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擴大內需

鎖定
擴大內需,經濟學名詞,即擴大某經濟體內部的需求。內需,即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兩個方面。擴大內需,就是要通過發行國債等積極財政貨幣政策,啓動投資市場,通過信貸等經濟槓桿,啓動消費市場,以拉動經濟增長。對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説,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國內需求,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中文名
擴大內需
外文名
expand domestic demand
所屬學科
經濟學
定    義
擴大某經濟體內部的需求

擴大內需新內涵

消費市場 消費市場
從投資看,傳統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鐵路、公路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也已進入成熟期。從消費看,傳統消費市場需求已經趨於飽和。這表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必須擺脱傳統思路束縛,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補短板”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傳統消費升級與新興消費培育、內需結構升級與空間優化,激活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新型需求潛力,形成能夠有效抵禦疫情衝擊、強健可持續的內需主導型增長體系,開創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 
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補短板”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夯實未來經濟發展基礎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服務和應急設施供給數量與質量方面存在的短板,必須加快補齊醫療衞生、教育、環保、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存在的供給缺口,在有效對沖疫情衝擊的同時,全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羣眾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必須加快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大政府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撬動企業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為我國新興產業崛起、未來經濟發展奠定基石。 [2] 
統籌推進傳統消費升級與新興消費培育,充分發揮最終消費的重要作用。短期內,採取鼓勵居民消費的有力舉措,釋放和回補因疫情防控被抑制和凍結的商品與服務消費需求。從中長期看,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產品品質、創新消費模式,增加居民對健康、綠色、信息等新興消費的需求,形成面向新產品新業態的強有力需求市場,從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質量服務業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條件。通過相關改革舉措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推動形成與居民消費升級相匹配的收入可持續增長機制,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羣體的規模,為擴大居民消費夯實基礎。 [2]  統籌推進內需結構升級與空間優化,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60%,但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4.38%。這意味着我國有大量勞動力處於生產地與户籍地分離狀態,還沒有真正融入城鎮生活。這一羣體是有工作、有收入、有技能、有消費意願的羣體,是我國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提升城鎮化率的重要潛在對象,能夠為我國內需增長創造巨大空間。我們要順應城鎮化與人口流動客觀規律,優先在大都市圈內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都市圈城市間基礎設施共享,吸引要素集聚整合,完善都市圈內部城市分工產業鏈與供應鏈,進一步提升我國資源空間配置效率市場規模紅利與經濟增長穩定性 [2] 

擴大內需必要性

1.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
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
2.由我國國情決定,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飽向小康過渡,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未來發展,潛力都十分巨大;
3.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國內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

擴大內需重要意義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對做好我國經濟工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非常重要
堅持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求。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把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為着力點,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堅持擴大內需是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增強發展活力和韌性的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有利於暢通國內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發展韌性和擴大回旋餘地。
堅持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選擇。我國國內需求的擴大及其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提升,主要推動力量來自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與新技術推動的消費創新,湧現出一系列不同於以往的新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堅持擴大內需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水平供需相互促動和動態平衡的重要支撐。抓住消費升級科技創新機遇促進和發展新消費,有利於為創新創業提供市場支撐和豐富應用場景,實現內需發展與促進產業升級、壯大市場主體的協同共進。 [1] 

擴大內需原則

如何有力貫徹實施中央關於“擴大內需”的英明決策,筆者特提出4條原則建議:即慎選項目、注重平衡、加強監督、關注民生。

擴大內需慎選項目

國家經濟建設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就説建設項目,包括地方項目在內,少説也有成千上萬。當然其中的能耗高、污染大、重複趨同者應該篩選剔除。雖然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可以拉動內需,一般能將投資資金的40%轉化為消費資金,但它對帶動相關產業和民生消費的貢獻程度卻有很大差別。當前中央重點傾斜的是鐵路、公路、橋樑、機場、電站、高新科技產業等重大領域。相對來説,鐵路投資的拉動效應該更大一些。因為我國鋼鐵冶金行業發展速度過猛,形成產能6億噸、實產4億噸的規模能力,嚴重產大於銷。在國際經濟寒流的侵襲下,汽車市場蕭條冷落,房地產市場門可羅雀,鋼鐵行業已是寒氣逼人。2008年9月,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產品價格同比下降38.6%。利潤下降32.2%。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製造業的不景氣。國家於2008—2009兩年對鐵路建設投資2萬億元,包括鐵路、橋樑、隧道、涵洞和電氣化工程等在內有150個工程項目在動工興建,僅湖南境內的鐵路就由2800多公里增加到5700多公里。估計鋼鐵消耗將在億噸以上,不但有助於鋼鐵冶金行業的正常開工生產,還對礦山、水泥、機械、電力等行業起到拉動的作用,能確保數以百萬計職工的就業,2009年鐵路的投資估計能拉動GDP提升1.5%。

擴大內需注重平衡

注重平衡是宏觀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不但要注重行業平衡,還要注重地區平衡。即使在一個地區或行業內部,也要注重綜合平衡,不宜差距懸殊。前幾年,由於財力有限,加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作祟,我國民生工程中的教育和醫療衞生行業,部門和單位之間差距實在拉得太大,以至擇校風、擇院風越刮越烈。就以中小學校為例,在地方政府眼皮下的重點中學和實驗小學,其現代化水平可與世界先進國家媲美。醫療衞生單位差距懸殊同樣存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條馬路的不同醫院,境遇竟有天壤之別。有些醫院設備一流、醫術精湛、患者人滿為患,住院比登天還難,羣眾感嘆看病難,看病貴;而有些醫院門可羅雀,別説醫療設備,就連日常開支都拮据。因此,各級政府要乘“擴大內需”這股東風,把錢重點投在落後地區和落後單位,縮小差距,着手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極為不滿的擇校潮和擇院潮等各種社會問題,還清舊賬,改善政府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

擴大內需加強監督

當前,四萬億元的“大蛋糕”吸引所有國人的眼球,所有政府部門和單位都想多分一鏟一勺。而得到錢後如何用在刀刃上,認真思考的人卻並不多,有些錢還被貪污挪用。由於監督機制薄弱,有着諸多漏洞供人可鑽。每申報成功一個重大項目,下撥鉅額經費,就要出現一些“豆腐渣工程”,孳生一批蛀蟲,揪出幾個重大貪污要犯,甚至貪污上億也有人在。
這次擴大內需,投入資金巨大,執法紀檢和監察部門更要睜大眼睛,加強監督。與此同時,還要組織動員新聞媒體人員和廣大人民羣眾,實施全方位的輿論和羣眾監督,使貪污、蠹蟲不法分子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處藏身。同時建議政府部門實施陽光工程,將每項工程、每筆款目都擺在陽光之下剔透明亮,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嚴密監督,使得犯罪分子無機可乘。一旦查出蛀蟲、蟊賊,用鐵拳伺候,依法查處,嚴懲不貸。直至傾家蕩產,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擴大內需關注民生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經濟大危機過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旨在振興美國經濟。儘管諸多舉措新穎得力,但由於未關注民生,窮人沒有首先得利,結果效果不理想,為後來美國經濟畸形發展埋下禍根。因此,我國要引以為戒,擴大內需的着力點在於關注民生。比如我國房地產行業,由於暴利驅使,推入市場的多為1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檔商品房。廣大中低收入者,全家不吃不穿一輩子都買不起,只得望樓興嘆。因此,建議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多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改善居民住房問題。

擴大內需影響因素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村市場啓動乏力。1998年-2001年農村市場銷售額年平均增長8.3%,比同期城市銷售額增速低1個百分點,較多的農村人口與較低的農村市場銷售份額極不相稱。2001年底,我國鄉村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重高達62.3%,而農村零售額僅佔全部零售額的25.2%,即佔全部人口近2/3的農村人口所購買的商品僅佔全部商品零售額的1/4。
城市下崗失業人數增多
困難羣體範圍擴大。困難羣體已由傳統的“三無人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人)擴大到包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困難企業職工等在內的一個比較大的羣體。“三無人員”佔低保對象總數的比例,1997年為56%,2001年僅為9%,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佔低保對象總數的比例上升到91%。
居民預期收入不理想
預期支出明顯增大。近年來,隨着住房、教育、醫療等各項改革的全面推進,居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明顯增加。儘管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還很不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蓋範圍有限、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問題。
投資對國債的依賴性增強
民間投資增長比較緩慢。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資呈現加快增長趨勢,總體上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有所增強,但投資的加快增長主要是增加國債及相關配套投資作用的結果。1998年—2001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71.5%,比上世紀80年代高6.2個百分點。2001年城鄉集體、個體投資同比增長10.4%,比同期國有及其他單位投資增速低2.4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城鄉集體、個體投資同比增長17.8%,呈現回升的勢頭,但仍比國有單位其他投資增速低6.6個百分點。
市場經濟秩序比較混亂
交易成本明顯加大。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是上述問題存在的根本癥結。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民負擔較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機制不暢,擴大了困難羣體的規模;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投資領域的限制、融資渠道的不暢,限制了民間投資的增長;地方保護主義,監管不嚴,懲罰力度小,助長或加劇了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等。

擴大內需難點

1.有效需求不足,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
2.農民購買力低下。
3.傳統的消費觀念亟待更新。
4.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
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資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斷下降,分配結構不合理。沒有強大的中產階層
6.既得利益集團對擴大投資需求表現興奮和對擴大消費需求表現冷淡或者束手無策。
7.政商勾結使得房地產市場扭曲,價格機制失靈,無法合理配置資源,無法啓動房地產消費市場,也影響到房地產投資需求的持續性。

擴大內需經典舉措

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即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擴大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
1.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配合運用税收、價格等經濟槓桿,全力解決有效內需不足的矛盾。
2.提薪。適當提高社會保障“三條線”的保障水平,提高職工工資。
3.降息,暫停徵收利息税。(2008年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利息税。)
4.調整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環境,更新消費觀念,千方百計的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開拓農村市場,刺激假日經濟,調整限制消費的税費政策等。
5.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加強對人們經濟消費的引導。
6.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免除消費後顧之憂。
7.推行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
8.完善分配製度,處理好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縮小貧富差距
9.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擴大內需政策導向

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要以促進就業、優化分配和降低負擔為抓手,穩定和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和提升收入水平。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基礎上,要通過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現更廣泛的收入水平提升;同時,要通過加快完善社保、個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和提高消費支付能力。 [1]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重點,加快提高供給質量實現消費提質擴容。適應消費升級和消費創新的新要求,加快提高供給質量,在食品、化妝品等領域加快培育品牌;促進消費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特別是促進餐飲、家政等各類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1] 
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以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加快形成供需銜接城鄉一體內外貿聯通的國內大市場。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多層次的區域消費中心建設,打造層次多樣、集聚集羣、融合互動的零售和服務發展生態。深入推進城鄉高效流通體系建設,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1] 
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
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增強投資增長後勁,促進消費供給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着力加快5G網絡雲平台物聯網、服務器、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投資,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現代交通物流體系,加快佈局和建設城市物流配送網絡。 [1] 
加強需求側管理和深化改革
加強需求側管理和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有利於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體制機制。加快完善消費促進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消費市場治理的基礎性制度,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消費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羣體 [1] 
加大市場開放力度
制度型開放為導向,進一步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大國內市場特別是服務市場的開放力度,提高國內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在全球市場版圖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1] 
“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
一是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要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二是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要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系統佈局新型基礎設施。
三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優化區域經濟佈局
四是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要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着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
五是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促進產需有機銜接。要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六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發展動力。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發揮對外開放對內需的促進作用
七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要持續優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八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內需發展基礎。要保障糧食安全,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推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