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鎖定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豐富奇妙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恬靜祥和的一面。全詩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在虛實交錯、時空穿梭之間,把戰士思鄉之情與戍邊之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奇麗寥廓、委婉動人的畫卷。此詩作為邊塞詩,而帶有着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作品名稱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作品別名
塞上聽吹笛
塞上聞笛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邊塞詩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作品原文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版本之一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1]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版本之二

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2]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註釋譯文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詞句註釋

⑴王七:指詩人王之渙。玉門關: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即小方盤城。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户。
⑵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⑶蕭條:寂寞冷落;凋零。海:一作“明”。閒:這裏有清幽之意。
⑷借問:猶詢問。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屬於漢樂府橫吹曲,善述離情。凡幾:共計多少。
⑸從風:隨風。關山:這裏泛指關隘山嶺。
⑹塞上:指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邊塞。
⑺雪淨: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牧馬還:牧馬歸來。一説指敵人被擊退。
⑻借問梅花何處落:此句一語雙關,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這裏將曲調《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思成一種虛景。 [2]  [3]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白話譯文

版本一
胡人吹起羌笛響在戍樓之間,戍樓之上景象蕭條月光幽閒。
借問悠悠的落梅樂曲有幾首?長風萬里吹拂一夜灑滿關山。
版本二
雪化時入侵的胡兵悄然退還,月光照着戍樓羌笛悠揚舒緩。
試問那《梅花》會落向何處?它隨風吹拂一夜落滿了關山。 [2]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創作背景

高適曾多次到過邊關,他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着較深的體驗。這首詩是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據岑仲勉唐人行第錄》所載,此詩是對王之渙《涼州詞》的酬和之作。 [2]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作品鑑賞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整體賞析

高適的詩有一種蒼勁之感,充滿了邊塞情懷。這與他在邊關生活過,心中充滿保家衞國的思緒有關。但這首詩展示了他的另一種風格,與其他寫邊塞生活的詩不太相同。
全詩開篇就呈現出一作邊塞題材詩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圍,這主要是通過前兩句的實景描寫表現的。在笛聲和月色中,邊塞一片祥和,瀰漫着一種柔和明朗的氛圍。下面兩句寫的是虛景。在這裏,詩人寫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寧靜夜色中,《梅花落》曲子藉着風傳滿關山,構成一種深遠的意境。
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首先卻展現出月光下的廣袤胡天,然後再在明月與戍樓之間托出羌笛之聲,在荒漠塞外與故鄉春色的鮮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縷縷鄉思。但這鄉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隨着一夜風吹滲滿整個關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態體現出巨大的內在顯現力與藝術包容力。
汪中述學·內篇》説詩文裏數目字有“實數”和“虛數”之分,近世學者進而談到詩中顏色字亦有“實色”與“虛色”之分。高適在這首詩中寫景就有“虛景”與“實景”之分,他用明快、秀麗的基調,豐富奇妙的想象,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使這首邊塞詩有着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這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實寫,後兩句虛寫,寫法獨特,文字優美,意藴無窮。虛實相生,搭配和諧,共同營構出一種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之情含蓄雋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盡。在諸多的唐代邊塞詩歌中,此詩獨樹一幟,堪稱佳作。 [4-5]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名家點評

明·高棅《唐詩正聲》:吳逸一評:因“牧馬還”而有此笛聲,摹寫得妙。
明·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此篇卻似中唐。
明·唐汝詢唐詩解》:落梅足起遊客之思,故聞笛者每興味。
清·黃生《唐詩摘鈔》:“間”讀作“閒”始妙。因大雪胡馬遠去,故戍樓得閒,二語始喚應有情。同用落梅事,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説硬説,此二句是婉説巧説,彼老此趣。
清·範大士《歷代詩發》:聞笛用落梅,如《子夜歌》之喻蓮子已成習套,而供奉、常侍詩至今猶新脆,固其氣厚,亦洗髮不同也。
近代·朱寶瑩《詩式》:題為“聽吹笛”,首句從吹笛者起,則“聽”字方有根。二句樓上自蕭條,海月自閒,故聽得吹笛之聲。而“聽”字又有春落。(按此詩首聯作“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三句從聽字轉,四句發之,純寫聽字之神。凡下字最要斟酌,如末句下“關山”二字,並上“借問落梅凡幾曲”,句亦切題矣,若易以“江城”二字,便是黃鶴樓聽吹笛詩。 [3]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作者簡介

高適像 高適像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6
  • 2.    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9-10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94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93-394
  • 5.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4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