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少恨

鎖定
《多少恨》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説,初載1947年5—6月上海《大家》雜誌第二期、第三期,收入《惘然記》,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説集《紅玫瑰與白玫瑰》。
該小説講述了出身貧寒的家庭女教師虞家茵與藥廠老闆有婦之夫夏宗豫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小説在環境描寫、人物外貌及心理刻畫、細節描寫等方面別具匠心,映襯出感傷的主題,吟唱出一曲哀傷的愛情悲歌。 [1] 
作品名稱
多少恨
作    者
張愛玲
作品出處
《惘然記》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47年5—6月
字    數
35000

多少恨內容簡介

虞家茵經朋友秀娟介紹到夏家當家庭教師。夏宗豫是個中年商人,而夏太太是個未曾受過教育的鄉下女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人才結婚。家茵與她的學生夏小蠻相處得很好,瞭解夏宗豫後,與他的交情也不錯。家茵的父親在多年前拋棄了他們母女倆,如今到上海找家茵。家茵儘管心中怨恨父親,出於孝道,還是盡力幫他。
在家茵做家庭教師期間,家茵和夏宗豫的感情急劇升温。宗豫在女兒生病時的呢喃中警醒到自己對家茵的感情,於是主動進攻,請家茵看電影,頻繁去家茵住處,終於在與妻子吵架出走的那晚,向家茵傾吐心聲,並贏得了家茵的迴應。家茵父親虞老先生聽到風聲後,要求夏宗豫在公司中給他謀個職位。誰料虞老先生濫用職權,引起數起醜聞。夏宗豫一忍再忍,但還是不得已辭退了他。虞老先生想把家茵賣給夏宗豫,遭到夏宗豫的極端厭惡。計劃失敗後,虞老先生又企圖與趕來上海緩解離婚危機的夏太太聯合。夏太太懇求家茵不要奪走她的丈夫,讓家茵嫁進來做妾,但家茵拒絕了。家茵想,她的父親是個十足的無賴,他會毀了她的一生;其次,她擔心小蠻將來有一天會怨恨夏宗豫,就像她恨自己的父親。因此,家茵謊稱要去跟表哥結婚,提出與夏宗豫分手,這使夏先生傷心不已。最後,家茵悄悄離開了上海。 [2] 

多少恨創作背景

1946年7月,參與籌辦文華影業公司的編導桑弧柯靈介紹,約請張愛玲編寫電影劇本。張愛玲答應與桑弧合作後,很快寫出電影劇本《不了情》。電影《不了情》於1947年初上映之後,產生了轟動效應。張愛玲乘勢把《不了情》的電影劇本改寫為中篇小説《多少恨》,於1947年夏登載在桑弧主編的《大家》月刊。 [3] 

多少恨人物介紹

虞家茵:女主人公。家茵是一個接受了教育的女子,在清貧的生活中苦苦謀職。家茵和秀娟環境懸殊地做着朋友,卻並不自卑、自憐以博得施捨錢財的同情。她和夏宗豫相戀,卻並不把男人當成可依靠可寄生的大樹抓住不放。在留下等待與出走廈門之間掙扎時,家茵衡量的核心是自尊,而這自尊是免受良心譴責的自尊和免受人格侮辱的自尊。家茵的思想掙扎中,多少的恨難以言説卻又不言而喻。最後,虞老先生的咄咄逼人使家茵滿懷着恨意離開上海。 [4] 
夏宗豫:男主人公。他是一個性情温和的好心人,富有同情心,在實業經營上也有一套頗為成功的好辦法。但他又是個性格猶豫、行事常常拖泥帶水的人,他和妻子的婚姻是個存在多年的悲劇,可他任其半死不活地拖着,既沒有勇氣離婚,也想不出辦法改善關係,以致於女兒的學業被耽誤,性格越來越古怪。夏宗豫有時又愛感情用事,而缺乏原則性,為了討好虞家茵,他不顧她的強烈反對而給虞老先生安排了工作,結果弄出一大堆麻煩。 [5] 
虞老先生:家茵父親。他為了享樂拋妻棄子,為了錢財挪用公款。他第一次打着“找事做”的幌子,來到家茵的住處,發現家茵生活貧寒、困頓,也還是裝出可憐相,騙得五萬元。面對一貫被自己玩弄於掌心的女兒表現出的埋怨,他立刻收起油滑,凶神惡煞般地罵女兒住到夏家是不要臉。有求於女兒時,舔着臉説好話,一旦不能如願,立刻向女兒潑髒水,以泄心頭之恨。 [6] 

多少恨作品鑑賞

多少恨作品主題

小説講述了一位年輕女性虞家茵的故事,刻畫了純粹美好又蒼涼無助的愛情。家茵和宗豫之間可以説是一見鍾情,電影院的相識,禮品店的邂逅,都為戀情展開做了鋪墊。隨着家茵成為小蠻的家庭教師,他們逐漸瞭解,一起談心,看電影,享受着戀愛的歡樂。虞老先生的出現破壞了純潔的愛情,夏太太的到來也無疑使家茵與宗豫感情變得複雜。在現實面前,家茵抽身而退,無奈選擇離開。從表面上來看,家茵為了小蠻有個完整家庭選擇分手,其實真正導致他們分開的是他們自己有所保留的愛。家茵既不可能放下自尊,去做宗豫的妾,又不可以叫宗豫離婚,成為光明正大的妻。她永遠在等,等一份承諾,等宗豫來決定他們的未來。自始至終,宗豫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行動來實踐他的諾言。他既沒有阻止原配的到來,也沒有表示要與家茵結婚。在與家茵的交往過程中,宗豫的愛始終停留在表面,他最大的決心不過是買了副新碗筷,要與家茵一起吃飯而已。家茵在愛裏走了一遭,真切地體會了甜蜜與悲哀。她只能以遠走他鄉來結束這段戀情。 [1] 
在《多少恨》中,張愛玲把愛情錯失的矛頭指向了社會,表現了中國特色的人情世故。宗豫被包辦的無愛婚姻,家茵父親對她母親的用情不專及對家茵的陰謀算計,家茵為了生計而奔波輾轉,從這些社會和經濟的表層因素中可以看到深層的東西,即人性的盲目以及由此造成的殘酷。小説中的虞家茵自立自尊、深明大義,為了不破壞夏宗豫家庭的完整,忍痛放棄了愛情。從另一角度也看到她在生活面前所表現出的屈辱和順從。家茵痛恨自己父親棄母親與自己不顧而另結新歡,對她而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亦可能成為令小蠻痛恨的第三者。小説中屢次寫到家茵擲骨牌,雖是知識女性,但她深執於用骨牌算的結果,不能釋懷。一方面是對純情的深層渴望,另一方面是對情的無限茫然。在這樣深刻的矛盾之中,使讀者感受到了悲劇性的存在困境。 [7] 

多少恨藝術特色

環境描寫
小説開頭,作者便運用環境描寫營造了一種悲傷幽怨的氣氛。電影院是虞家茵和夏宗豫初次見面的地方,夢幻般的建築,依稀可聞的簫鼓,暗示着一場虛幻的戀情即將拉開序幕,卻逃不脱曲終人散的命運。家茵第一次去夏宗豫家教書,作者則通過房間內部陳設道出了一個沒有女主人的家的紛亂。正因如此,宗豫才如此羨慕家茵家裏的煙火氣。此外,小説通過宗豫的視角寫出了家茵的住處,弄堂小樓中的一間房,狹小而侷促的情景,揭露了家茵生活的窘迫。 [1] 
讀者意識
《多少恨》的寫作是一次富有“讀者意識”的嘗試。張愛玲承襲一般言情小説的愛情悲劇的模式,其表層敍事結構是顯而易見的:故事中人物及情節的設置完全按照言情小説才子佳人式的慣用模式,一個成功男人宗豫在無愛婚姻下,與地位懸殊的柔弱善良女性家茵之間的愛情故事,但兩人最終無法結合,家茵選擇遠離。故事情節豐富,有戲劇性,情節進展快,且乾脆利落,人物性格類型化。從中可以看到張愛玲嘗試作通俗小説的努力,這些通俗性元素體現張愛玲極強的讀者意識。 [8] 
意象
“鏡像”作為小説的主要意象,延伸為玻璃杯、玻璃窗、玻璃門、眼鏡、白磁、香水瓶等;作為敍事方式,鏡像描寫分別嵌入小説的起承轉合處,成為小説的結構模式。小説中男女主人公相識於“整個的像一支黃色玻璃杯放大了千百倍”的電影院門前,隨着故事展開,玻璃意象多處出現,“玻璃上的手帕貼在那裏有許多天”獨立成為一段,擔負起省略敍事的作用,而玻璃窗也成為張愛玲轉換時空的道具。張愛玲透過鏡像寫愛情的無奈,親情的醜陋,在“鏡子”的返照下,人生現出虛無的本質。張愛玲有意識用破碎意象和鏡像世界觀照愛情,愛情是水底的珠玉,有種哀豔的光。作者不斷地提醒讀者做這種觀照,使讀者對小説所寫的世俗生活自覺疏離,並對生命本體進行反思,正視現實殘酷的本質。 [8] 

多少恨作品評價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小説中家茵的形象近於“聖女”,但她並非男性注視下的“聖女”,而是張愛玲對自己的女性傳奇世界的某種偏離,家茵的情感、心理無傳奇色彩,卻活生生有着中國普通女子的一切,張愛玲在其身上寫出的壓抑和自主,也顛覆了男作家對於中國女子的男性想象。 [9] 

多少恨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5歲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上海。1943年發表小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一舉成名。1952年離開大陸去香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半生緣》《小團圓》,中短篇小説《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燼餘錄》《對照記》《重訪邊城》等。 [10] 
參考資料
  • 1.    杜存遷.塵埃裏的愛情悲歌——張愛玲小説《多少恨》賞析[J].大眾文藝,2009(23):45.
  • 2.    韓瑩瑩.《多少恨》與生活中的張愛玲[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11):40.
  • 3.    張愛玲曾是著名編劇 《魂歸離恨天》或為最後劇本  .中國作家網.2014-06-05[引用日期2020-04-06]
  • 4.    肖媛.出走的恨——從張愛玲小説《多少恨》想到的[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0):115-116.
  • 5.    李肖飛.“錯過”中有多少“過錯”——評張愛玲的小説《多少恨》[J].大眾文藝,2014(12):43-44.
  • 6.    王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解讀張愛玲小説《多少恨》[J].名作欣賞,2019(29):114.
  • 7.    張迅.《半生緣》、《多少恨》中的情感詮釋[J].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24(06):35.
  • 8.    李祥偉,王鳳霞.通俗小説中的自我意識與讀者意識——以張愛玲小説《多少恨》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81-82.
  • 9.    黃萬華.“三級跳”:戰後至1950年代初期張愛玲的創作變化[J].社會科學輯刊,2009(05):177.
  • 10.    周玲.中外文學通論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