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內國際雙循環

鎖定
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9]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1] 
2020年5月下旬“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納入其中。構建基於“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大背景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2] 
2020年12月4日,“雙循環”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 [3]  12月16日,入選“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2]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8] 
中文名
國內國際雙循環
提出時間
2020年4月10日

國內國際雙循環社會影響

2020年10月22日,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際上是認清我們的發展態勢,讓我們抓住機遇,來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從2008年以後,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在30%左右,也就是説中國現在按市場匯率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第一大經濟體;不僅如此,過去每年30%的市場擴張在中國。相信在新發展格局下,不管外部有什麼不確定性,每年全世界30%的市場擴張會在中國。林毅夫表示,在未來,中國依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新的技術創新、新的平台在中國大有前途,希望大家能抓住這個機會,一起推動中國的發展,也推動自己企業的發展。 [4] 
2020年12月4日,“雙循環”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 [3] 
2020年12月11日,“雙循環”入選“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7] 
2020年12月16日,“雙循環”入選“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2] 

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背景

2020年10月22日,在由JDL京東物流主辦的2020全球智能物流峯會(GSSC)上,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解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三大問題,他稱,“我國為什麼要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變化,也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他表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4] 

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情況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來,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1]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説:“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5] 

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

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我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國際經濟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通過產業不斷升級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市場萎縮、保護主義上升的背景下,從被動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轉向主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的大戰略,是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重大戰略調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利用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迴旋空間大的特點,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就要求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發揮巨量生產要素優勢,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高國內大循環效率;發揮海量創新資源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發揮對外貿易大國優勢,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內外市場和規則對接,創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供應鏈生態,形成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總之,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我國需求結構升級和供給能力提升,推動供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6] 

國內國際雙循環專家觀點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全球正處於一個高度精密運作的綜合體,割裂本就無從談起,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開放的決心。 [1] 
當我們強調“國內大循環”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國內和國外割裂開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1] 
提出新發展格局,並不意味着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發生轉向,脱鈎的觀點也是站不住的。( [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