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格

(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榮譽)

鎖定
國格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榮譽,尊嚴品格。國格指國家的榮譽、尊嚴、聲望和影響,代表着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羣體的國家概念不同,但對國人來説,是自覺地捍衞祖國的榮譽與尊嚴、服從和服務於提高國家的聲望和影響,還是無視國家利益甚至危害自己的祖國,始終是道德判斷的首要標準。
中文名
國格
拼    音
guó gé
含    義
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榮譽
名    言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國格基本定義

具有國格,除指形式上所反映出的一個國家的榮譽、尊嚴、品格、聲望,個人來説就是熱愛與捍衞這個國家的領土與它的人民所反映出的言行。

國格釋義

指國家的體面或尊嚴(多體現在涉外活動中)。 [1]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羣體的國格概念不同。但對國人來説,是自覺地捍衞祖國的榮譽與尊嚴、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對黨政領導來説,積極服務於全國人民,治理好國家,管理好各級政府真正為人民服務,無論何時何地不説對不起黨和政府的話,不做事對不起和危害黨和政府的事,齊心合力提高國家的聲望和影響,這是始終判斷國格的首要標準。
中華民族歷來將維護祖國尊嚴、以身報國者視為英雄,將損害國家尊嚴、投敵叛國者視為敗類。遠離祖國19載,但始終“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的蘇武;慷慨赴國難,軍艦將沉時仍激勵將士“從軍衞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的鄧世昌;英勇無畏,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孤身與兇殘的敵人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流完最後一滴血的楊靖宇;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回國參與國家建設的錢學森盧嘉錫……愛國、報國構成了我們5000年悠久文化的主流,捍衞國家尊嚴、維護和提升國格者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了昇華,為世世代代所景仰。相反,投敵叛國者,如秦檜,如汪精衞,始終被世人所唾棄。

國格關係

國家與個人,國格與人格,猶如根與枝、源與流。沒有了國格,國人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自古哀莫大於亡國。古語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説的也是這個道理。同時,落後就要捱打,舊中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也從反面證明了國格對人格的決定性作用。鄧小平説,“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係太大了”;“每個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些話思想深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也許有人會説,當今世界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時代,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格局,地球正在變成一個村莊,在這種形勢下仍然堅守傳統的愛國主義道德,是不是缺乏世界眼光、比較狹隘?是的,當今國際交流與合作確實日益增強,經濟、科技、文化不斷突破傳統的國界而成為世界性的資源,但是,民族國家依然是國際關係的主體,國家的榮譽、尊嚴、聲望和影響依然是國際交往的核心,國家形象依然深刻影響着個人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象。這一點,我國的外交官和在國外生活的華人的體會也許更全面、更有代表性。他們説,日益強大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他們還説,因為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受到當地人普遍的尊重,越來越揚眉吐氣。我們在與外國人交往時也會感到,雙方首先關注的不是對方的職業、身份以及其他方面,而是對方的國籍,是“where are you from?”你來自哪個國家?國籍是國民的第一身份。國格代表了國人的共同人格。在對外交往中,雙方習慣於依據共同的人格進行個體的判斷,用國家的信譽度考量國人的道德。所以,愛國,使國家變得更加富強,始終是每個國人的第一選擇。
國格是一個國家綜合品質的集合,內含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狀況以及公民的素質等等。對於國人來説,維護和提升國格的基本途徑就是積極投身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並在國家建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健康素質。在今天,我們就是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歷史征程中,增強和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

國格完善國格和理想人格

所謂國格就是一個國家的總體形象,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國民生活水平、 科學道德進步趨勢等的客觀標準。國格對外通過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在 其他民族人民心目中的印象等表現出來;對內則是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指向、道德法制狀況、國 民素質等等因素的綜合。所謂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和品位,是人所特有的外貌形象和內在精神因素的結合體。 它包括個人的體形、儀表、容貌、動作等外在形象和道德情操、文化素養、審美情趣、政治立場等內在形象, 而人格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決定的。國格和人格既相區別,又相聯繫。
人格的產生離不開國格。國家是國民生活的大環境,“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改造人。”從人格 形成過程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社會風氣等國格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是不容忽視的。春秋時期齊國 宰相晏子曾評論説:江南有一種桔子本來很好吃,可移植到江北後卻變成了又酸又苦的枳,這是因為土質不同 的緣故;齊國人在齊國不偷,但到楚國就偷,這説明楚國的風氣不好。這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 制統治,除了塑造了我們民族温、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之外,多少也給後人遺傳了“奴性人 格”。半個多世紀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人民第 一次翻身作了主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又在各個領域全面推行改革開放、勵精圖治,政治更加民主 、法制更加健全、思想更加解放、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這為人的全面發展、為廣大人民 獲得獨立完整的人格創造了條件,為塑造國人“自強、自信、自尊、自立”的性格提供了前提。
沒有國格就沒有人格。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土地上,有一定的國籍,每個人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都與 他生活的國家的興衰、與他自己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沒有完善的國格,不會有受人尊敬的人格。這點近代的 中國歷史可以證明。從鴉片戰爭起,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積貧積弱,發達的資本主義用船堅炮利敲開了國門 ,對中國進行侵略、奴役,使之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國家;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在中國土地上 ,在上海租界地公園門口,洋人竟樹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1937年日寇入侵中國,在中國土地 上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把中國人當“馬六大”,練刺刀、搞活體試驗;近代到現代有大批華人被當成“豬仔” 強行抓到美國、日本去挖礦產、修鐵路……在列強眼裏,華人不是和他們一樣的人,而是豬狗不如的動物。貧 窮落後的國家沒有國格,在這些國家中生存的人民也談不上人格,可見要爭得民族生存的資格,要在世界地球 村落中獲得做人的資格,沒有強大的祖國做為後盾是不行的。鄧小平説:“1949年毛澤東主席宣佈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取得了一個資格:人們不敢輕視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 。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麼服裝、不管是什麼立場,起碼都要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要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國家,要維護本國的獨立和尊嚴。

國格個體人格構成國格

從哲學角度看,國格和人格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共性是對豐富多彩的個性的高度抽象,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它只能大致地包括個性而不能完全代替個性;個性的總和形成共性。列寧説:“個別一定與一般相 聯繫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國格是通過人格體現和存在的。
人格是國格的支柱。一個民族的人格精神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的國格是通過漢代雖 被匈奴拘留、被放逐到天寒地凍、荒無人煙的漠北,但仍然“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寧死不屈 ,苦熬19年終得迴歸漢朝的蘇武們塑造的;是通過甲午海戰中,在自己艦艇多處中彈隨時會沉沒的危急關頭 還激勵將士“吾輩從軍衞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 也”,並下令開足馬力撞向日艦,與敵艦同歸於盡的鄧世昌和英勇的抗敵將士們塑造的;是通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孔子們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們塑 造的……正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信條鼓勵着中國人關心現實、積極入世;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 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鼓勵着中國人改變社會、發憤圖強、求實進取;正是“人生自古誰無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英雄氣概,鼓勵着中國人在民族危亡時刻前僕後 繼、英勇獻身。在世界幾大文明體系中,象古希臘、埃及、羅馬等文明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只有中 華民族能生生不息、連綿不斷,屢經入侵卻始終保持着統一,就是因為有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形象則可以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人民的公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焦裕祿式幹部身上看到;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忠於革命、忠於黨的 雷鋒式戰士身上看到;從把自己一生艱苦創業積累的鉅額資財捐獻給國家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陳嘉庚式愛國華 人身上看到;從為了保衞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社會正義,勇於面對歹徒的刺刀的徐洪剛式勇士身上看到 ;從勇攀科學高峯,一心報效祖國的陳章良式的學者身上看到……中國的國格就是這許許多多閃光人格的匯聚 。而一個不知孝敬父母、不知尊敬師長、對同胞毫無感情,對除自己之外的廣大民眾的生存狀態和禍福憂患漠 不關心,人格水平低下的人,是決不會成為一個真誠而不虛偽的愛國者的。
人格水平低下在某種程度上會損害國格。在我們國家還存在着許多喪失倫理道德的、人格水平低下的人, 他們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愛護公共衞生;或為一己私利不惜用各種手段損害他人利益,坑蒙拐騙、強打惡要、 出售偽劣產品;或貪污受賄、執法犯法、揮霍公款;這些人在損害了自己人格的同時也損害了國格:當數十萬 中國人乘開放東風邁出國門時,異國傳來了感嘆:“在公共場合,哪裏有大聲喧譁和隨地吐痰,哪裏就有中國 人。”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受到中國個體户出售的偽劣商品危害的人再也不敢問津中國商品。鄧小平曾批評過: “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羨慕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人在同外國人交往中甚至不顧自己的國格和人格。”可 見,個體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人格體現國格,沒有完美的人格,就不會有完善的國格。

國格國格與人格的統一

從國格與人格的關係中,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國格要求

1、建立完善的國格要求國民都愛國,為生養自己的土地獻出自己的一切,但最能激發愛國之情的是這個國家值得愛,是政府讓國民看到前途和希望。愛國不僅是對國民的單向要求,也是對國家當權者的要求。
國格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國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形成國家完善的國格的基本要求 就是所有國民要熱愛她,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也在於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弘揚那些 最能體現我們民族精神的東西。鄧小平指出:“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 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 關係太大了。”他老人家要求:“每個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我們的祖國要靠 我們自己建設,想不付出艱苦的努力就享受像發達國家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最樸素的愛國精神是在個人與國家的一種最樸素的關係中產生的。農民通過辛勤耕耘的那片土地對他的回 報,而感到國家對他的公平才愛這個國家的,工人、教師和其他勞動者是因為在生活上享受到幸福、安寧、富 足,看到前途、希望才愛這個國家的。如果家不能給子女以庇護,子女只好放棄這個家;如果國不能給民以保 障,民只能流離失所拋開這個國。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有多少仁人志士感嘆過“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 門”,有多少像譚嗣同這樣的好漢滿腔愛國之心卻換得血染沙場。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強烈的愛國之情也無 處寄託,這種愛就會成為一種反對力量而走向反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府 ,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主人翁責任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幾十年來共產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她“改善了人 民生活”,她“建立了民主好處多”,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由衷的擁護和愛戴,煥發了一大批有志者愛國心 ,像錢學森盧嘉錫等建國初就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回到祖國、報效祖國。但現,在在我們國家 像傳染病一樣傳染着拜金主義、極端人個主義、唯利是圖、巧取豪奪、貪污受賄、持權腐敗等現象,這對愛國 主義精神的培養、對青少年一代的人格教育是極端不利的,只有消除社會腐敗,使人文環境清潔,愛國主義才 會在國民心中最後形成,國民的人格才會健康,而不至於在污掉中變成畸形。

國格深層內涵

2、愛國是理想人格應包涵的內容,不愛國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思想中,國與家是同屬的,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擴大,個人與國的關係是個人 與家的關係的合理外推。在《戰國策》和《漢書》中就提出“愛國”和“愛國如家”的觀點,隨着社會的發展 ,這種樸素的骨肉親、鄉土情、民族魂逐步上升為對國家共同命運的關注和支持,從而產生為祖國的昌盛和繁 榮獻身的思想,把施之於家的倫理情感施之於國,這就產生了愛國主義。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是“正心、誠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人格的最低層次是完善自我的“正、誠、修”,做到孝敬、友善、仁愛 、守信等,最高層次是有一種對國家安危、天下興亡的負責精神,將完善的人格轉化為改造社會的動力,達到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境界,以“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目標。所以,凡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中國 人,都有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獻身的精神。愛國是理想人格固有的內容,而國家正是依靠這些有德 有才、有理想人格的國民,才能興旺發達。

國格相關發展

3、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國民素質,是國家騰飛的基礎,完善國格從塑造人格開始。
國格不能完全取代和涵括所有個體人格的內容,理想人格的塑造、國民素質的提高,能促使國格完善、國 家進步,而人格的塑造離不開教育。當今世界,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加強了,國家之間可以互相學習, 可以進口自己沒有的東西,但什麼都可以引進,唯獨民族素質是不能引進的。日本1868年推行明治維新, 4年後頒佈了《教育令》,百年樹人,用心良苦。二戰後日本政治家吉田茂面對全國上下一片消沉之氣,痛感 必須改革教育,要徹底重塑日本人,使之具有“無論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去也毫無遜色的教養”,“把他們培養 成卓越的達到世界水平的人。”正是因為這樣,日本才在戰後幾十年裏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從鄰國騰飛 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優化國民素質的重要性。現,在我國的國民素質普遍不高,青少年的人格形象還存在許多 缺陷,如,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志,有雄心沒膽略,有文化沒教養等等,這些狀況必須通過教育和自我 改造去改變。人格教育是興國、強國之本,是完善國格的基礎,中國教育界的擔子很重。
參考資料
  • 1.    國格  .在線新華字典[引用日期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