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崩潰

(2012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鎖定
《大崩潰》是2012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舒 [1] 
書    名
大崩潰 [1] 
作    者
方舒
類    別
中國當代小説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2年12月1日
頁    數
608 頁
定    價
4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50210899
紙    張
膠版紙
字    數
520000

大崩潰作品介紹

青年作家方舒的處女作,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榮獲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科研成果一等獎”。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大崩潰/方舒著。——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1
(三峽文學藝術叢書,第7輯/王作棟主編)
ISBN 987-7-80240-131-0
Ⅰ.大...Ⅱ.方...Ⅲ.歷史小説——中國——當代
Ⅳ.1247.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7)第183159號

大崩潰內容簡介

本書取材於南北朝後期這一歷史階段,以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南梁(南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鬥爭為主線展開,其中尤以東魏——北齊(高氏集團)為主,輔之以宇文氏集團和南朝、階級鬥爭、文人俠客等等,採取保證主線,多線並進,分明主次,突出重點的寫作手法,集中塑造高歡侯景蕭衍陳慶之爾朱榮宇文泰、田駝背、顏之推庾信等人物羣像,力圖展示出那個時代的全貌,包括頻繁的民族和階級戰爭、狂熱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等。
這不是專為哪一個階級或階層、哪一個民族或政權寫的小説,它試圖反映全社會、各民族在這個大動盪、大崩潰、大融合、大重組的時代下,顯現出來的各種錯綜複雜以至相互牴觸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與之相應的行動。
南北朝時代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各民族在劇痛中大融合,就好像孕婦分娩,將要催生新生嬰兒。按理説,這客觀上是歷史的進步,但我之所以把這個時代定性為崩潰的、沒落的,並以之為線索安排情節,除開它本身的動盪不安,更重要的着眼點在於後來所生出的“嬰兒”,就好比是黎明前的黑暗。這無疑是個悲劇時代,因為分娩之痛無以復加,再一個,這段歷史向來被後世史學家口誅筆伐。生活在悲劇時代下的各種人物當然都帶有悲劇色彩,所以本書是個悲劇,是由形形色色的小悲劇組成的大悲劇,但並非胡亂堆砌事例,而是始終圍繞着該時代對人們的信念、原則、精神、行為的影響,把它們有機地交錯起來,試圖窺見社會與人性之間的關係。書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悲劇人物,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性格弱點、人格障礙、精神問題,要麼兇狠地報復他人及國家,要麼陷入困頓之中難以自拔,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發病”原因不同,但無一不是源於這個社會。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我沒有采用過去那種大段感性的心理獨白的描寫方式,而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做些較為理性化的評述。但不僅僅如此,許多人物的內心活動亦表現於他們的言行裏。我或多或少地受到歷史心理學和現代西方文化形態史觀的影響,所以本書凸現出與以往歷史小説不同的諸多特點。限於我個人的水平,這些心理分析正確與否,成不成熟,還望廣大的讀者朋友及專家學者指教。
本書分為五卷,長達六十多萬字,每卷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但合起來又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故事。由於這段歷史頭緒紛繁、史料記載紕漏極多且似乎乏善可陳,所以我除了對乾癟的歷史事件的大膽想象及擴充外,還注重於對“中時段”和“長時段”的描述,更有意思的是時不時地流露出一些現代生活的氣息,把歷史性與生活性有機結合起來,應該能使讀者感覺好多人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俯拾皆是。另外,我將梁祝的愛情故事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傳説揉和在一起,集中反映不同層面的悲劇,也算個創舉了。
本書所截取的歷史階段前後跨度為六十餘年,但我並非流水賬似的把各種不大相關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堆砌在一卷或一章裏,而是打破整體的時間順序,首先將視野放在北朝,着重講述六鎮民族大起義,然後就陳慶之北伐這一事件,把視野切換到南朝,待它完結後,視野又回到北朝,主要講述東、西二魏的爭衡,再就侯景叛亂一事,復將視野轉回南朝,完結以後,視野還是回到北朝,講國家的最後統一及各種人物和政權的歸宿。相信這樣的寫法能使全書的脈絡比較清晰,系統比較完整,又主次很分明。在寫作技巧方面,我力求有始有終,除開人物命運的設計外,每捲開頭和結尾都遙相呼應,在前兩卷體現得尤為明顯。每卷呼應的內容不同,這是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變遷,也是各支線條此起彼伏的表現。本書的節奏較明快,主要人物的性格並非都一成不變,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變動,使他們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
本書裏引用的詩詞、信件、表章、賦文等等,主要是該歷史人物自己創作的,有些為無名氏所作而我附會到某角色身上,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編寫的。
下面我想談談關於本書的創作情況。
當我完成《大崩潰》的初稿後,記者便紛至沓來。我來者不拒,熱情地接受了採訪,繼而《武漢晨報》、《武漢晚報》、《楚天金報》、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武漢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均對此事進行了報道。記者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我創作的初衷,網上則盛傳關於我因為失戀而寫書的消息。我説,情感上的挫折只是偶然因素,我老早就想寫歷史小説了,即便不失戀,我也要寫的,但這偶然因素卻給我提供了充裕的寫作時間。當然,俗話説“憤怒出詩人”,情感上的挫折自然也給了我一股創作衝動嘛。
我從小就對歷史和文學特別感興趣,總想寫點兒東西出來,以作為自己在歷史研究及文學創作上的階段性總結;又適逢我們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校慶十週年,於是我借花獻佛,向咱們學校獻禮。這些都是初衷嘛。
我於2006年11月份正式動筆,9月間完成了全稿,從寒假寫到暑假,邊寫邊改。十個月來我幾乎沒有真正地休息過,基本上每天都是從早晨七點一直忙到夜晚十一點,吃飯時在構思,睡覺時在構思,上廁所走路時也在構思。我每天大概要寫五六千字,每寫完一卷(十萬多字)休息一天,一年下來,我體重減了30斤。雖然很苦很累,但我覺得很充實。
我完全是利用課餘時間寫的,專業課程沒有耽誤,並且考試成績不錯,還拿到了獎學金。
由於學校圖書館裏關於我寫作需要的文獻資料較少,所以我往往風塵僕僕地跑到省、市的圖書館借閲資料或者自己花錢購買相關書籍。
對於大學生搞業餘創作,我持積極鼓勵的態度,但是我個人認為當今大學生的許多文學作品裏感性成分太多了,理性的分析及判斷比較少些,顯得很空洞,言之無物,很難做到有血有肉。
談到將來的打算,我想長篇小説的創作該告一段落了,我可能會寫些短篇小説出來。另外,我將積極備戰公務員考試。
我有一個自編的座右銘,叫“每個人都在努力,只是方向不同罷了”,別看它稀鬆平常,實則藴藏着深意。我個人還比較欣賞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叫“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莫問收穫。”

大崩潰作者簡介

作家方舒,男,湖北武漢人,1986年國慶節生,原武漢康傑興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北一元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市場專員,現為宜昌古慈寺《法雨》雜誌主編、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在讀學員,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共黨員,同時是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和晉美龍多江措活佛的皈依弟子。
大學期間攻讀行政管理學,獲法學學士,並撰寫作品逾百萬字,著有長篇歷史小説《大崩潰》、《葉菩提》、文論集《方良文存》、雜文集《醍醐灌頂》和《大學日記》等多部作品。其中,《大崩潰》榮獲“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醍醐灌頂》裏面的《朝鮮人民站起來了》、《李敖的“傷痕文學觀”》和《旗幟鮮明地反對“奧運政治化”》等多篇文章,被海外媒體爭相轉載,好評如潮。有香港評論界認為,被譽為“大陸極具代表性的青年作家”、“以其淵博的學識駕馭如椽的巨筆,刻畫出善惡美醜、人生百態,弘揚民族精神,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大崩潰相關評論

《在歷史的震盪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文/鮑風(《長江日報》新聞研究所副所長,著名文學評論家)
中國南北朝這段歷史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這種特殊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它是漢民族文化受到極大挑戰而又得到深入傳播的歷史,這種挑戰,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傳播並走向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從而強化了華夏文明的厚度與深度,其二,是任何一個政權,都認為是華夏的中心而否認其他政權的正宗地位的歷史,正是因為有這種“否認”,才使得華夏各民族最終走向融合,政權走向一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本世紀以來,用文化的視角來研究這段歷史,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出了許多有份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用文學的形式來表現這段歷史,就有諸多難度,因為我們很難把不同文化的消長過程用故事來表現,處理得不好,就會陷入概念化,把小説寫成一種“文化解讀”式、由各種概念連綴而成的閲讀文本。相對於漢唐,南北朝留下來的史料要少得多,這也讓歷史人物轉化為文學形象,多了諸多難度。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洋洋灑灑60餘萬字的長篇小説《大崩潰》時,着實嚇了一跳,當我瞭解到作者是個20歲的在校大學生時,更是吃驚不小。
長篇小説《大崩潰》取材於南北朝後期政治格局大變革這段歷史,以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南梁(南陳)三個政權之間的力量消長為主線,以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的宏觀視角,描述了三個政權之間的政治、經濟鬥爭,同時描述了三個政權在當時文化大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了南北朝後期的歷史風雲,刻劃了高歡侯景蕭衍宇文泰等人物形象,為我們瞭解南北朝後期這一段歷史提供了文學參照。
首先,《大崩潰》將歷史的宏觀視野描述與歷史的微觀藝術觀照,進行了有效的結合,使讀者在瞭解南北朝後期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的同時,有重點地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小説從北方六鎮起義寫起,有重點地寫了北魏政治的腐敗以及北魏宮廷生活的糜亂,預示了北魏滅亡的內因外因。緊接着寫到北魏一分為二,又寫到南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使讀者對這段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有個宏觀的瞭解。與此同時,作者又重點寫了北齊高氏集團的眾生相,刻劃了南梁在文化傳承方面的種種措施,讓讀者在這些歷史的微觀細節中,感受歷史的脈動。這樣處理,使整部小説有了歷史小説必須的基本骨架的同時,以人物、具體的歷史細節為着墨重點,使小説豐厚起來,強化了小説的審美張力。
其次,《大崩潰》在情節處理上選擇了不同於別的歷史長篇的處理方法。在文學發展史上,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居正》,還是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包括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包括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三國演義》等等,這些小説採取的多是“以事帶史”、“以事説人”的方法來結構小説,這種方法有個好處,就是藝術感染力特別強。《大崩潰》採取的是“以史帶事”、“以事帶人”的方法結構小説的。這種結構小説的方法可能會消弱小説的藝術張力,影響小説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可以給讀者一個較為清晰的歷史概念,讓讀者在把握歷史整體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感受歷史中的某一個事件,某一個人物。這就是説,《大崩潰》在處理情節發展方面,不是靠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靠對歷史發展過程的敍述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歷史信息量特別大,事件跳躍性很大,讀者隨着一個接一個的事件,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動人瞬間。在對歷史事件的敍述時,小説不以細節取勝,而是靠某個事件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來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同時讓人物的性格在事件發展中,得以充分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大崩潰》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較少運用心理描寫,亦較少運用他者視角,而是將其置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靠歷史事件的一個又一個的更替,完成對人物命運的敍述。這樣就把人物置於被動的境地,這種被動境遇意在強化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因素,説明人物的命運選擇,在現實中,總是處於被動境地。面對歷史,面對生活,不論是時代的英雄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沒有能力設計自己的生活,沒有能力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的命運是由時代安排的,是動盪的政治氣候安排的。這從另一側面,揭示了那個時代的反人性一面。以高歡為例,《大崩潰》從高歡的身世一直寫到高歡去世,從高歡人生的起伏,我們可看出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從高歡本人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各民族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但從整個小説看,作者並沒有集中筆墨對高歡作工筆式描寫,不像《水滸傳》,用幾個章節的篇幅把一個人的來龍去脈寫深寫透,而是把高歡置於歷史大事件中寫,高歡在小説中是出場還是退場,不以他的性格塑造的需要來作安排,而是以他是否在某一個歷史事件中有所擔當來作安排,這樣就突出了人物命運的被動性,突出了人物命運的時代性。通讀整部小説,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悲情意味,我們可以看出,不管進入政治的主流,還是被政治邊緣化,似乎都不以人的意志不轉移,因為任何一個政治集團的穩定,隨時有可能被別的政治集團顛覆,任何一個人的既得利益,隨時有可能在不同政治集團的消長中受到挑戰,從而由既得利益者墮入失去利益者。這一方面強化了人生無常的宿命感,一方面強化了政治動盪帶給人的不安全性,從而強化了小説的整體悲劇色彩。
第三,《大崩潰》不同於為歷史人物立傳的寫法,而是重在寫史,在敍述歷史的演進中,敍述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將人物置於歷史事件中,進行“他者敍述”。所謂“他者敍述”,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無“先驗立場”式敍述——如果非要理出作者的敍述立場,我們可以用“善惡二元對立立場”來對作者的敍述立場作不準確的概括,但無疑,常識告訴我們,在歷史敍述中,“善惡二元對立立場”是最靠不住的,因為這種觀照歷史的方法,無法讓我們對一個歷史事件的歷史價值和文明價值作正確的判斷——顯然,這保證了歷史自身的獨立性。為了強化“他者敍述”,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娛樂化寫作,體現出一種特有的趣味性。我們可以把這種娛樂化寫作,可以把作者在小説中體現的趣味,理解成“新歷史主義”的某些因質。
強確大眾文化的娛樂原則,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把歷史或經典藝術作品,用一種現代意味的娛樂化處理,從而體現現代人對經典文化的立場和認知,是大眾文化娛樂原則的重要內容。《大崩潰》顯然不是為了純娛樂的追求而將歷史進行變形處理,《大崩潰》的娛樂化追求,體現於一種敍述模式。這種敍述模式,一方面體現在對人物形象的臉譜化、漫畫化表現,一方面體現於用現代表達方式來描述歷史這種特有的誇張形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們前文已有所涉及,這裏主要談談作者的語言運用。從小説裏的人物語言、作者的敍述語言看,作者意在體現一種現代性,而不是回到歷史自身。作者沒有按照人物的民族身份、人物的政治身份來安排人物的語言,而是一律用現代語言,讓人物以現代人的口吻來對話,作者的敍述語言,也儘量運用現代口語,有的甚至用了當下頗為流行的網絡語言。這使我們在進入小説所營造的歷史時,有一種陌生感,這種陌生化處理,讓小説有了流行文化的因質。如小説在人物對話與作者的敍述語言裏,用了諸如“摸着石頭過河”、“退居二線”、“選美”、“學術超男”、“積極分子”等等,將當下流行的語言,包括一些網絡語言,用於歷史小説的人物語言、用於歷史小説的敍述語言,使歷史小説本身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質,從而增強了小説的趣味性。因為這些流行語,是一種生長中的、鮮活的、與當下生活有着直接聯繫的語言,而生長中的語言往往沒有擺脱語言所指,有着更加鮮明的形象性,這些語言用於歷史小説的敍述,用於歷史小説的人物對話,可以造成一種歷史與現實的“親近感”,這種“親近感”,讓小説產生一種特有的反諷意味,從流行文化的娛樂性原則看,這樣處理,無疑使小説更有可讀性,更有趣味性。
最後,《大崩潰》在展示多民族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時,揭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所顯示的殘酷性。小説昭示讀者,文明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艱難與痛苦的過程,體現了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沉重思考。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寫了梁代幾代皇帝對漢民族文化的傳播,寫了蕭衍等掌握政治話語權、掌握着經濟文化資源的當權者對佛教傳播所做的工作,也用大量的筆墨寫了北方几個政治集團對漢民族文化的借鑑與揚棄,用大量的筆墨寫了北方少數民族在保護還是拋棄本民族文化中的猶豫與果決。這讓讀者對南北朝歷史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地位,有了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敍述南北朝這段歷史,無論是以文學的形式,還是以學理實驗室研究的形式,都不可能繞開文明的交融這個話題。前面已經説了,以文化的視角來研究南北朝歷史,是南北朝歷史研究的一個熱點。那麼文學究竟該如何表現這種交融的過程?《大崩潰》選擇了掌握政治話語權的政治集團當權者,以他們為切入點,着力表現他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心態、文化主張、生活方式的追求等,來表現這種交融的過程。這種表現顯然是成功的。作者沒有用説教的方式,對這些擁有政治話語權的當權者的文化選擇作價值評判,而是以歷史的客觀敍述,遠距離地讓歷史人物自己出場來予以表現,把自己對這種文化選擇的評判,隱含在自己的歷史敍述中,讓讀者在人物的命運、歷史的發展、歷史事件對人性的破壞或揚棄中,予以體認。在我看來,這是長篇小説《大崩潰》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可能是最易引起爭議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小説對高氏集團的描寫。楊府在《落架的鳳凰》一書中對北齊高氏集團作過一個概括,他説,高氏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共歷六帝,28年”。“高氏一門彷彿中了魔咒,王朝短命,君王昏暴,幾代帝王都沒有活過40歲。”“也有歷史學家分析高家患有家族性遺傳精神病,代代相傳,不能自控。再加上不受約束的權力,其行為就更加放誕,不可思議。一個比一個接力賽似的為所欲為的荒唐悖逆、亂倫淫蕩、嗜血,貫穿了這些帝王們的全部人生。行徑幾與禽獸同,就連他們的母親婁太后也痛恨的大罵道:‘英雄的父親怎麼生出這些禽獸兒子!’”所有這些,在長篇小説《大崩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把對高氏政治集團的描述放入南北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來理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儘管在南北朝時期,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消長,但政治文明的進步十分有限。不管是南梁還是北方政治集團,他們似乎很少考慮政治文明。不管是哪個政治集團,總是以維護君權為藉口來獲得他人支持,一旦獲得政治話語權,他們立刻將君權置於一邊,照樣對人民進行燒、殺、搶、掠,這種強權政治是不可能推動政治文明的進步的。在我看來,長篇小説《大崩潰》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對南北朝政治文明的質疑。也許正是因了這個緣由,作者並不是站在哪個政治集團的一邊,更不以哪個政治集團為“正宗”,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説的那樣,“不是專為哪一個階級或階層、哪一個民族或政權寫的小説,它試圖反映全社會成員和各民族人民在這個大動盪、大崩潰、大融合、大重組的時代下,顯現出來的各種錯綜複雜以至相互牴觸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力圖展示出那個時代的全貌,包括頻繁的民族和階級鬥爭、狂熱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等”。文化的交融,文明的進步,應該包含政治文化的交融,包含政治文明的進步。為什麼不同政治集團的鬥爭,並沒形成一股推動政治文明的力量?小説沒有告訴我們,但小説啓迪着我們朝這個方向思考。從這個意義看,長篇小説《大崩潰》留給了我們關於中國歷史上政治文明進步的思考因質。留下這樣的思考因質,對一個20歲的在校大學生,實屬不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