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新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鎖定
大新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位於南頭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倉前村、常興村、巷頭村。始建於明朝。清康熙年間,因緊靠新安縣城,大新片區很快形成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並目產生了一條新的商業街一-大新街。民國初期,大新街店鋪林立,繁華熱鬧,成為當地富人聚居之所。1951年,寶安縣撤大鄉設小鄉,沿用“大新”二字,在大興地域設置大新鄉;1956年撤掉大新鄉成立大新村,管轄界邊村、衝下村、關口村、一甲村的蠅民和一部分居民、農民。原有一條叫金雞衝的小河,自東向西從村北流向大海,現在已成為暗河。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在原地重建 [1] 
中文名
大新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
地理位置
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
車牌代碼
粵B

大新村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屋南頭區大新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大新街道;1991年,屬南頭街道;2001年,屬南頭街道大新社區。 [1] 

大新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養生蠅及其他基圍養殖為主,兼營海上運輸和碼頭經營等,農業為副業。村民因以養蠅為主,故稱蠅民,養的蠅稱南山蠅。1980年,村裏建起第一棟廠房,日企吉澤廠進駐。1992年農村城市化改革,大新實業股份公司成立,蠅民成為股東,享受分紅。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物業管理和對外投資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等 [1] 

大新村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户籍人口2005人,其中男性1007人,女性998人;80歲以上66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00人;海外留學6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364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英國 [1] 

大新村歷史文化

大新村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有陳、許、鄭姓。第一大姓為陳姓,先祖陳朝舉(1134一1213),南宋淳熙年間進士,徵授政議大夫。因金亂,輾轉南遷,初至南雄珠璣巷,後立家歸德場湧口裏(今沙井邊雲林新村一帶)。其後人於清朝從歸德鹽場湧口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許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松崗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鄭姓,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從南雄州保昌縣遷移至東莞縣東鑑(今南頭);明朝從東莞縣東鑑(今南頭)遷移至此地 [1] 

大新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1] 

大新村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無存 [1] 
大新村鄭氏宗祠 大新村鄭氏宗祠
現存鄭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時期,重建於2003年。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三進佈局,進深32米,面寬11.2米,佔地面積358.4平方米;磚木石結構,由前堂、中堂及後堂組成。前堂有檐廊,檐下有壁畫,半架樑,硬山頂,船形脊;中堂木構樑架,硬山頂,船形脊;後堂為木構樑架,硬山頂,龍舟脊,捲棚頂廊房。大門上方匾額書“鄭氏宗祠”,兩側有楹聯“榮陽稱世澤柏舉高宗宦遊新安宗承一本;通德耀家聲南莆支裔立業開基派衍五房”,書於清代。該宗祠為南山區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完好,仍作為宗祠使用。
大新村委旁有天后廟,始建年代不詳,於2003年重修,供奉媽祖 [1] 

大新村地方習俗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後誕,村民前往祭拜。每年農曆九月三十,陳姓村民派代表去香港流浮山白泥坑祖墓處祭祖(先祖陳朝舉葬沙井,夫人葬香港白泥坑)。祭祖結束後吃大盆菜 [1] 

大新村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煎堆炒米餅茶果年糕等。特色農產品有生蠅、荔枝 [1] 

大新村公共設施

前海路、桃園路、學府路、南新路及深圳地鐵1號線經過該村,設有地鐵大新站,火車西站在該村西部。20世紀70年代通電,8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後期通互聯網。該村有3所小學,2所幼兒園。2015年,大新小學有6個年級,30個班,在校學生1457人,教職工92人;華府小學,6個年級,34個班,在校學生1709人,教職工102人;前海小學,6個年級,36個班,在校學生1608人,教職工108人;培樂幼兒園,在園幼兒105人,教職工26人;南山機關幼兒園,在園幼兒750人,教職工115人。村中有籃球場 [1] 
參考資料
  • 1.    盧家明.深圳村落概覽第二輯(福田南山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