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研究

(阿諾德・湯因比著歷史哲學著作)

鎖定
《歷史研究》是阿諾德・湯因比創作的歷史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4—1961年。
在《歷史研究》,作者以文明形態史觀貫穿其中,通過對近6000年來人類歷史的比較研究,揭示各種文明形態及其起源、生長、衰落、解體的一般規律。 [3] 
作品名稱
歷史研究
外文名
A Study of History
作    者
(英)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類    別
歷史類
字    數
65000
首次出版
1934—1961年

歷史研究內容簡介

全書從邏輯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歷史研究》的主要部分,包括第一卷至第十卷,集中論述了湯因比的文明史觀;第二部分是地圖和地名的彙編。第三部分是對以前觀點的修正性説明。 [1] 

歷史研究作品目錄

目錄序言
第一部:歷史形態


第一章 歷史思想的相對性
第二章 歷史研究的領域
第三章 某些術語的定義
第四章 需要對人類事務進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過渡的社會
第六章 文明的比較研究
第七章 希臘模式與中國模式
第八章 猶太模式
第九章 對各個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關於各文明起源的性質
第十一章 文明源於種族嗎?
第十二章 文明源於環境嗎?
第十三章 挑戰和應戰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艱辛
第十五章 艱苦環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 懲罰的刺激
第十七章 流產的文明

第三部:文明的成長


第十八章 成長停滯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長的標準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決定論可信嗎?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機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轉換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暫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東羅馬帝國:對一種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衞和歌利亞:對一種暫時性技術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羅馬教廷:對勝利的陶醉


第五部:文明的解體


第二十七章 社會解體的性質和徵象
第二十八章 內部的無產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無產者
第三十章 靈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體的挑戰

第六部:大一統國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統國家:目的還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傳導與和平所帶來的好處
第三十四章 溝通
第三十五章 語文與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來是否會有大一統國家?


第七部:大一統教會


第三十九章 毒瘤還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種特殊類型的社會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會對幻象的迴應,還是對實在的迴應?
第八部:英雄時代


第四十二章 蠻族的歷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與事實

第九部:文明在空間中的接觸


第四十四章 同時代文明的相互接觸
第四十五章 現代的西方和俄國
第四十六章 現代的西方和東亞
第四十七章 世界與亞歷山大以後的希臘社會的接觸
第四十八章 同時代文明相互接觸的社會後果
第四十九章 同時代文明相互接觸的心理後果
第十部:文明在時間上的接觸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學的復興
第五十一章 語言文學和視覺的復興
第五十二章 宗教的復興
第十一部:為什麼研究歷史?


第五十三章 歷史思想的性質
第五十四章 行動中的歷史學家

地圖


大事年表 [6] 


歷史研究作品思想

該書的理論核心是所謂“文化形態史觀”,或稱為“歷史形態學”。其主要論點是:(1)文化是通過對環境的“挑戰”的應戰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2)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決定的。(3)文化的衰落來自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力,多數人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4)文明的解體在於社會失和和靈魂的分裂。 [2] 
湯因比提出了歷史研究的單位問題。他認為歷史研究的範圍既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一個社會,而是一個能夠自成體系的文明。歷史研究的單位就是文明。接着,湯因比指出文明社會的定義。即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羣體。他提出了一個文明社會的分類,把歷史上的人類社會歸納為26個文明,然後在這個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文明之間也是可以互相比較的。
湯因比批駁了文明起源的兩種偏見,引入中國的陰陽觀念,認為文明的起源是“挑戰與應戰”,是兩者互相結合的產物。他認為,文明首先起源於挑戰。挑戰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的挑戰;另一種是人為的挑戰。人類最先的六個文明,是源於自然環境的挑戰。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許多文明,則大多是在人為的挑戰下產生的。湯因比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文明從來都不是來自於安逸的環境。但是,他又認為,挑戰要有一個限度,如果挑戰過分艱難,文明就不會產生。
湯因比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文明都能夠順利成長。他還認為,文明的生長絕不意味着這個文明在地理上的擴張,也不意味着技術上的進步,許多文明的技術在進步,但文明卻停滯不前。因此,文明的生長就是指這個文明具備“日益增強和日益積累的內部自覺能力或自我表現能力”。也就是説,這個文明應當有“昇華”。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這個文明會出現少數一部分人以一種隱退的形式帶領大家一起上升。 [5] 

歷史研究作品影響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被譽為“文化形態史觀”的奠基鉅著。該書在世界各地出版,其思想廣為傳播,有些思想還在一些國家得到了實施。1968年9月,日本成立了研究、發展湯因比文明理論的湯因比市民之會。他對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哈佛大學授塞繆爾·亨廷頓發表在美國《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號上的一篇題為《文明的衝突》論文,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反響,他立論的基本出發點,就明顯帶有湯因比學説的烙印。 [2] 
《歷史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史學模式,以全新的視角建立了宏觀歷史哲學體系,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模式。以整體社會而非個別的民族主權國家或孤立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將文明形態看做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試圖從探討文明興衰中尋找歷史演變的規律,湯因比作為宏觀歷史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開宏觀綜合治史之先河,推動了此後歷史哲學的研究,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後半期全世界的歷史研究。湯因比關於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的理論對於當代社會的持續發展有警示和啓示意義。所以説,這部重要著作不僅對於歷史學家、歷史哲學家,而且對於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以及任何一個對於文明演進感興趣的人,都很重要。 [4] 

歷史研究作品爭議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在西方學術界爭議很大,譭譽判若天壤。讚譽者認為湯因比開闢了歷史哲學研究的新道路,《歷史研究》是“一部不朽的傑作”。抨擊者認為湯因比的學説是一文不值的偽學術,《歷史研究》“不僅僅充滿錯誤,而且令人憎惡”,他的歷史哲學的基本結論是“對西方文明的褻瀆”。然而,無論如何,《歷史研究》作為歷史綜合研究和歷史哲學研究領域裏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影響無法否認。 [4] 

歷史研究作者簡介

阿諾德·湯因比是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1889年生於倫敦一個頗有教養的中產階級家庭,湯因比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他從7歲起就開始學習拉丁語,8歲起學希臘語,後來又在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攻讀希臘、拉丁古典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湯因比到英國外交部情報司工作,曾作為顧問參加過戰後的巴黎和會。1919年被任命為倫敦大學教授。1920年受命擔任《國際事務概覽》主編。1937年成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湯因比曾擔任英國外交部研究司司長,戰後作為英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又一次出席巴黎和會。1947年應邀到美國講學。晚年,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湯因比仍活躍在國際舞台上和學術活動中。1975年,這位蜚聲世界的學者因病去世,終年86歲。 [2] 
參考資料
  • 1.    金歌編,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3,第344頁
  • 2.    石強主編;本書編委會編著,領導經典濃縮書 7 歷史文化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12,第685-686頁
  • 3.    孫志宜,肖瑋,徐宗品編,人文藝術名著導讀,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03,第153頁
  • 4.    卜憲羣編著,史學名著導讀,學習出版社,2012.09,第310-311頁
  • 5.    金歌編,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3,第344-345頁
  • 6.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