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步吊龍舞

鎖定
城步吊龍舞,即城步苗鄉吊龍舞,流行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下團村。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城步吊龍舞
別    名
城步吊龍、丹口下團吊龍舞 [3]  [10] 
遺產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批) [2] 
申報地區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 [11] 
保護單位
城步苗族自治縣文化館 [11] 
類    別
傳統舞蹈 [11] 
項目編號
Ⅲ-4 [11] 
項目序號
107 [11] 

城步吊龍舞歷史

苗族人民崇尚龍舞文化,把龍作為苗族的圖騰。《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像人首蛇身”。《孟子·騰文公》“堯之時…水逆行,氾濫中國,蛇龍居之”。《墨子·非攻下》“龍生於廟,三苗亡之時哭於市”,“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舜歸而言於帝,帝曰:龍(帝堯二十五子之一)可使灌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三危,以變西戎……”由此可見,龍是遠古三苗先民“南蠻”“西戎”的統帥和精神領袖,也是苗族先民往南遷徙安居的守護神。苗族的先民把“龍神”尊崇為有呼風喚雨、主宰水陸生靈的神聖,已有四千八百年的歷史。他們認為有“龍神”護佑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4] 
舞龍又稱為舞龍燈。舞龍之俗早在唐代就盛行於苗族羣眾中,這裏流傳一首山歌:“十月裏來立了冬,魏徵丞相斬老龍。斬斷老龍十二截,滿身流血遍地紅。” [4] 

城步吊龍舞藝術特徵

城步吊龍舞概述

城步吊龍
城步吊龍(9張)
邵陽城步苗鄉吊龍,古老而又智慧的舞龍方式,通過長短不一的撐杆撐吊起彩龍的不同部位,在運動中塑造巨龍不同的姿態和動勢,宛如飛龍在天,亦稱飛龍。 [1] 
城步苗族每逢春節喜慶都由村寨組織舞龍活動,以龍舞迎神消災,驅邪惡而祈平安。這是苗族人民長期在科學不發達的自然條件下一種對“五穀豐登”的期盼,寄託於龍給予“風調雨順”的精神安慰。千百年來,苗鄉的九峒四十八寨都舞龍燈,並以東、南、西、北、中五方區分龍燈的顏色和表演形式。
東方村寨(白毛坪鄉蘭蓉鄉一帶)以舞草龍(又稱木龍)為主,用草木葉扎制,顏色為青色;
南方村寨(汀坪鄉五團鎮一帶)以舞高杆龍(又稱火龍)為主,顏色為紅色;
西方村寨(丹口鎮長安營鄉一帶)以舞吊龍(又稱金龍)為主,顏色為藍色;
北方村寨(威溪鄉一帶)以舞蛇龍(又稱水龍)為主,顏色為綠色;
中央村寨(西巖鎮茅坪鎮一帶)以舞滾龍、爬龍(又稱地龍、土龍)為主,顏色一般為黃色。
若時逢盛大喜慶或連年豐收等節日,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龍呈祥”的,但同樣必須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 [4] 

城步吊龍舞製作

材料挑選
要在立秋以後,上山砍生長在山坡當陽面的竹子。竹子強度要高,韌性要足,生長期最好在4年左右。 [12] 
製作龍骨
砍回來的竹子還需要剖開、浸泡等一系列預處理,才能破篾。拿刀一層層劈下來,最終竹條要加工成寬不過3毫米、厚不過2毫米的竹篾 [12]  用篾條和木板扎骨架的時候,吊龍隊40個人一起上陣,半個月才能幹完。 [12] 
先用數根長、短竹片扁擔和紅繩分別製成“小吊”、“中吊”,再將小吊掛在中吊上,將篾扎布裱的龍節吊在小吊上,然後再用一根橫起的長扁擔和高2米的竹竿製成“大提”將其吊起,共製成六組。 [11] 
製作龍頭及其他部位
首先用一塊木板做基骨。在基骨上先扎制龍頭、龍鼻、龍角、龍耳、龍鬚、龍睛。龍睛是兩個竹篾圈製成,中間用一根軸杆連接在頭骨上,再用一根麻線連接活套。然後扎制下頜骨,下頜骨與龍舌固定,再在基骨上穿一根軸,繫上一根麻線連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彈力,在龍頭舞動時,龍口會自然地一張一合,龍睛也會一睜一閉,栩栩如生。骨架紮好後,還需用繩、布、紙、燈裝飾。 [12] 

城步吊龍舞儀式開始前

苗族羣眾的舞龍活動特別講究禮節,如請龍、接龍、賀龍必須在村口、寨門、堂屋三個有代表性的方位舉行儀式,由迎接方擺上供桌香案,上供三牲果品、神龍牌位,舞龍者和迎龍羣眾面對香案向神龍行三跪三叩之禮,然後由舞龍方致賀詞,接龍方行答禮。在雙方一賀一答中以苗族款詞頌揚神龍、頌揚祖先,以吟詩作對讚美天時地利人和 [8] 
接龍儀式
新龍製成,還需要舉行莊重的“接龍”儀式。在臨水之處,擺上香案,放上貢品,唱上一段祝詞,跳上一出儺舞。將混合着雞血硃砂雄黃的顏料,灑向龍頭、龍身、龍尾,稱之為點睛、畫鱗、開光。然後將龍燈全部點亮,再簇擁着把‘龍’請回村寨。 [12] 

城步吊龍舞舞龍

舞時將龍頭和龍節連綴,每位舞者高舉竹竿,在打擊樂的伴奏下,由舞龍珠者引領起舞,猶如“龍”在雲中盤旋。 [11] 

城步吊龍舞所獲榮譽

2002年10月代表邵陽市參加了湖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獲得表演特等獎。 [4] 
2003年2月代表邵陽市參加湖南省首屆龍獅舞精英賽,並獲扎制一等獎和表演二等獎。 [4] 
2007年5月獲“珠江啤酒杯”邵陽市首屆龍獅文化藝術節(舞龍)一等獎。 [4] 
2009年以丹口鎮下團村吊龍為代表的城步龍舞入圍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0] 
2010年春節,參加城步縣“巨龍杯”新春龍燈會獲一等獎。 [4] 
2010年11月參加湖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郴州演出,獲得“金獎” [10] 
2011年參加全國“第十屆山花獎·舞龍大賽”並獲得金獎。 [4]  [7] 
2011年9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演出,獲得金獎。 [10] 
2013年參加廣西龍勝“國際龍舞”邀請賽獲表演獎。 [4] 
2011年5月,城步吊龍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13年7月14日上午,經過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首席運營官陳海龍現場測量,確認此次展演的吊龍長度為38.8米,成功申報“世界最長吊龍”,編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國之最的史冊,隨後,丁志凡從陳海龍手上接過"世界最長吊龍"證書。 [15] 
城步吊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志凡接過"世界最長吊龍" 城步吊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志凡接過"世界最長吊龍"
2018年4月18日,受邀參加2018壯族三月三青秀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式暨國際舞龍邀請賽,湖南省城步縣吊龍隊《城步吊龍》獲得銀獎。 [13] 

城步吊龍舞社會影響

2002年10月代表邵陽市參加了湖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 [4] 
2003年2月代表邵陽市參加湖南省首屆龍獅舞精英賽。 [4] 
2006年10月由中央電視台攝製組編錄入苗族文藝劇目“天下城步”,並在中央十一台連續播映一週。 [8] 
2010年春節,參加城步縣“巨龍杯”新春龍燈會。 [4] 
2010年5月參加“中國汨羅國際龍舟節”表演。 [10] 
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湖南宣傳週演出。 [4]  2010年9月代表湖南參加上海世博會湖南館非遺項目展演 [10] 
2010年11月參加湖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郴州演出。 [10] 
2011年參加全國“第十屆山花獎·舞龍大賽”。 [4] 
2011年9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演出。 [10] 
2013年參加廣西龍勝“國際龍舞”邀請賽。 [4] 
2014年6月12日至16日,城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城步吊龍,赴長沙蔘加湖湘記憶——2014文化遺產日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演活動。 [6] 
2018年4月18日,湖南苗族城步吊龍受邀參加2018壯族三月三青秀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式暨國際舞龍邀請賽。 [13] 
2018年9月3日,城步丹口鎮下團吊龍和楊柳吊龍共同亮相湖南省第13屆運動會開幕式文體表演。 [3] 
2019年2月19日,城步丹口吊龍與來自湖南、廣東、廣西、江西四省(區)另外13支舞龍舞獅隊齊聚衡山比拼才藝,吸引數萬遊客觀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對這場精彩紛呈的龍獅爭霸賽進行了報道。 [9] 
吉克雋逸、王晨藝、董又霖《華夏》表演上出現的城步吊龍 吉克雋逸、王晨藝、董又霖《華夏》表演上出現的城步吊龍
2020年1月18日晚,2020湖南衞視春節聯歡晚會在長沙及湘西十八洞村現場直播。在長沙主會場,《華夏》融合苗族城步吊龍、常德絲絃等傳統湘藝,配以現代編舞。 [5] 

城步吊龍舞價值

城步苗族的“吊龍舞”是非物質民族文化。 [8] 
城步吊龍是集手工藝術繪畫布藝剪紙貼花文學光學表演音樂武術等綜合為一體的古老藝術,從中可以探究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文化生活和手工技藝。下團村吊龍集手工藝 、繪畫 、音樂 、武術 、巫儺文化 梅山文化和禮儀習俗等文化為一體 ,既是苗族羣眾對龍文化的創造發展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也是人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和強身健體的羣眾文化活動 [4] 
丹口下團吊龍舞文化傳承了千年,在啓龍、開光、點睛、接龍、舞龍、送龍、封龍的過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古儺文化程序,滲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文化,可以説舞龍是苗儺文化的綜合藝術。從吊龍舞過程中可領略古代苗族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習性,也可從吊龍舞追塑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 [10] 

城步吊龍舞現狀

下團吊龍這一獨特的民族藝術雖然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保留,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掌握吊龍制扎、配器、表演獨特技藝的老藝人均已步入古稀之年,現村寨裏的中青年一代只喜歡觀看舞龍,不願意或不愛好去學扎龍、舞龍,認為這是既費力又無報酬的苦差事。下團吊龍假若在丁志文幾位老藝人去世後,即將瀕臨消亡的危機。 [8] 

城步吊龍舞保護

2017年8月11日,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成立獨立的非遺保護機構,為全額撥款副科級事業單位。非遺保護經費從每年4萬元提高到10萬元,並安排60萬元工作經費用於非遺普查工作及設備購置。同時,還將根據工作需要向社會公開招考非遺保護錄用人才,加強非遺項目的普查和申報工作。 [14] 

城步吊龍舞傳承發展

組建隊伍
1996年下團村吊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丁志凡和徒弟蘭立校(現為吊龍省級非遺傳承人)組建了“下團苗鄉飛龍隊”,並自籌資金扎制了男女兩條吊龍。逢年過節到處表演,以擴大丹口鎮下團村吊龍的影響力。 [10] 
改進技術
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扎制吊龍的材料也有了很大的變革,丁志凡在傳統扎制技術基礎上,不斷運用了新型材料,使吊龍更加輕巧漂亮。同時也設計了許多難度高,觀賞性強的舞龍動作。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