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嚼檳榔

鎖定
嚼檳榔是一種在我國台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的習俗,據統計,台灣約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海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38.42%,其中30至40歲人羣更高達50.36%。地方的廣泛食用,使嚼檳榔早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
漢代時期,嚼檳榔是黎、壯等族婦女嗜好。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
專家提醒,檳榔是世界衞生組織所列的一級致癌物。吃檳榔對健康不利,人們應戒除吃檳榔。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如出現口腔內潰瘍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徵兆,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癌變可能。 [1] 
中文名
嚼檳榔
外文名
betel nut
盛行地
台灣海南湖南以及廣東等地
危    害
口腔癌
起源時間
漢代

目錄

嚼檳榔簡介

漢代已有此俗。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明·王佐《詠檳榔》描繪了南方婦女嚼檳榔的情形:“綠玉嚼來風味別,紅潮登頰日華勻。心含湛露滋寒齒,色轉丹脂已上唇。”檳榔能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檳榔)與扶留葉合蚌灰嚼之,可闢瘴癘,去胸中惡氣。”

嚼檳榔檳榔危害

嚼檳榔對牙齒、口腔危害很大,經常嚼檳榔,會嚴重磨損牙齒,牙齒表面磨耗牙釉質缺失,保護層破壞,牙齒變紅變黑,嚴重影響美觀,甚至提前脱落。另外長期咀嚼會加大顳下頜關節負重,引起關節彈響,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可導致關節盤穿孔。 [1] 
國家食藥監總局2017年發佈的致癌物完整清單,檳榔果亦被列為一類致癌物,長期嚼食將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造成口腔不可逆轉的損害,繼續下去將有導致口腔癌的可能。長期嚼食檳榔者,會出現口腔黏膜發白、發硬,繼而發展成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張口受限,舌頭伸不出來,口腔出水泡、潰瘍白斑扁平苔蘚,最終可能發生癌變。口腔黏膜纖維化是一種癌前疾病,有百分之五的癌變概率,頰癌舌癌牙齦癌等都由此種疾病轉變而來。這個過程有長有短,短者數月,長者可達十幾年;另外,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白斑等黏膜病,也有發生癌變的可能。如出現口腔潰瘍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徵兆,應該及時到醫院排除口腔癌的可能性。 [1-2]  經常嚼食檳榔會造成口腔潰瘍、牙齦退變、黏膜下纖維化,目前醫學研究發現咀嚼檳榔會令口腔癌的風險上升8.4-9.9倍,檳榔果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具有潛在的致癌性,檳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檳榔生物鹼、檳榔鞣質、檳榔特異性亞硝胺活性氧等。美國和日本曾用檳榔提取物進行實驗,發現會導致鼠類癌變。 [3] 
2011年《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發表研究稱,在流行嚼檳榔流行的國家和地區中,口腔癌的發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檳榔消耗最大的國家是印度,該國的口腔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該國接近60%的居民咀嚼檳榔。中國台灣地區也是咀嚼檳榔成風,每10萬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醫學界已發現檳榔與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有明顯相關。央視亦有報導多例因咀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案例,很多都令人觸目驚心。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醫院官網發文稱,在口腔頜面外科46病室,現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病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