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鯉魚跳龍門

(中國古代傳説)

鎖定
中國古代傳説只要鯉魚能夠跳過龍門 [1-5]  ,就會變化成為真龍。還有傳説龍門為應龍開闢,有詩賦贊曰:“闕之所成兮,得應龍之偉力”,闕即伊闕。當鯉魚躍龍門時,就會有應龍盤旋上空 [6-7]  。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8] 
中文名
鯉魚跳龍門
性    質
古代傳説

鯉魚跳龍門傳説內容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2]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説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説。“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説:“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着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説:“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着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
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2]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鯉魚跳龍門故事出處

魚躍龍門的傳説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即今洛陽下轄區,北臨黃河。 [3]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盂津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此後人們往往把某種翻越姿勢,形容為“鯉魚跳龍門”,殊不知伊河裏生長的魚類,著名的則為魴魚,其形似小舟,食之甘美,故而北魏楊街之在《洛陽伽藍記》中寫道:“洛鯉伊魴,貴於牛羊。” [1]  宋·司馬光《龍門》亦稱:“人憐山氣佳,餘嘆禹功美。想彼未鑑時,極目皆洪水。倖免魴與鯉。”
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黃河峽谷中的龍門,今稱禹門口,也是“鯉魚跳龍門”的出處。
古代傳説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和陝西省韓城市城北32公里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 魚》:“俗説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俗話常説“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説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鯉魚跳龍門原因分析

俗話常説“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説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魚為什麼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一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夕,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另一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產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於興奮狀態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温較低,流速較大,流態複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陝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迴游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里,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游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一伸一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裏一樣,做着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了亂蹦亂跳的現象。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裏説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迴游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説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