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蘆子

鎖定
《塞蘆子》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分析了安史叛軍的意圖,提醒朝廷加以防備,並提出具體策略,集中表現了杜甫的戰略思想和愛國精神。全詩以韻語為奏議,切近時事,剖析深刻,集中體現了杜甫感時憂國的迫切心情。
作品名稱
塞蘆子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    者
杜甫
作品出處
全唐詩

塞蘆子作品原文

塞蘆子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邊兵盡東征,城內空荊杞
思明割懷衞,秀巖西未已
回略大荒來,崤函蓋虛爾
延州秦北户,關防猶可倚
焉得一萬人,疾驅塞蘆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賊起;
近聞昆戎徒,為退三百里。
蘆關扼兩寇,深意實在此。
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 [1] 

塞蘆子註釋譯文

塞蘆子詞句註釋

⑴塞:堵塞,設兵斷守。蘆子:指蘆子關,故址在今陝西志丹縣北與靖邊縣交界處,因其地有兩崖峙立形如葫蘆而得名,唐時屬延州。塞斷蘆子關,所以阻退敵人西進之路。題注:蘆子關,屬夏州,北去塞門鎮一十八里。
⑵五城:指定遠、豐安和三個受降城,都在黃河以北,故曰“隔河水”。《全唐詩》注:方鎮表,朔方節度領定遠、安豐二軍及三受降城,為五城。
⑶邊兵:即守五城的兵。因討安祿山故盡東征。
⑷荊杞:指荊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帶鈎刺,每視為惡木,用以形容蓁莽荒穢、殘破蕭條的景象。
⑸思明:史思明,安祿山舊將,突厥人。懷衞:二州名。至德二載(757)叛將史思明捨棄懷衞二州而自博陵兵進太原:舍河北而西,所以説“割”。
⑹秀巖:高秀巖,本哥舒翰部將,後降安祿山,至德二載正月,率兵西進,與史思明合擊太原。
⑺回略:迂迴包抄。大荒:指西北。來:一作“東”。
⑻崤函:指函谷關。崤是崤山,西連函谷,故函谷亦稱崤函。地極險要。時已為叛軍佔有。
⑼延州:今陝西延安。《全唐詩》注:塞門鎮本屬延州,開元二年(714),移就蘆子關。秦北户:秦地的北門。曰户,見得是出入必經的要地。
⑽關防:即下蘆子關。
⑾疾驅:急速行進。
⑿岐:即扶風郡,至德元載(756)七月改為鳳翔郡(今陝西鳳翔)。薛大夫:即薛景仙,曾任陳倉縣令,馬嵬事變中,殺楊國忠妻裴柔、幼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後任扶風太守,兼防禦史。扶風失陷後,又率兵收復之。《全唐詩》注:薛景仙為扶風太守,賊寇至,擊卻之。岐:一作“頃”。
⒀昆戎:古代西域國名。昆,昆夷;戎,犬戎。此指吐蕃,亦即上句所謂“山賊”。
⒁兩寇:指史思明和高秀巖。
⒂能:一作“敢”。帝閽(hūn):即天子之門。閽,一作“門”。 [2]  [3] 

塞蘆子白話譯文

定遠、豐安等五城是多麼遙遠啊!遠遠地分散在黃河以北。
守衞邊城的士兵都去東征叛軍了,城內空虛只剩下一片荊杞。
史思明捨棄懷衞二州,向西北進攻太原;高秀巖也奉兵西進,與史思明合兵進擊。
他們是要迂迴包抄大西北,把唐王朝的抵抗力量徹底摧毀,而並不想以函谷關作為主戰場。
延州是秦地的北大門,那裏的關防還是可以倚仗的。
如果能調遣一萬士兵急速奔馳去堵塞蘆子關,就可使敵人的明謀破產。
鳳翔城有薛景仙大夫守衞,能夠從旁抑制吐蕃;
最近聽説前來侵犯的吐蕃,被他擊退了三百里。
蘆子關可以扼制史思明和高秀巖的西進,堵塞此關的深遠意義就在這裏。
誰能去把這個建議奏知天子呢?時間緊迫啊,須知叛軍行速如鬼! [3] 

塞蘆子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春,時杜甫身禁長安安史叛軍中。當時他得知叛軍意圖,生怕朝廷沒有防備,就寫了這首詩表明自己的擔心。 [2]  [3] 

塞蘆子作品鑑賞

塞蘆子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籌邊之策,是杜甫被叛軍困在長安時期感時憂國的迫切心情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
開頭四句是説朔方節度使所領五城都在黃河以北,五城守兵東征,防備空虛。“思明”二句是説史思明割棄懷州、衞州,與叛將高秀巖等會合而移兵西北攻取太原。懷州、衞州都屬河北道,這時史思明舍河北而西,所以説“割懷衞”。
“回略”二句,是説敵人這次用兵,是要迂迴包抄大西北,所以潼關以東素稱“崤函之固”的險要地形雖已落到他們手中,他們並不打算從這裏發動進攻,即使不時騷擾,只不過虛晃一槍,牽制對方而已。當時唐肅宗已經由靈武到彭原,叛將們“回略大荒來”,顯然有從根本上摧毀唐王朝抵抗力量的意圖。杜甫認為延州(今延安)是陝北的門户,關防猶可倚仗,如果能迅速調一萬人來堵塞蘆子關,自會制止住敵軍的西進。這就是“延州”四句的意思。
“岐有”四句插入薛景仙事,不止是表彰他的功勳,也是藉以説明近畿如能設法牽制敵人,則更有助於扼制叛軍西進。這也是杜甫所獻籌邊策的一個補充意見。
結尾四句表明作這首詩的本意在提醒朝廷注意當前的危機,也流露出敵人進軍神速而自己又無法向朝廷報信的焦急情緒。這個結尾和《悲青坂》的最後兩句“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是同樣的一種萬分焦慮的心情。無怪他曾對唐肅宗説:“臣以陷身賊庭,憤惋成疾。”(《奉謝口敕放三司推問狀》)不久,叛軍圍攻太原,並想進一步囊括朔方、河、隴的軍事行動失敗,但戰亂並未平息,杜甫身陷賊中,心情仍然憤惋。
從這首詩中不僅可看出杜甫籌邊的戰略思想,同時也可見杜甫“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的愛國精神。 [3]  [4] 

塞蘆子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明是條陳邊事,豈可以詩論!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朱又曰:此詩首以“五城”為言,蓋憂朔方之無備也。……“誰能叫帝閽”,即《悲青坂》所云“焉得附書與我軍”也。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此杜氏籌邊策也。灼形勢,切事情,以韻語為奏議,成一家之言矣。起四句,從帝所在説起,謂朔方懸遠而空虛也……“延州”四語,乃是扼要本旨。曰“秦北户”者,自靈武來由此入,南達長安由此過。而河東之賊,來截兩頭,亦由此進。以我塞之,則我可通而彼可扼也。“岐有”四句,插入絕奇。一見設守有成效,一見助守有聲援。岐在延西,尚且如此得力,況延州尤據形要而逼賊衝者乎?末四語表明本意,復為危同以惕之。“速如鬼”者,稍遲則彼乘之矣。幸而當日太原不破,賊不得西耳。不然亦危矣哉!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以韻語代奏議,洞悉時勢,見此老碩畫苦心。學者熟讀此等詩,那得以詩為無用,作詩為閒事? [5] 

塞蘆子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4-515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73-75
  • 3.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1-142
  • 4.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4-265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52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