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商獨資化

鎖定
外商獨資化是指外商通過增加增資擴股達到對合資企業控股或完全收購合資企業使之成為跨國公司全資的子公司的過程。獨資化趨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雖然從總體上看,有利的一面是主流,但是人們不能忽視獨資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面對這種趨勢,人們應該考慮四方面對策: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制定反壟斷法,對獨資企業可能造成的壟斷進行制約;抓住時機,調整利用外資政策;依靠技術創新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設。
中文名
外商獨資化
類    型
術語
概    述
外商達到對合資企業控股的過程
表    現
外商獨資全面超過中外合資和合作

外商獨資化表現形式

獨資化趨勢是指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時更多的採用獨資企業的形式以及原有在華合資企業紛紛增加外方控股比重、甚至是轉向獨資這一新現象。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二:

外商獨資化外商獨資全面超過中外合資和合作

1997年外商來華投資的企業中,獨資企業的數量首次超過了合資企業。而從1998年起合同外資金額中外商獨資企業一直多於合資企業。從2000年起,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獨資企業的比例開始超過合資企業,並呈逐年上升趨勢,這種獨資化趨勢更加明顯。2004年中國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資企業43664個,其中外商獨資企業30708個,約佔總數的70%。2004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565.88億美元,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172.75億美元,約佔總數的75%。2005年1~11月,中國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資企業39679個,其中外商獨資企業29239個,約佔總數的74%。2005年1~11月,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704.81億美元,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288。34億美元,約佔總數的76%。

外商獨資化原有中外合資企業外商控股權明顯擴大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88年成立的廣州寶潔公司,剛開始外方控股比重是49%,經過幾次股權變更,廣州寶潔基本上已成為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外方持股99%,中方僅剩下了1%。

外商獨資化產生原因

在外商在華投資不斷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方式也由過去的以合資、合作為主向獨資或控股的投資方式轉變。這種趨勢的出現.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也是外商與東道國所擁有的相關要素相整合的結果。

外商獨資化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動盪

1997年始於泰國的東亞金融危機的陰霾還沒完全散去.2001年又發生了“9.11”事件.緊接着就是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國際匯率市場的波動、石油價格的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出現了動盪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安全因素成為外商投資者考慮的重點。而此時.中國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外商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機會。

外商獨資化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降低了外商的投資成本

中國國內經濟形勢的穩定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增強了外商的投資信心.使外商獨資企業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跨國公司剛進入中國時。由於對市場不熟悉,缺乏對各項政策的瞭解.所以一般會採取合資或合作的方式。隨着中國人世和中國對外的承諾.清除或修改與世貿組織的規則相牴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外資准入審批程序.逐步取消了各項外商投資限制。政策透明度的增加使外商直接投資的預期風險降低。加上幾十年的合資合作,外商逐步瞭解並熟悉了中國的法規、中國市場,積累了在中國投資經營和競爭的經驗.這就大大降低了外商在華投資的成本.所以外商轉向投資報酬率更高的獨資企業也就可想而知了。

外商獨資化獲取利潤的最大化是外商獨資化的根本動因

根據壟斷優勢理論。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傾向之所以越來越強烈.主要是憑藉自己的壟斷優勢以獲取壟斷利潤資本的本性就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以合資企業為例。合資初期,其面臨的風險是很大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沒有穩定的收入。這樣,中方佔有較大的股份其實承擔着更大的風險。隨着合資企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銷售網絡的建立。生產的頤利進行。外方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千方百計尋求增加股份或獨資化經營,以分到更多的利潤。由於種種原因.中方不得不讓出更多的股份以滿足外商的要求。此外,中方在追求利潤時還要考慮國家的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等.而外商惟一的目標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和佔領更多的市場.這種多元目標和一元目標的差異也是外商出現分離的重要原因。

外商獨資化促使外商走獨資化的道路

海默的國際投資壟斷優勢理論認為,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就是為了維持企業的壟斷優勢。而對中方企業而言,隨着中國各項政策透明度增強、各項法律法規的健全、政府的辦事效率提高,外商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自主地進行國際貿易和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不再需要依託中方作為辦事的嚮導。由於文化上的差異,中外合資的企業在經營理念、管理原則和發展戰略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也影響企業的政策制定和增加決策成本。
跨國公司所具有的先進技術、管理水平和資本等壟斷優勢隨着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越顯得明顯.其獨資化的願望就越強烈。跨國公司通過獨資的形式掌握企業的控制權.一方面可以確保其投資的安全性.把投資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最後的利潤聯繫起來.獲取全部利潤: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壟斷優勢在拓展海外市場中得以發揮.尤其是那些知識產權比較突出的直接投資,如建立自己的R&D中心、銷售網絡、品牌優勢等.採用獨資形式更易於加強母公司對自己的知識產權的控制.避免先進技術的外溢。隨着跨國公司的大規模進入和先進技術引進的增加.跨國公司投資行為中的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傾向上升.而實現這種壟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獨資經營。

外商獨資化母公司實現全球戰略的需要

全球戰略是指跨國公司從全球角度出發。合理安排有限資源,抓住全球性機遇。進行全球性選擇和部署,確定全球性戰略目標,取得最佳的長期總體效益。由於獨資企業是跨國公司全部擁有股權的企業。受其完全控制,可以大膽的投入尖端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無需擔心這些高精尖技術落入當地的企業手中.跨國公司可以拋棄傳統的研究開發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自己的全球R&D網絡。跨國公司獨資化是其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其順應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的產物。在母公司一體化的體制下。獨資企業可以全面貫徹母公司的經營戰略.獨資企業憑藉母公司在人員、技術和銷售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擊敗競爭對手,佔領當地市場,實現母公司全球戰略

外商獨資化發展趨勢

外商在華直接投資主要有三種方式,即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以中外合作為主,1986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額中合資額為8.04億美元,合作為7.94億美元,獨資為0。16億美元,合資額開始超過合作額,這之後中外合資經營取代中外合作方式成為最重要的投資方式。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額中合資額為143.43億美元,合作為65.96億美元,獨資為192.64億美元,獨資額超過了合資額。這兩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更是日趨明朗,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額中合資額為153.92億美元,合作額為38.36億美元,獨資額為333.84億美元,獨資額幾乎為其他兩種投資方式的2或8倍。
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加入WTO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以及投資政策透明度極大提高,中國整體投資環境持續改善.外商對華投資大幅度增長。在外商對華投資增長的同時,出現了明顯的獨資化趨勢。這種獨資化趨勢的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它表明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越來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並且對外資具有了越來越強的吸引力;其次,它反映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戰略的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以中國為生產製造基地.面向全球市場,為實現全球經營一體化戰略目標,在全球範圍快速整合企業、配置資源,因而跨國公司多采取獨資方式:再次.它符合一般企業發展的規律.世界上跨國公司的投資基本上是以獨資形式存在的。
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採用最多的方式是中外合作、中外合資、外商獨資。此外還包括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合作開發補償貿易加工裝配等方式。但其中合資、合作和獨資企業無論是項目數量、合同金額還是實際金額所佔比重都超過了98%。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三種主要方式的比重,隨時間推移發生了巨大變化。1979~1985年。以合作企業為主。無論是項目數量、合同金額還是實際金額的存量和流量,都高於合資企業獨資企業;到了1986年,合資企業的項目數量、合同金額和實際金額首次超過合作企業,並以較快速度發展。與此同時,合作企業的發展放緩。1987~1997年,獨資企業開始高速增長,其合同金額流量比重從1986年的07%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127%,但合資還是佔據主要地位。中國作為直接投資市場的吸引力日益增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均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隨着政府對外方股權比例限制的逐步放寬,跨國公司開始偏向於取得合資企業的控制權,跨國公司的獨資傾向初露端倪。

外商獨資化實現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來華投資的外商步入獨資化進程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

外商獨資化建立合資合作企業

外商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由於對中國市場不夠熟悉,缺乏市場運營的經驗,為了能夠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通常採取在當地選擇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企業的方式。中國政府也積極推進外商與國內企業的合資、合作,認為通過合資、合作中方企業可以近距離學習跨國公司的經驗。這使得合資、合作成為外商進入中國的主要投資經營方式。但當外商在中國經營一段時期後,對中國市場、法規及競爭的情況已十分熟悉,加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運營經驗,於是就想擺脱束縛,減少內耗,以求得在中國更快地發展,這勢必走向獨資化。

外商獨資化股權收購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的跨國併購活動日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趨勢,如法國達能集團通過股權收購,控制了50%的樂百氏股權,41%的娃哈哈股權,90%的廣東達能酸奶公司的股權和63%的豪門啤酒公司股權。外商以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和成本,尤其是中國一大批具有收購價值企業的存在,促使外商加快了跨國併購的進程。

外商獨資化增資擴投

增資擴投是外商提高控股權,實現控制經營管理權的一種快捷而有效的方式。由於外商資金,而國內企業大多資金極其有限,根本無力與外商抗衡,因此,外商能夠通過增資擴投,順利地增加其股權,從而達到其獨資化的目的。

外商獨資化技術轉讓

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國際分工合作的世界經濟格局已形成。由於中國擁有一大批具有低成本優勢的製造業,而外商如將最新技術迅速轉移到國內其控制的企業中,將極大地降低成本,使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於是外商量把掌握着其核心技術的企業和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世界500強中已有431家在中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IBM、微軟、通用汽車、阿爾卡特和西門子等世界著名跨國巨頭,已經在國內建立了100多個研發中心,形成了繼生產製造中心之後的又一個新的投資熱點。

外商獨資化產業鏈投資

外商通過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模式,建立健全的配套體系,在中國創立其國際分工體系的縮影圖,使其能夠更自主、更高效地運營。

外商獨資化建立外商獨資企業

部分外商在嚐到了獨資的甜頭之後,其他外商也不甘示弱,一部分外商會直接投資建立獨資企業,以取得更佳的效果。這是外商獨資最明顯、最直接的方式。

外商獨資化正面效應

外商獨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中國經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外商獨資化對中國經濟的正面效應主要表現:
彌補了中國建設資金的不足外資在過去20多年中對中國經濟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外資一般選擇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和前景的地區進入,在帶動地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體現了其與當地經濟的相互正強化的作用。
中國輸入了先進的理念、技術、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方式
這有助於增強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與整體實力,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儘管它們對於母公司的專利、技術、工藝等的應用只放在實現了獨資化的企業中,但仍然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中國產業體系存在着嚴重的結構性過剩問題,資本等各類資源配置不合理,既消耗、浪費了資源又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跨國公司在在華子公司實行獨資化的過程中,在帶來配套的外資企業的同時也帶來了配套的市場,促使國內企業形成適應於外商的配套型產業羣,從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之功效。
促進了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形成
隨着外商獨資化的深入,加強了中國世界經濟的聯繫,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和法律制度體系同國際的接軌。
營造了競爭環境,增強了競爭意識,提高了競爭能力
外商獨資企業的存在給國內企業起到了典範作用,創造了新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促使國內企業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培養和增強了自身的競爭意識,提高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中國人力資源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外商獨資化為中國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商把培訓戰略和實行人才本土化戰略結合起來,使中國本土人力資源的質量明顯提高。同時,外商在國內的獨資化對在外人才的迴流有着極大的吸引力。
對國內企業的研發具有帶動作用
獨資化是外商全球化戰略中舉足輕重的步驟,伴隨着獨資化研究與開發(R&D)機構也邁向全球化,外商在中國建立R&D機構就是這一潮流中的一支。這些都迫使中國科研體制和科研機構進行市場化改革,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

外商獨資化負面效應

但是,應該看到外商獨資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負面影響,突出表現:

外商獨資化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外商獨資企業中國完全採用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獨資企業不僅遍佈各行業,而且規模大、資金技術先進、服務優質,這對中國的經濟基礎會產生巨大影響;且其經營發展戰略遊離於中國行業監管之外,基本由外商獨資企業説了算,從而降低了中國宏觀調控手段的調節力度,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外商獨資化加劇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東、西部經濟差距並不大,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外商獨資化對於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及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發展重點佈局於東部沿海地區,由於傾向性優惠政策的實施吸引了大量外資湧入,使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步伐快於其他地區,其基礎設施市場環境、經濟條件、人才素質、社會觀念等優勢越發突出,進而加劇了東、西部差距,導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愈顯突出。

外商獨資化加快國內市場的分割

一方面,外商進行獨資化希望通過管理一體化和系統化以達到其全球戰略的終極目標。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就必將對東道國的某些行業進行控制,獨資化的企業憑藉規模、資金技術、管理、務等方面的優勢高築准入壁壘以排斥國內企業,
這就使得一部分原本在國內企業中有一定優勢的企業也不得不尋求外方控股性合資的渠道,致使外商在獨資化進程中形成行業壟斷。另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外商獨資企業在對中國行業控制並形成壟斷之後,會進而分割、擠佔、甚至獨佔中國市場。資料顯示:外資控股企業的產品已基本佔領中國飲料業、洗滌用品業、通訊器材業的市場。隨着人世後市場准入的放寬,國內市場將進一步被外商獨資企業分割和搶佔。

外商獨資化阻礙國家引資戰略目標的實現

外商獨資企業能夠獲得跨國公司的最新技術,其研發機構也常設立於獨資企業,而國內企業或合資企業通常只能得到陳舊的、淘汰了的技術,外商這種對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的嚴密封鎖以及對非核心技術的壟斷會致使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落空,甚至血本無歸。市場是讓出去了,甚至在某些行業外企處於壟斷地位,但真正換來的先進技術卻少之又少。

外商獨資化民族品牌被吞噬

在近幾十年的生產經營中,中國一些國有產品品牌、技術技藝、企業名稱等,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很有競爭力。一些外商認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認為要打開國內市場,與其靠自己力量逐步滲透,不如借中國企業已有實力和市場迅速佔領制高點。為此,它們吞噬了人們苦心經營多年的民族品牌。如金魚、香雪海、天府可樂等品牌的消亡;活力28、白貓為奧妙、碧浪所取而代之等。外商獨資企業運用各種手段對中國品牌進行控制與摧毀,不僅對國內產業安全構成威脅,而且可能影響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地位以及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外商獨資化引發內企人才流失

一方面,由於外商獨資化後對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及重組,會產生大量失業人口,造成富餘人員“過剩”的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外商獨資企業高薪的吸引,內企的一些科技骨幹會單向流往外商獨資企業,致使國內科技人才,尤其是科技研發人才的流失,從而造成國內人才結構失衡和國內科研機構缺乏新生力量,進而降低中國技術革新力量,削弱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外商獨資化應對策略

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既然難以扭轉,人們就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採取各種對策使中國經濟向着穩定、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在可控制、可監管的範圍內適當擴大外債利用規模。因為中國借外債在規模上尚有潛力。外債規模通常是以償債率為中心指標再加上債務率和負債率來衡量的,償債率在20%左右、債務率在100%以下、負債率在20%-30%之間被認為是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從1985-2003年的數據看,中國償債率最高年份為1986年的15。4%,其他的幾乎都在10%以下,平均償債率為8。43%;債務率最高年份為1993年的96。5%,平均債務率為71。72%;負債率最高年份為1994年的17。1%,平均負債率為12。88%。這些都大大在中國的安全線範圍之內,所以應考慮挖掘一下外債的潛力。
加強政府對外商投資的引導和監督。政府應對外資流向進行引導,應對一些投資巨大、技術不容易引進,依靠國內力量難以在短期較快發展起來的產業放開股權、規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許外商獨資合資經營;對於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產業,在吸引外商投資時,政府要在政策上增強國內企業的控制能力。在法律上運用有關外資企業的法律和“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來控制外資企業的壟斷風險
外資政策上,逐步取消外資的優惠政策,使內資企業享有同外資企業一樣的政策。首先降低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各種税收優惠政策,其次逐步擴大內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和外匯管理方面的各種權利和自主空間。最後是使外資企業由“超國民待遇”向“國民待遇”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後隨着國民待遇原則的全面實施,中國外商投資企業所實行的優惠政策要逐步淡化,以至最後取消,最終將以中性政策取而代之,營造外資、內資企業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加強企業的品牌意識。中國企業在合資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識,不能在引用外資時,因急於與外資合作或貪圖一時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品牌。這種目光短淺的行為長期發展必然會把自己滅掉,所以要在合作中時刻謹記品牌是企業的生命,堅決不能丟失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