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

鎖定
國民革命軍番號,歷史上有兩支部隊使用過該番號。
一為川軍劉湘部,國民革1926年12月7日,川軍第2軍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劉湘任軍長。抗戰期間,該軍曾參加淞滬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於1949年陸續投誠起義,編入人民解放軍。
二為國民五軍舊部,1927年成立,1928年撤銷番號。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21軍
前    身
川軍第2軍
改名時間
1926年12月7日
軍    長
劉湘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川軍劉湘部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部隊起源

1907年為第33混成旅朱慶瀾部。1909年擴編為第17軍(鎮)。1912年改稱川軍第1師,1914年劉湘任師長。1915年改稱第15師。1916年仍稱川軍第1師。1918年改稱川軍第2師。1920年擴編為川軍第2軍,劉湘任軍長。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獲得番號

1926年11月,四川軍務督辦劉湘所屬部隊被授予第21軍番號,下轄7個師1個混成旅,駐防川東。1927年5月,第21軍第5師師長向成傑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第21軍軍長。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進攻井岡山根據地

1928年2月2日,該軍開湘潭湘鄉。4月,“進剿”井岡山根據地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繳械遣散

1928年8月15日,該軍在湖南長沙被第2、第19軍包圍繳械遣散(1930年5月,改編為第22軍第5師)。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縮編擴編

1928年9月,縮編為3個師,師長唐式遵王瓚緒劉湘。不久,王陵基接任第3師師長。
1929年1月,擊敗第20軍楊森部,獲取川東二十餘縣,收編範紹增部,改編為第21軍第4師。3月,唐式遵師出師湖北宜昌,討伐新桂系軍。1930年,收編第20軍(郭汝棟部)陳蘭亭、廖海濤兩師。
1931年6月,王陵基率該軍一部到鄂西“進剿”紅軍(1932年底撤回四川)。
1932年10月,該軍佔據重慶周邊27縣,下轄第1、第2、第3、第4師和教導師、模範師[師長唐式遵、王瓚續、王陵基、範紹增、潘文華、劉湘(兼任)]以及川東邊防軍第123路(司令陳蘭亭、魏瀛洲、魏楷),約10萬人。
1932年10月至1933年9月,與第24軍劉文輝部交戰。1933年1月,成立第5師。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再次進攻紅軍

1933年11月1日至1934年9月22日,“圍剿“川陝根據地,由開江、開縣向宣漢達縣萬源進攻。1935年1月至3月在川黔邊境追堵中央紅軍。4月,控制嘉陵江以東地區。7月,守備名山雅安一線。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整編分編

1935年10月,該軍整編,因所轄部隊較多分編為第21、第23、第44軍。第21軍下轄第1、第4師和暫編第2師,師長饒國華、範紹增、彭誠。11月進出名山雅安。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出川抗戰

1937年1月,3個師分別改稱第145、第146、第162師。第162師留駐成都(1938年2月編入第67軍)。第145、第146師出川抗戰,經徐州,於11月中旬到達南京浦鎮。25日前後到達宜興長興。第145師戍守安徽廣德正面。第146師側擊安徽之敵掩護淞滬會戰大軍轉進。30日後,向黃山方向撤退。12月,戍守皖南繁昌荻港銅陵貴池東流一線,隸屬第23集團軍。1938年4月,軍部駐青陽。5月該軍北渡安慶,增援合肥。6月回師皖南。10月,軍部移駐江西浮樑,部隊駐紮皖贛邊界。
1939年3月,第145師改隸第50軍,第3軍所屬第147、第148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46、第147、第148師。3月部隊北移,守備湖口到貴池殷家匯段江防。參加第3戰區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1939年12月16日至1940年2月25日),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
1942年調浙江龍游、蘭溪、湯溪,參加浙贛會戰(1942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8月,協同第49軍攻略衢州,進出金蘭,集結金華以西。12月開往浙西常山開化整訓。
1942年12月,第148師與第50軍所屬第145師對調。1945年7月,第147師番號撤銷,新編第7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45、第146和新編第7師。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解放戰爭中多次被擊敗

抗戰勝利後由江西貴溪移駐蘇南崑山,隸屬徐州綏靖公署第1綏靖區。1946年5月,整編為整編第21師7月,第145旅和新編第7旅調南通如皋海安
新編第7旅參加江北地區作戰(1946年7月上至12月底),8月11日在海安李堡鎮被殲滅。1947年3月軍部駐崑山,第146師駐上海,第145師駐鹽城、東台,新編第7旅番號撤銷。當月,調台灣,隸屬台灣警備總司令部。8月,回蘇中戰場。11月,第145旅開安徽黃梅,屬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參加大別山“進剿”作戰(1947年11月27日至1948年2月底)。12月10日第146旅在江蘇海安、李堡鎮等地被殲滅。1948年上半年,駐防海安、如皋、南通等地。
1948年9月恢復軍、師番號,駐守準陰揚州。12月,增轄第230師。1949年2月,駐守江陰、揚中,隸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第1綏靖區。4月21日,經無錫、蘇州、崑山向上海轉移,參加上海戰役(1949年4月23日至5月25日)。5月26日,軍長王克俊率第145、第146師師長李志熙、李前榮及團長等人先行撤離轉移舟山,部隊仍在第一線作戰。26日部分官兵在淞滬警備副司令官劉昌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 [2]  27日,第230師8000餘人投誠。6月,第45、第21軍合併為第21軍,下轄第145師(由第21軍殘部並編而成)、第102師(由第45軍並編而成)。8月,撤銷該軍番號,第145師約2000人撥補第75軍,第102師番號撤銷。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最終起義

1949年10月,以殘部為基幹在四川樂山、新津重新編成第21軍,下轄第26、第145、第365師,隸屬西南軍政長官公署。12月21日,軍長王克俊,第26師師長李志熙率第26、第145師在大邑起義。12月25日第365師在郫縣起義。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劉湘(1926.11.27-)
唐式遵(1935.10.3-)
陳萬例(1939.2.4-)
劉雨卿(1942.1.24-1948.4.19)
王克俊(1948.4.19-1949.12.21起義) [1]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國民五軍舊部

1927年,原國民五軍軍長呂秀文召集舊部在河南成立第21軍,下轄第1、第64、第85師,師長丁省癢、張興科、呂秀文(兼任)。
1928年4月,屬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在山東微山湖以西與孫傳芳部作戰,由菏澤進攻鉅野、嘉祥、鄆城,4月中下旬在濟寧地區作戰。5月,由平陰北上。6月初到河北霸縣
北伐戰爭結束後,番號撤銷。
歷任軍長:
呂秀文 [1] 
參考資料
  • 1.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中華書局,2018:60-62
  • 2.    陶人觀主編;《中國民主黨派上海市地方組織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民主黨派上海市地方組織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10,第5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