,而亦不能不旦旦以自苦。”由此可見解氏是位賢明的母親,品德可貴。解氏卒於“甲戌六月十七日”這個《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誌》有記載。慈濟橋建於“鹹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後為地方所做的益事。

大界村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樂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二十八日生於樂清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第一名。初添差紹興府餘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台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改兼侍講、詩御史。隆興二年(1164),知饒州。乾道元年(1165),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諡忠文。著有《梅溪王先生文集》。
王十朋曾在明慶寺開闢書院。
王十朋 王十朋

大界村嚴闍梨

明慶寺宋代高僧嚴闍梨(賈姓,王十朋舅公,又稱嚴炅黎),宇伯威,王十朋舅公,善詩文,入寺為僧,人稱嚴首座,拜知性和尚為師,在寺坐化,成為道場(見人物傳)。
嚴闍梨與王十朋的相關傳説:
十朋生時有異兆。祖父王格在十朋出生當年正月曾夢見嚴闍梨來,手集眾花,結成一大球送給他,忽然不見。嚴闍梨就在這個月圓寂,十朋母親萬氏恰於這個月有娠。十朋小時眉濃重,目深神藏、不僅相貌與舅公嚴闍梨相似,穎悟強記亦類小時闍梨,於是便有王十朋是舅公嚴闍梨轉世的説法。王十朋小時在賈岙鹿巖若就學時,表叔賈元達就曾説;“此子眉目類吾伯嚴闍梨,他日能文未可知也。”十朋自己也説過類似的話,他在《種蔬》詩中説:“前身嚴闍梨,蔬氣端不除。”自注雲:“或雲予前生嚴闍梨,因以戲雲。”他在《記人説前生事》文中記雲:“予少時,有鄉僧每見予必謂曰:‘此郎嚴伯威後身也。’予不曉所謂。既而,訪之叔父寶印大師,叔父曰:‘嚴闍梨,字伯威,汝祖母靈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門之師也。博學攻詩文,戒行修飾,有聲江浙間,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恆以無子為憂方,學問淵博,傳天台宗教義,長於詩,與僧法潛、思聰及文學家蘇東坡等有詩文往來。十朋對這位聲高名重的舅公深懷敬仰。五十歲時因寶印叔父之囑,他寫了《嚴闍梨塔銘》,記述了這位舅公的生平事蹟。
《天台山志》記雲:
王十朋(龜齡)自記人説生前事:予少時,有鄉僧每見予,必謂曰:“此郎嚴伯威後身也。”予不曉所謂。既而訪諸叔父寶印大師,叔父曰:“嚴闍黎,名處嚴,字伯威,汝祖母賈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門之師也。博學善詩文,戒行修飭,聲譽江浙間,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既以無子為憂,禱求甚力。至政和壬辰(宋徽宗年號,公元1112年)之正月,吾師(處嚴首座)卒。汝祖一夕夢吾師至家,手集眾花,結成一大毬字,奉汝祖而遺之曰:‘孝祖君家求此久矣,是以吾來。’忽不見。是月汝母有娠,至十月而汝生。吾師眉濃黑而垂,目深而神藏;兒時能誦千言,喜作詩。人以汝眉目及趣好類之,且符所夢。”
予初從學鹿巖,人有指吾眉垂目藏而靳(jìn,戲而相愧曰靳)之者。表丈賈元達曰:“此子眉目類吾伯嚴闍黎,他日能文,未可知也。”然嚴闍黎智慧名德卓卓如許,縱未脱輪迴,當復生人世為大善知識。胡為於滅度之後,鍾成迂愚魯鈍之性,現此窮薄困苦之相耶?
予嘗寫字作文貽寶印(法師)叔父,叔父曰:“人言汝,吾師也。文僅似之,字乃爾不同耶?”嚴闍黎尤工筆札,予最不善書故也。紹興庚午(南宋高宗年號,公元1150年,王十朋38歲)七月二十日,因作文寫字,兩俱不佳,愧而曰:“嚴闍黎汝前生食蔬何多智,今生食肉何許愚也?”用記之。
又《台郡志》記載:
王十朋自雲,嘗夢遊至一處,見峯巒秀異,林木陰邃,有僧往來其間。旁有石橋,予立橋畔,見一碑,讀之。僧曰:“公前身所書也。”叩其何人?曰:“嚴首座也。”紹興中,十朋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十朋覽其山水,一如夢中所見。因題詩曰:
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此橋碑。

大界村寶印師

明慶寺宋代高僧寶印師(王十朋叔父)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

大界村宗覺師

明慶寺宋代高僧宗覺師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

大界村大千和尚

明慶寺明代高僧大千和尚,經典精通,稱為禪師。
沈克成《温州歷史年表》明朝(1368-1644)有記:
慧照,字大千,永嘉人,元天曆元年(1328)出世於樂清明慶寺,有語錄若干卷,生平見宋濂《翰苑續集》卷六《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大千禪師照公石墳碑文》、雍正《浙江通志》。
僧慧照逝於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
佛祖綱目(二十一)記雲:
(戊辰)慧照禪師出世樂清明慶
慧照。字大幹。永嘉麻氏子。童年。便欲入道。聞人誦習契經。合爪諦聽。年十五。剃染受具。誓究大不思議事。首謁晦機熙。不契。一日閲真淨語。至頭陀石擲筆峯處。默識懸解。流汗浹背。往謁東嶼海。海曰。東奔西走。將欲何為。曰特來參禮爾。曰天無四壁。地絕八荒。汝於何地措足耶。照抵掌於幾而退。海知其夙有所悟。尋復召至。反覆勘辯。始印可之。遂留執侍左右。然照以為心法既通。不閲修多羅藏。無以闡揚正教。聳人天之聽。乃主藏室於萬壽寺。及海遷淨慈。舉照分座。戊辰。出世樂清明慶。示眾。佛法欲得現前。莫存知解。縛禪看教。未免皆為境礙。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臨濟之喝。亦有甚不得已耳。 [2] 
(丙申)慧照禪師住阿育
慧照。住寶陀。一日僧夢一神人。衣冠甚偉。飛空而來。僧作禮問之。神曰。我從阿育王山來。欲請大千師赴供耳。未幾。行宣政院。署照住是山。照憫大法陵夷。孳孳誘掖。不遺餘力。嘗垂三關語。以驗來學。一曰。山中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虛空無向背。何緣有南北東西。三曰。飲乳等四大海水。積骨如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時未有契其機者○慧曇。初出世牛頭山。遷廣慧。又遷保寧。丙申。 王師定建業。曇謁 上於轅門。 上見曇氣貌異常。嘆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時當儉歲。曇化食以給其眾。無闕乏者。山下田人。多欲隸軍籍。曇懼寺田蕪廢。請於 上而歸之。山之林木。為樵者所剪伐。曇又陳奏。 上封一劍授曇曰。敢有伐木者斬。至今蓋鬱然雲○元淨。字天鏡。號樸隱會稽倪氏子。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髮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台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淨入門。端厲聲一喝。淨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脱。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大界村相關詩賞

大界村劉黻詩

和杜老人龍門寺題寶界東柱 [3] 
招提有宿緣,坐此豁心境。
風來松寄聲,月過竹移影。
殿依鯉石古,井汲龜泉冷。
究竟定慧門,如何日三省。
注:龍門寺指大界村南龍門山寺院。
和郭帚齋詠龜泉 [3] 
鎔出形模造化工,石龜中有冽泉通。
來從西峽蝦蟆碚,靜鎮南源瑪瑙宮。
潤澤一城消眾渴,澄波千古照孤忠。
貪廉名氏俱標榜,無涸無盈道不窮。
注:龜泉即大界村南龍門山上一景。
南山龍門
山椒誰立石,人説有龍居。
此地終招隱,何年定結廬。
雲封秋嶂老,瀑倒夕林虛。
不似膺門峻,為謀恐未疏。
注:南山龍門指大界村南龍門山。

大界村王十朋詩

明慶懺院
下帷精舍遠塵繁,境淨心清事不關。
案上忘機有黃卷,眼中得趣是青山。
林泉欲共高僧老,事業未容吾輩閒。
準擬他年掛冠後,飄然杖履白雲間。
注:明慶懺院即明慶寺,又稱明慶禪寺。
左嶺
北望吾廬山最好,南通蕭寺境逾幽。
白雲夜向原中宿,幾度隨人過嶺頭。
注:左嶺指的是大界村西嶺上的左源嶺。
宋家尖
皇恩西被複東漸,四海蒼生盡仰瞻。
畎畝微臣尤戴宋,結廬長向此峯尖。
注:宋家尖今日叫雙家尖,村叫雙風村,山上有宋家寨,在左原嶺東側,也是左原嶺的起點。
題湖邊莊
十里青山蔭碧湖,湖邊風物畫難如。
夕陽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橋人釣魚。
舊卜草莊臨水竹,來尋野叟問耕鋤。
他年待掛衣冠後,乘興扁舟取次居。
注:湖邊莊是左原嶺至梅溪村中路徑的湖。

大界村宮秋白詩

明慶寺食齋風雨大作
悽風怒水逐佳齋,明寺青山共客來。
山欲有心覽故雨,水痴無意斷塵埃。
源遠泉懷古
悽悽山雨幾時休,源遠猶存君子流。
古寺清泉居野草,錢塘魏闕卧王侯。
潰師江上千屍過,潮裏羅浮泛片舟。
七百年來節氣在,江山無處不留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