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咬文嚼字》2015年第10期期刊內頁顯示,《咬文嚼字》編委會共有顧問2人、編委6人、特約編委5人;《咬文嚼字》編輯部共有責任編輯1人、發稿編輯2人、編務1人、通聯1人、封面設計1人、特約編校2人
[2]
。
據2021年1月5日中國知網顯示,《咬文嚼字》出版文獻共13713篇,總被下載611664次、總被引1926次
[3]
。據2021年1月5日超星期刊顯示,《咬文嚼字》總被引頻次為11368次,影響因子(2017年)為0.0090
[4]
。
- 中文名
- 咬文嚼字
- 語 種
- 中文
- 類 別
- 中國語言文字
- 主管單位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 主辦單位
-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編輯單位
- 《咬文嚼字》編輯部
- 創刊時間
- 1995年1月
- 出版週期
- 月刊
- 國內刊號
- 31-1801/H
- 國際刊號
- 1009-2390
- 郵發代號
- 4-641
- 現任執行主編
- 黃安靖
- 編輯部地址
- 上海市打浦路443號榮科大廈17樓
咬文嚼字歷史沿革
編輯1995年,中國有8000多種刊物與200多種語文刊物,市場相對飽和,但缺少針對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的刊物。語言學家郝銘鑑想創辦一本這方面的刊物。《咬文嚼字》便在郝銘鑑的努力下,最終正式創刊
[6]
。
2012年9月,《咬文嚼字》編輯部入圍“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候選名單
[11]
;12月11日,《咬文嚼字》揭曉“2012年圍觀名家博客”活動,選取了新浪網上的12位知名博主,在當年的每月“圍觀”一人
[12]
。
咬文嚼字辦刊條件
編輯咬文嚼字欄目方向
- 刊登內容
讀者在學習中產生了語言文字疑問,《咬文嚼字》裏面的文章會做出解答;讀者工作中遇到了語言文字難題,《咬文嚼字》裏面的文章會做出解釋;社會上一旦有了語文熱點事件,《咬文嚼字》中的專家也會做出相關解析
[1]
。
- 主要欄目
《咬文嚼字》主要欄目有一針見血、文章病院、追蹤熒屏、百科指謬、借題發揮、有此一説、詞語春秋、鎖定名人、微型講壇、時尚詞苑、向你挑戰、火眼金睛、校園叢談、語絲、眾矢之的、霧裏看花、談聯説謎、廣角鏡等
[3]
。
- 讀者對象
咬文嚼字人員編制
- 編委會
職務 | 名單 |
---|---|
顧問 | 張斌、濮之珍 |
編委 | 何偉漁、陳必祥、金文明、姚以恩、孫歡、張榮 |
特約編委 | 汪惠迪(中國香港)、田小琳(中國香港)、周鳳五(中國台灣)、林國安(馬來西亞)、吳英成(新加坡) |
- 編輯部
職務 | 名單 |
---|---|
責任編輯 | 王蘇 |
發稿編輯 | 李凡、黛明 |
編務 | 何中辰 |
通聯 | 張煒 |
封面設計 | 何明捷 |
特約編校 | 蔡維藩、陳以鴻、李光羽、王中原、張獻通 |
咬文嚼字辦刊成果
編輯咬文嚼字收錄情況
咬文嚼字榮譽表彰
咬文嚼字出版發行
- 出版內容
2003年,《咬文嚼字》與有關部門合作,發佈《264組異形詞整理表(草案)》。
2020年,《咬文嚼字》2020年第3期內容將“核酸檢測”“方艙醫院”“負壓救護車”“負壓病房”等專業詞彙一一剖析。“前線觀察”專欄刊發《從“火神山”“雷神山”談起》,從兩所應急醫院的名稱起筆,着眼語言、文化角度,解析在這次舉國“戰疫”中展現出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14]
。
- 出版綜述
咬文嚼字影響因子
咬文嚼字文化傳統
編輯咬文嚼字精神理念
《咬文嚼字》的刊名由郝銘鑑所起。“咬文嚼字”原本是貶義,但他有自己的理解——“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度
[6]
。
咬文嚼字投稿須知
一、摘要與關鍵詞: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提供3-5個關鍵詞,用分號隔開;撰寫的文章字數以2500-4500字為宜。
二、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郵政編碼、職稱、職務、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須註明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
三、註釋:註釋序號(上標)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表示,附於文末。
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未正式發表的講話等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五、資助項目需註明資助者、項目編號。
六、體例要求:以“一”、“1”、“(1)”作為文章層次,(1)之下以小標題方式提煉主要觀點。
七、圖表要求:表格:將表名置於表上方居中;圖:將圖名置於圖下方居中。表、圖內文字統一用楷體。
八、為便於稿件的修改及聯絡,請作者提供聯繫方式:通信地址、郵編、電子信箱等。
咬文嚼字期刊評選
2006年起,《咬文嚼字》持續舉辦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語文差錯”評選。創刊人郝銘鑑表示,評選“十大流行語”是為了肯定語言生活當中的創造性成果,而評選“十大語文差錯”,是因為在人們語言生活中存在不規範、不正確、不健康的東西,編輯部要對它及時地制止。哪怕一個小刊物力量有限,但總要有人發出聲音
[6]
。
- 十大流行語
年份 | 流行語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4年 | |
2015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0年 | |
2021年 | |
2022年 |
- 十大語文差錯
時間 | 簡介 |
---|---|
2006年 | 1.將“像”錯為“象”,這在電視字幕中出現最多。 2.將丙戌年的“戌”字,錯成“戍”字,這在大量的枱曆、掛曆中出現。 3.將神舟六號的“舟”字,錯成“州”字,眾多報紙雜誌和電視寫錯。 4.“即”字與“既”字用錯,圖書出版物中出現不少這樣的混淆。 5.街頭招牌中常見的繁體字錯誤是:美發。濫用繁體字不合用字規範;即使用繁體字,“美髮”也不能寫作“美發”。 6.在常用文體中,將“啓事”寫成“啓示”。 7.新疆“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商店招牌中,將“密”字錯為“蜜”字。 8.寄信時在信封上將“收”字用括號括起來是錯的,括號是用來標明註釋性文字的。 9.圓明園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燬的,但在眾多的地方將其錯稱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
2007年 | 1.經常用錯的稱謂詞是“家父”。“家父”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屬於謙辭。稱呼別人的父親,習慣上用敬辭“令尊”。一些電視訪談節目中曾出現此類錯誤。 2.“無間道”是常用錯的佛教詞語。隨着電影《無間道》的問世,原本冷僻的“無間道”頻頻見諸報紙標題,用來表示失敗、痛苦或者災難。不過,佛教當中“無間道”只是信徒修煉的第二個階段,並無磨難的含義。 3.“戴上緊箍咒”。緊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將代表中國的“九州”,錯寫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區劃名稱,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陸地。 5.新聞中常常用“孌童”一詞表示“性侵犯、猥褻”等意思。但“孌”字是形容詞,表示美好的樣子,不能當動詞用。 6.最容易混淆的詞語是“權力”和“權利”。這在電視字幕中出現最多。 7.常用錯的成語是“唇槍舌戰”。正確的使用是“唇槍舌劍”,形容激烈爭辯。 8.將“炭燒咖啡”寫成“碳燒咖啡”,“炭烤牛排”誤寫作“碳烤牛排”,全國各地許多餐廳、咖啡館的招牌、菜單上普遍出錯。 9.計量單位中的常見錯字是“吋”,例如“52吋液晶彩電”。但該字已經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應該改用“英寸”表示。 |
2008年 |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用《論語》中的這句話歡迎全球來賓。然而,電視節目主持人卻將lè誤讀成了yuè。 2.社會熱詞中容易出錯的是“三聚氰胺”。2008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讓生僻詞彙“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曉。“氰胺”應讀qíng’àn,但人們普遍將其誤讀為qīng’ān。 3.2008年高考,許多中學生使用“震憾”一詞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確用詞應該是“震撼”。兩者形近而義殊。 4.新聞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狙擊/阻擊。2008年末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狙擊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等標題頻頻出現於報紙、網絡上,其實這裏的“狙擊”應寫為“阻擊”。“狙擊”是進攻性的偷襲,“阻擊”才是防禦性的陣地戰。 5.旅遊景點愛用繁體字書寫名人故居的説明牌,卻往往將“故里”誤寫為“故裏”。“裏”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6.社會機構稱謂中,“非營利機構”常被誤寫為“非盈利機構”。營利是指主觀上謀取利潤,盈利是指客觀上獲得利潤。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7.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詞是:期間,如“期間,我參加了一次考試”。“期間”不能單獨放在句首使用,應該寫成“其間”。 8.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語是:“望其項背”和“望塵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後者表示相差懸殊。 9.財經術語中,“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準備金利率”有時會被新聞媒體混為一談。前者是指銀行提取準備金的比率,後者是指央行對準備金支付的利率。 |
2009年 | 1.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國家,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 2.經常誤用的量詞是:位。作為量詞,“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應用於“罪犯”等不應受到敬重的人,也不應用於自稱。 3.媒體中容易用錯的成語是:首當其衝。“首當其衝”意為首先受到衝擊,遭遇災難與不幸,不能理解為“衝鋒在前”。 4.日曆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丑年”的“醜”。“醜”在繁體字中本有其字,與“醜陋”的“醜”無關。不能寫成“己醜年”。 5.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里。“故里”指故鄉、家鄉。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住過的居室應稱“故居”。 6.影視劇中經常寫錯的人名是:貂蟬。經常被誤寫成“貂嬋”。 7.菜單上經常出現的錯誤的菜名是:宮爆雞丁。正確寫法是“宮保雞丁”。 8.網絡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貼”。網上的“發帖子”經常誤為“發貼子”。 9.時政文章中容易出錯的詞語是:興亡週期律。媒體常將“興亡週期律”誤為“興亡週期率”。“週期律”是一種規律,不是兩個數值的比率。 |
2010年 | 1.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美輪美奐指建築物高大美觀,“輪”的意義是“高大”。 2.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人們往往把黃浦江錯寫成“黃埔江”。 3.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動已經停止,一般用於某一時間之後;用於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4.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2010年廣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囊括”一詞頻頻見諸新聞,例如“中國軍團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語言文字專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為之側目。”這裏的“側目”應改為“矚目”。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 6.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晝”是“晝”的繁體字,常被誤認作“書”(書)或“畫”(畫)。2010年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為“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 7.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不僅電視台、報紙的時事、文摘欄目喜歡用“精萃”為名稱,連許多書名也跟着犯錯。其實,“精”指經揀選的好米,“粹”指純淨而無雜質的米,兩者並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而“萃”常用義為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8.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們普遍認為它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開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其實這兩句詩出自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們是千古詠雪名句,寫的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並非實寫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〇”。這一差錯在2010年出現頻率較高。 |
2011年 | 1.社會影響重大的語文差錯是:“捍”誤為“撼”。2011年5月,故宮送給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錦旗上,把讚美詞“捍祖國強盛”錯成了“撼祖國強盛”,輿論譁然。“捍”是保衞、防禦的意思;“撼”是動、搖動的意思。雖然讀音相同,但兩個字並不通用。故宮“撼”事,令人遺憾。 2.簡繁體轉換中容易混淆的繁體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電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現“光複”字樣,其實都應作“光復”。“復”,表示轉回來、還原、恢復等義,“光復”的“復”指恢復,故對應的繁體字應為“復”;“複”的本義是有裏子的衣服,引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複,如“山重水複”“複印”。 3.紀念建黨九十週年,媒體上經常出現的知識差錯是:把中國共產黨黨徽上的鐮刀與錘頭,誤説成“鐮刀與斧頭”。《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鐮刀代表農民階級,錘頭代表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中國共產黨依靠的兩大基本階級。錘頭和鐮刀交叉的圖案,代表工農聯盟。 4.在報道工程建設時常見的詞語錯誤是:“合龍”誤為“合攏”。2011年7月,杭州錢江三橋發生部分坍塌事故,有關報道中説,大橋在施工中曾存在“過分強行合攏”的問題。其中的“合攏”應作“合龍”。傳説天上的龍有吐水的本領,故人們把大壩未合龍時的流水口比作龍口;而把修築堤壩或橋樑等從兩端施工,最後在中間接合,叫作“合龍”。“合攏”只是靠攏在一起,與“合龍”不是一回事。 5.普遍關注而又普遍讀錯的一個金屬元素是:“鉈”。“鉈”是一個冷僻字,因為社會事件中出現了“鉈”,從而進入了公眾視野。這是一個多音字。讀tuó時,同秤砣的“砣”;讀tā時,則表示一種元素名稱,不少人卻把它誤讀成了tuó。鉈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發生學生“鉈中毒”事件,某些電視主持人在播報有關新聞時,把“鉈中毒”讀成了“tuó中毒”。 6.災害事故報道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泄露/泄漏。媒體在報道日本核電站時,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錯了的。“泄露”的對象是機密的信息;“泄漏”則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也可以指抽象的情報、信息等,使用的範圍較廣。凡是液體、氣體等的漏出,應當説成“泄漏”。 7.媒體上容易誤用的一個稱謂是:村長。中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其主要領導稱“村民委員會主任”,簡稱“村主任”。媒體在報道當下農村新聞時,經常把“村主任”誤稱為“村長”。這是語言運用中的滯後現象。 8.在使用計量單位時常見的錯誤是:把“攝氏度”分開來説成“攝氏”多少“度”,如“攝氏15度”“攝氏20度”。準確的説法應是:“15攝氏度”“20攝氏度”。攝氏度是温標的一種,由瑞士天文學家攝爾修斯制定。這是一個法定計量單位,不能隨意拆開。 9.學生作文中容易出錯的一句引語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計”容易誤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際”。這是一句古諺,大意是説,要在一年開始時多做工作,為實現全年的奮鬥目標打好基礎。“計”,計劃、規劃,誤為“季度”“季節”的“季”或“邊際”“國際”的“際”,都是不對的。 |
2012年 | 1.在談論新聞事件時,經常用到“發酵”一詞,比如“釣魚島爭端再次發酵”“韓日島爭連續發酵”。“發酵”的“酵”往往誤讀成xiào。“發酵”本指複雜的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響發生某種變化。“酵”字歷史上有兩讀:jiào和xiào。根據《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酵”字統讀為jiào,不再讀xiào。 2.在報道黃巖島事件時,媒體上多次把“潟湖”誤為“瀉湖”。誤“潟”為“瀉”是媒體的一個習慣性錯誤。“潟”音xì,義為鹹水浸漬的土地;“潟湖”是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堵阻瀉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圍成的水域。中國黃巖島的潟湖,屬於後一種情況。因為“瀉”的繁體字“瀉”與“潟”形近,導致誤讀誤用。 3.在報道諾貝爾文學獎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薹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稱蒜苗,是人們喜歡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類苔蘚植物。有人誤以為“苔”是“薹”的簡化字,以致把“蒜薹”寫作“蒜薹”。 4.在使用繁體字的場合,“皇后”的“後”常被誤成“前後”的“後”。這一差錯,在以往的書法作品和商品廣告中多次出現。“後”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兩碼事。 5.在報道捕捉悍匪周克華的新聞時,某些媒體很不得體地把周克華稱作“爆頭哥”。“哥”字是一種流行用語,逐漸出現濫用的傾向,“爆頭哥”便是一例。惡魔周克華在作案時近距離對着被害人的頭部開槍,這是一種瘋狂、殘忍的舉動。稱周克華為“爆頭哥”,無異是化殘忍為一笑。 6.在微博語文中,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差錯是:女子自稱“賤內”。“賤內”是一個謙辭,舊時用於對人稱説自己的妻子。一個現代時尚女性用它來自稱,顯然是説錯了。 7.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囹圄”一詞常被誤為“囫圇”。這和兩個詞的詞形相近有關。“囹圄”讀作línɡyǔ,意思是監獄。一個人被關押在監獄,就叫“身陷囹圄”。“囫圇”讀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如“囫圇吞棗”。 8.在交通安全新聞報道中,“酒駕”“醉駕”糾纏不清。從2011年醉駕入刑開始,媒體上有這方面的報道,往往張冠李戴。不少媒體在報道時,都把“酒駕”誤説成“醉駕”。“酒駕”是酒後駕駛,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駕”是醉酒駕駛,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於或大於80毫克。兩者的法律後果不一樣。 9.在談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網絡上常常把“兄弟鬩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網民們在談論這一時事熱點時,喜歡引用“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來説明當下的情勢,但不少人不會寫 “鬩”字,有人誤成“隙”,還有人誤成“嬉”。這句古語出自《詩經》,大意是,兄弟們雖然在家裏爭吵,但能一致抵禦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侵略。“鬩”音xì,義為爭吵,不能寫成“間隙”的“隙”或“嬉戲”的“嬉”。 |
2013年 | 1.王立軍“服法”並非“伏法”。“伏法”指犯人已被執行死刑,“服法”則指犯人服從判決。 2.“稜鏡門”事件“泄密”不是“泄秘”。二者都有不為人知的意思,但“秘”強調客觀上不為人所知,而“密”則強調主觀上不想讓人知道。 3.温嶺“殺醫案”誤為“弒醫案”。“弒”是古語詞,指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醫生與患者之間不存在這種關係。 4.文職幹部誤稱“文職將軍”。在中國軍隊中,專業技術三級以上文職幹部享受將官相應的工資標準、生活待遇,但並沒有授予相應的軍銜。在我軍法規條例中,也無“文職將軍”這一名稱。 5.浙江高考作文題“擺烏龍”,把英國作家戈爾丁在《蠅王》中的名言張冠李戴安放到了美國作家菲爾丁身上。 6.央視漢字聽寫大會將“雞公式菌”誤為“雞樅菌”,“公式”應讀“zōng”,雞公式菌是食用菌,味美如雞。 7.易混淆的字是:“蜇”與“蟄”。 8.常寫錯的字是:“冒”。“冒”上部下不封口,兩短橫與左右豎不相連,而許多人錯寫成“曰”或“日”。 9.常混淆的詞是:“受權”和“授權”。“受權”即接受他人賦予的權力。而“授權”則是把權力授予他人。 |
2014年 | 1.“兩會”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議案”“提案”混淆。 2.中央巡視工作報道中的常見用字錯誤:“入駐”誤為“入住”。 3.國家計生新政宣傳中的概念錯誤:“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 4.APEC會議報道中的一個病態詞語:“國際間”。 5.馬航MH370失聯事件報道中用詞滯後:“通信”誤為“通訊”。 6.明星“污點”事件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拘留”誤為“逮捕”。 7.經濟新聞報道中的常見數字用法錯誤: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 8.清明紀念活動報道中的常見知識錯誤:“碑文”誤為“墓誌銘”。 9.影視作品中的常見繁體字使用錯誤:“松樹”誤為“鬆樹”。 |
2015年 | 1.“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生理學和醫學是兩門有着密切聯繫但並不相同的科學,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獲得傑出成就,便有獲獎資格。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接詞也是表示選擇關係的“or”。 2.“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3.“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而 “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 4.“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2015年共有21個正式成員,其中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體。“成員”和“成員國”不能混為一談。 5.“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貸”義為寬恕;“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決不寬恕。“怠”本義為輕慢,引申指懶惰、鬆懈等;誤為“嚴懲不怠”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6.“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勠”義為合、並;“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2013年6月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後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 7.“身價”與“身家”混淆。“身價”舊時指賣身錢,現在多用來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勞務費、轉會費等,因此,計算知名人士的家產應用“身家”一詞。“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資產。 8.“發角球”誤為“罰角球”。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稱“發角球”,也稱“踢角球”“開角球”等。“罰”即處罰。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角球”不屬“罰球”範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 9.“綜合徵”誤為“綜合症”。徵,意思是徵象、表徵;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狀時,用“徵”。這種用字分工,在醫學界已形成共識。綜合徵,即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它指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疾病,因此用“徵”字。 10.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
[44]
。 |
2016年 | 1.航天新聞報道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ɑǐ。 2.經濟新聞報道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 3.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 4.英國脱歐公投報道中的概念錯誤:“脱離歐盟”誤為“脱離歐洲”。 5.韓國“親信門”事件報道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 6.娛樂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憑藉”誤作“憑藉”。 7.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 8.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作為”誤為“做為”。 9.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紳士”誤為“紳仕”。 |
2017年 | 1.電視中的人名誤讀:老舍的“舍”誤讀為shè。 2.“雙十一”宣傳用字錯誤:“蘋”誤作“萍”。 3.熱播電視劇中的讀音錯誤:“參商”的“參”誤讀為cān。 4.虐童事件報道中的用詞錯誤:“非營利”誤為“非盈利”。 5.災害報道中的概念混淆:“颶風”誤為“颱風”。 6.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詞語誤用:“起訴狀”誤為“起訴書”。 7.影視演職員表中的詞語誤用:“領銜主演”。 8.不得體的禮貌用語:“敬請期待”。 9.社會管理報道中用詞錯誤:“城鄉接合部”誤為“城鄉結合部”。 |
2018年 | 1.重慶公交車墜江報道中的讀音錯誤:“口角”的“角”誤讀為jiǎo。 2.高校校慶演講中的讀音錯誤:“鴻鵠”的“鵠”誤讀為hào。 3. “進口博覽會”報道中的用字錯誤:“青睞”誤為“親睞。 4.演藝圈風波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捅婁子”誤為“捅簍子”。 5.范冰冰逃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不知所終”誤為“不知所蹤”。 6.世界盃賽事報道中的不當表達:“爭奪冠亞軍”。 7.中美貿易爭端報道中的詞語誤用:“反擊”誤為“反戈一擊”。 8.沙特記者遇害報道中的詞形錯誤:“籍籍無名”。 9.國際關係報道中的修辭錯誤:“360度”大轉彎。 |
2019年 | 1.足協致歉聲明中的成語誤用:以“差強人意”表示讓人不滿意。 2.明星微博中的知識差錯: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成孔子的話。 3.干支紀年中的用字錯誤:“己亥”誤為“已亥”。 4.科技新聞中的詞形錯誤:“挖牆腳”誤為“挖牆角”。 5.影視新聞中的用字錯誤:“主旋律”誤為“主弦律”。 6.經貿新聞中的不規範用字:“鮎魚”誤為“鯰魚”。 7.司法新聞中的詞語誤用:“不以為意”誤為“不以為然”。 8.環保新聞中的用字錯誤:“禁漁”誤為“禁魚”。 9.波音墜機事件中的用語錯誤:“令人堪憂”。 |
2020年 | 1. “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 2.“戴口罩”誤為“帶口罩”。 3.“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 4.“杏林”誤為“杏壇”。 5.“宵禁”誤為“霄禁”。 6.“擠兑”誤為“擠對”。 7.“副作用”誤為“負作用”。 8.誤用“歎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歎為觀止”是個成語,表示所見事物好到了極點。 9.“科創板”誤為“科創版”。 |
2021年 | 1. “六安”的“六”誤讀為liù。 2.“蔓延”誤為 “曼延”。 3.“接種疫苗”的“種”誤讀為zhǒng。 4.“途經”誤為“途徑”。 5.“必需品”誤為“必須品”。 6.“賡續”誤為“庚續”。 7.“失之偏頗”誤為“有失偏頗”。 8.“血脈僨張”誤為“血脈噴張”。 9.“情結”誤為“情節”。 |
咬文嚼字現任領導
編輯職務 | 名單 |
---|---|
社長 | 孫歡 |
名譽主編 | |
執行主編 | |
副主編 | 王敏 |
咬文嚼字社會評價
編輯《咬文嚼字》生逢其時,又有着鮮明的特色:它切中語文生活的時弊,彈不虛發;它不説空話和一般性的大道理,每文必有的放矢,紮紮實實;它鐵面無私,直言談相。它受到讀者歡迎不是偶然的,是客觀形勢和主觀努力的必然結果
[1]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評)
《咬文嚼字》的作者和編輯,每次都是擺事實,講道理,把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出處依據都講清楚了。事實上,能夠認真負責,很嚴謹、很學術地挑錯,並不容易。那是要有功底的,正所謂“一字十年功
[1]
”。(中國內地作家、學者、教育家易中天評)
咬文嚼字期刊爭議
編輯2013年11月7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存在明顯誤判,並且這一失誤影響了比賽冠亞軍的名次。《咬文嚼字》編輯部糾錯聲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如果這是一個錯誤,我們會承認錯誤和道歉,但在討論之後,我們發現其中還有爭議。”關正文透露説,節目裁判組給出了與《咬文嚼字》方面不同的意見,可以看做是官方的解釋
[32]
。
- 參考資料
-
- 1. 2021年《咬文嚼字》開始徵訂! .咬文嚼字[引用日期2021-01-05]
- 2. 咬文嚼字編輯部.咬文嚼字[J].咬文嚼字,2015,(10):2
- 3. 咬文嚼字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4. 《咬文嚼字》 .超星[引用日期2021-01-05]
- 5. 關於公佈第三屆全國“百強報刊”推薦結果的通知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引用日期2018-04-15]
- 6.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半生努力 字斟句酌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7. 韓秀鳳.一詞一字總關情——本刊讀者座談會側記[J].咬文嚼字,1997(08):4-7.
- 8. “咬文嚼字”不是小題大做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9. 2008年十大流行語:"山寨"火爆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10. 《咬文嚼字》雜誌編輯部:今年是流行語的“小年”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1-05]
- 11. 《咬文嚼字》編輯部再獲殊榮 入圍“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候選名單[J].咬文嚼字,2012(09):57.
- 12. 馬未都韓寒郭敬明語文“最差” 《咬文嚼字》公佈2012年名家博客差錯情況 .鳳凰網文化[引用日期2021-01-05]
- 13. 《咬文嚼字》被命名為“上海市團隊創先特色班組”[J].咬文嚼字,2013(04):57.
- 14. 《咬文嚼字》雜誌開闢“疫情聚焦”專欄 .金羊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15. 《咬文嚼字》投稿須知 .萬方數據化期刊羣[引用日期2021-01-05]
- 16. 半月談榮獲中國期刊界三項大獎 .半月談[引用日期2021-01-05]
- 17. 咬文嚼字精神值得學習發揚 .中國吉林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18. 2009年十大流行語公佈 不差錢、蝸居、秒殺上榜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19. 《咬文嚼字》發佈2010年十大流行語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20. 《咬文嚼字》編輯部評出2011年十大流行語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21. 2012十大流行語公佈 "屌絲""江南style"未上榜 .中國新聞網.2012年12月30日[引用日期2012-12-31]
- 22. 2013年十大流行語出爐 .網易[引用日期2021-01-05]
- 23. 《咬文嚼字》公佈2014十大流行詞 "蠻拼的"落選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24. 《咬文嚼字》發佈2015十大流行語 "獲得感"排第一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25. 2016十大流行語出爐:工匠精神上榜 8條來自於網絡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26. 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 ,為不忘初心和砥礪奮進打call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1-05]
- 27. 先睹為快!2018年十大流行語新鮮出爐 .人民日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1-05]
- 28. 區塊鏈、硬核、我太難了……2019年十大流行語來了! .人民日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1-05]
- 29. 2020年十大流行語揭曉,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大洋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30. 2019年十大語文差錯揭曉 評選流程、標準是啥?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31. 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公佈,“新冠”你讀對了嗎? .澎湃新聞(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1-05]
- 32. 《漢字聽寫大會》誤判了冠亞軍?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11-08]
- 33. 《咬文嚼字》2021十大流行語:趕考、破防等入選 .浙江日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2-08]
- 34. 2021年“十大語文差錯”公佈 這些字詞你讀對了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1-10]
- 35. 06年十大語文差錯“食色性也”被認做孔子名言 .搜狐[引用日期2022-07-04]
- 36. 2007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的十大語文差錯 .新浪[引用日期2022-07-04]
- 37. 2008十大語文差錯公佈 三聚氰胺遭普遍誤讀 .南海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38. 《咬文嚼字》:2009年"發病率"高的十大語文差錯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39. 《咬文嚼字》公佈2010年國人十大常犯語文差錯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0. 《咬文嚼字》公佈語文差錯:捍、撼音同字不同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1. 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發酵”的“酵”常誤讀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2. 2013年十大語文差錯公佈 文職幹部誤稱"文職將軍"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3. 《咬文嚼字》評出2014十大語文差錯:“單獨二胎”錯了!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07-04]
- 44. 《咬文嚼字》發2015年十大語文差錯:《失孤》表達錯誤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5. 《咬文嚼字》公佈2016年十大語文差錯 .央廣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6. 2017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高考複習要注意 .新浪[引用日期2022-07-04]
- 47. “2018十大語文差錯”公佈 這些易錯字詞你讀對了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48. 《咬文嚼字》發佈2022十大流行語,拿捏、雪糕刺客等入選 .齊魯晚報網.2022-12-28[引用日期2022-12-28]
- 49. 2022年十大流行語發佈,你最熟悉的是哪個?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2-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