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山阻擊戰

(解放戰爭戰役)

鎖定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省塔山地區阻擊國民黨軍隊的作戰。遼瀋戰役中,蔣介石以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馳援錦州。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以2個縱隊(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又2個獨立師(冀熱遼軍區獨立第4,第6師)在塔山(今屬遼寧省葫蘆島市)地區阻擊。1948年10月10日-15日,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在司令員吳克華、政治委員莫文驊的指揮下,連續打退東進兵團在海空軍配合下的多次進攻,斃傷俘敵6600餘人,在友鄰部隊協同下完成阻擊任務,保障主力攻克錦州 [9] 
將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以及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三大阻擊戰”。
名    稱
塔山阻擊戰
發生時間
1948年10月10日 - 1948年10月15日
地    點
遼寧省葫蘆島市塔山一帶
參戰方
東北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
結    果
東北人民解放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 80000人
參戰方兵力
國民黨軍近10萬人
傷亡情況
解放軍3000餘人
國民黨軍6000人以上
主要指揮官
吳克華
胡奇才
莫文驊

塔山阻擊戰歷史背景

塔山阻擊戰戰前形勢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1948年9月12日發起了遼瀋戰役,戰役計劃是首先打下錦州,消滅錦州守敵,封閉東北敵人南逃通路。為了挽救東北敗局,蔣介石親自出馬,奔走在北平、瀋陽、葫蘆島之間,調兵遣將,部署所謂“東北決戰”,並組建了11個師的東進兵團,由錦西葫蘆島馳援錦州,企圖利用“錦州堅守戰”,消耗與疲憊東北野戰軍。 [10]  為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等詳細研究了敵情和戰前形勢,認為:“錦西敵軍陣地北至塔山東南之大小東山,錦州敵軍陣地南至松山街附近村莊,兩錦間空隙地區只三十餘里,因此決定四縱和十一縱在這一地區,採取攻勢防禦(不是運動防禦),頑強抗擊和消耗敵人。” [16] 

塔山阻擊戰戰鬥準備

塔山位於錦西與錦州之間,是個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這裏東臨錦州灣,西接白台山,山與海之間最狹窄的一段,僅有十二公里寬。北寧鐵路從村子的東側穿過,山海關至瀋陽的公路與鐵路並行。村南有條幹涸的河灘,架有一座鐵路橋。村子周邊地勢平坦低窪,村西通向高橋的地方,是一片寬約八千多米的開闊地,散佈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東邊靠着錦州灣的山包就是打漁山島,漲潮的時候是島,退潮的時候是和海岸連成一片的灘塗。從海邊往西,地勢逐漸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兩百米,是僅有的防禦制高點。
塔山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4公里,離葫蘆島不過5公里。周圍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 [1] 
10月6日-7日,四縱到達塔山一帶,連夜搶修工事,積極進行戰鬥準備,並決定在主要兵力扼守鐵路橋頭、塔山堡、白台山和高橋地區,並以12師和縱隊警衞營為第一梯隊,取縱深的梯次配備,強調各級守備部隊都要掌握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預備部隊,以便實施連續的反衝鋒。進入塔山前沿陣地的12師把34團擺在塔山村,35團在白台山,36團和師部在稍後一點的潘家屯。 [11] 

塔山阻擊戰戰役經過

國民黨軍對塔山的進攻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軍、62軍為主的攻勢;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獨95師為主導的攻勢。10月16日之後至10月28日,由於遭受了重挫,國民黨軍實際放棄進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隊的接觸。

塔山阻擊戰第一階段:10月10日到11日的進攻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國民黨“東進兵團”搶先發起進攻。國民黨軍集中了全部炮火,對塔山陣地全線猛轟。炮彈幾乎毀壞了所有剛剛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體炸塌了,鐵軌翻飛、枕木破碎。隨着炮火而來的,是國民黨軍密集隊形向塔山陣地連續不斷地全線衝鋒。一撥連着一撥,整連整營整團地壓上來。解放軍第四縱隊奮起反擊,與敵軍絞在一起,進行着反覆爭奪,雙方展開白刃搏鬥。解放軍戰士們血戰一天,終於將敵軍擊退 [2]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由於輕視解放軍的防禦力量,國民黨軍在進攻前僅進行了半小時的炮火準備,雖然對塔山的陣地有較大破壞,但仍遺留有大量的地堡、鐵絲網,成為阻撓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礙。守軍依託殘破的工事進行了堅強的抵抗,同時,解放軍的炮兵同國民黨炮兵進行了激烈的炮戰,並以密集火力猛擊國民黨軍二梯隊的集結地域。當日國民黨軍共向白台山陣地進行了七次衝鋒,向塔山陣地進行了九次衝鋒,在遭受了重大人員傷亡之後,毫無進展。 [3] 
11日國民黨軍仍按原部署繼續攻擊,只加強了炮火配備及海空軍的火力支援。各部隊將10日的預備隊調上一線,希望能保持進攻的鋭氣。敵軍在兩翼策應下,全力向我軍前沿核心陣地塔山堡突擊。天上的飛機、海上的艦艇、遠處的大炮在幾十分鐘內,傾瀉了幾千發炮彈,泥土被炸鬆了好幾尺。炮火過後,國民黨軍在督戰隊驅趕下,從正面和兩側衝上來。正面的敵人被機槍壓了下去,但兩側的敵人趁機佔據了村邊的民房,戰鬥逐漸轉入巷戰。解放軍34團的戰士們從殘垣斷壁的各個角落,同衝上來的敵人展開白刃格鬥。 [2]  十一日拂曉,62軍151師453團曾通過夜襲奪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為解放軍重新奪回。稍後451團正、副團長帶頭衝鋒,均被擊斃陣地前。戰到傍晚,國民黨軍已經付出了傷亡1300人的重大代價,但還是不能進塔山一步。
由於敵54軍、62軍在前兩天的攻擊中損失太大,國民黨軍調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達的獨95師擔任對塔山村的主攻,以54軍第8師代替暫62師進攻塔山鐵路橋頭堡,62軍仍攻擊白台山。以92軍和暫62師作為預備隊。 [3] 
第三天(12日)國民黨沒有發起進攻。解放軍戰士們趁機抓緊時間搶修工事。解放軍各部隊藉機開展“戰評”,從戰術戰法上總結經驗,甚至評論每個人的單兵作戰技巧,解放軍指戰員們根據國民黨軍進攻的特點,研究切磋實戰打法。戰評切磋增加了解放軍戰士們的信心。根據偵查,四縱獲得了國民黨軍隊調整部署的情報,鑑於12師前兩天傷亡較大,決定縮小其防禦正面,由10師28團頂上來,接管高家灘、鐵路橋陣地。此外,經兵團司令程子華批准,將11師31團陣地移交十一縱,31團調到12師後面當預備隊。並派縱隊副司令胡奇才到12師,坐鎮指揮防禦戰鬥。程子華又調了一個炮兵團給四縱,將炮兵陣地前移。這些部署大大增強了塔山正面防線。 [2]  [12] 

塔山阻擊戰第二階段:10月13日到15日的進攻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13日是塔山戰鬥中戰況最激烈的一天。拂曉四時三十分,國民黨軍的炮兵就開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陣地猛烈轟擊,我軍防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國民黨軍士兵一衝到我軍陣前,馬上就被密集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原來我軍利用12日休戰一天的機會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設了地雷與各種鐵絲網。前兩日的守衞部隊傷亡太大,四縱將主力團10師28團調到了塔山以東陣地。四縱在塔山堡陣地約1000米寬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機槍、49挺輕機槍、數十門各種身管炮和團屬迫擊炮。在這種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國民黨軍仍採取密集衝鋒的人海戰術被擊斃和俘虜1245人 [13] 
戰役經過 戰役經過
10月14日,國民黨軍對塔山的攻擊進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時,各軍的炮火就開始向塔山陣地轟擊,海軍的大炮也同時開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國民黨軍士兵的士氣振作起來。第8師仍採取三路密集衝鋒的戰法,反覆衝鋒,曾一度攻入塔山鐵路橋頭堡的防禦陣地,黑壓壓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蓋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陣地觀戰的62軍軍長林偉儔正準備調21師的部隊上去增援,第8師已經被解放軍的反衝鋒趕出了陣地。 [4] 
上午10時,塔山陣地的後方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炮聲,錦州總攻開始了。塔山之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國民黨軍不顧一切地向解放軍防線衝擊。雙方一直激戰到黃昏。獨95師幾乎被打殘,全師縮編起來不過三個營多一點。其它部隊也是傷亡慘重。國民黨軍的鬥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陣地真正成了他們不可跨越的銅牆鐵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戰車部隊終於海運抵達葫蘆島。15日,從煙台來的第39軍也已抵達。然而這都為時已晚。15日之後,錦州方面的炮聲漸漸減弱,敵東進兵團仍在塔山地區未能前進一步。15日錦州解放,歷時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終於勝利結束。 [4] 

塔山阻擊戰戰役結果

塔山阻擊戰,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共進行了六天六夜,我軍四縱等部斃傷俘敵軍6600餘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5]  第4縱隊每天的戰損數據,其中10日傷亡319人、11日傷亡563人、12日無傷亡數據、13日傷亡1048人、14日傷亡745人、15日傷亡470人,以上合計為3145人。

塔山阻擊戰戰役評價

此次國民黨軍進攻塔山,在蔣介石嚴令之下,各軍、師長均能奮不顧身,親臨最前線指揮,海空軍也頻頻出動配合,這在國民黨軍戰史上是不多見的。然而,在人民解放軍的頑強阻擊下,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塔山陣地巋然不動。第四縱隊在六晝夜的阻擊作戰中,給予國民黨軍隊沉重打擊,有力保障了攻錦作戰的勝利,林彪羅榮桓評價塔山阻擊戰是“模範的英勇頑強的防禦戰”,“對我當時攻擊錦州,取得調整部署與攻擊準備時間,起了決定的作用”。戰後,第四縱隊第三十四團榮獲“塔山英雄團”稱號, 第三十六團榮獲“白台山英雄團”稱號,第二十八團榮獲“守備英雄團”稱號,縱隊炮兵團榮獲“威震敵膽團”稱號。 [14] 

塔山阻擊戰戰場名將

塔山阻擊戰吳克華

吳克華(1913~1987),江西省弋陽縣人。1913年出生於農民家庭。
1929年秋參加紅軍,入伍即被選送信江軍政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隨部隊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部隊出發1個月,又調任紅五軍團13師39團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膠東半島極其艱苦的鬥爭環境中,堅持執行黨的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方針,率領部隊和組織羣眾,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積極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投降戰役,粉碎日軍多次掃蕩,建立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他精心組織部隊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戰役,指揮了解放鞍山遼陽營口之戰。在遼瀋戰役中,他直接指揮四縱投入興城攻堅戰,並迅速取得勝利。接着,他堅決執行中央軍委命令,出色地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他與四縱全體指戰員一道,以“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氣概,在塔山阻擊國民黨的增援部隊,激戰6晝夜,擊退敵人11個師的進攻,確保了攻克錦州的勝利,創造了名震中外阻擊戰的典型範例。
1987年2月13日在廣州逝世。 [6] 

塔山阻擊戰莫文驊

莫文驊(1910-2000),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
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曾任中央蘇區軍委會總司令部直屬政治處主任、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八軍團宣傳部部長等職務,參加湘贛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隊副政委,參加保衞陝甘寧邊區鬥爭和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進軍東北,歷任遼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警備司令部副政委、南滿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塔山阻擊戰期間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共同參與指揮塔山阻擊戰並贏得勝利。後參加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時,首先率部入城接防。
2000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 [15] 

塔山阻擊戰胡奇才

1914年10月28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1937年底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抗大總校中隊長。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東,歷經3個多月,行程三千餘里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司令員,不久任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1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此後堅持魯中抗戰達7年之久。
1946年指揮新開嶺戰役,贏得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遼瀋戰役中,參與指揮塔山阻擊戰,與優勢之敵鏖戰6晝夜,有力保障了攻錦作戰的勝利。
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7] 

塔山阻擊戰後世紀念

塔山阻擊戰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63年,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塔山鄉,是在塔山阻擊戰戰役原址上修建的,陵園總佔地面積1100畝。
陵園正門於1982年建設牌樓,頂部鐫刻有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園”牌匾;陵園中心部建有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成於1963年,正面是陳雲同志題詞:“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鐫刻碑文詳述戰爭經過和英雄事蹟。紀念碑的正南方建有塔山阻擊戰紀念館,2013年10月,經過改擴建的新紀念館落成開館,陳展面積2000平方米。
在紀念碑的正北方,是1998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着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700多名烈士。 [8] 
參考資料
  • 1.    遼寧省中共黨史宣傳教育中心編.《遼寧黨史知識知多少 民主革命時期》:遼寧省中共黨史宣傳教育中心,2010.05:第51-52頁
  • 2.    塔山阻擊戰創造中外堅守防禦戰範例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19-09-29]
  • 3.    張訓彩主編.《人民軍隊革命精神讀本》.北京:藍天出版社,2007.07:第117-118頁
  • 4.    金立昕編著.《戰鬥精神》:河南出版社,2014.03:第94頁
  • 5.    戴逸,賈文軒.中國近代史通鑑(1840-1949):紅旗出版社,1997:240
  • 6.    吳克華  .弋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0]
  • 7.    胡奇才  .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0]
  • 8.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陵園成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葫蘆島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8-10]
  • 9.    熊月之等.大辭海 中國近現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399
  • 10.    葉劍英;劉統.偉大的戰略決戰;決戰東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1961;2012:77-78;229
  • 11.    葉劍英;劉統.偉大的戰略決戰;決戰東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1961;2012:78-79;230
  • 12.    劉統.決戰東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236
  • 13.    劉統.決戰東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238
  • 14.    徐繼素、陳君慧主編.《中國通史》第6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3215
  • 15.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西通志 1979-2005 人物·大事記·附錄卷:方誌出版社,2016:61
  • 16.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等編.《遼瀋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