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腔潰瘍

(口腔疾病)

鎖定
口腔潰瘍,又名“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出現在口腔內唇、上齶以及舌頰等部位黏膜上,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疼痛潰瘍點。多種因素如遺傳、飲食、免疫力下降等可能誘發口腔潰瘍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我國約有10%~25%的人羣患有複發性口腔潰瘍,常見於10~30歲的羣體中,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口腔潰瘍可出現在口腔的臉頰軟齶牙齦等處的黏膜上,潰瘍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帶有白色或黃色的中心,周邊充血微紅腫,並伴有清晰的疼痛感。
口腔潰瘍的治療措施以局部消炎、舒緩疼痛、促進潰瘍癒合為主,全身性治療多為延長間歇期。基於潰瘍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意願進行治療,主要方法包括局部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激光照射可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應,促進潰瘍癒合。
口腔潰瘍具有周期性、複發性和自限性等特徵。雖然口腔潰瘍會引發不適,但預後效果普遍良好,一般在1周左右便可以自行癒合,且往往不留瘢痕。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營養補充,以及保障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疲勞等措施,均有助於預防口腔潰瘍的出現。
中醫病名
口腔潰瘍
外文名
oralulcer
別    名
口瘡
就診科室
口腔黏膜病科、口腔科
多發羣體
10至30歲人羣,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常見發病部位
出現在口腔內唇、上齶以及舌頰等部位黏膜上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創傷性因素
常見症狀
口腔黏膜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點,疼痛
相關藥物
利多卡因凝膠、苯佐卡因凝膠、苄達明噴霧劑、免疫製劑維生素康復新液

口腔潰瘍病因

口腔潰瘍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多種因素可誘發,包括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免疫因素等,且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口腔潰瘍經常、反覆發作時,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口腔潰瘍發病原因

  • 遺傳因素
口腔潰瘍與遺傳有着緊密聯繫,調查顯示約40%的患者有口腔潰瘍家族史。
  • 免疫因素
免疫力下降使機體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同時,免疫反應過程中也消耗了免疫蛋白,使口腔的免疫平衡狀態被打破,加速口腔潰瘍的發生。
  • 精神因素
人們精神壓力較大時,容易產生煩躁、 焦慮和緊張等負面情緒,睡眠質量不佳,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易受病毒感染,從而引發口腔潰瘍。
  • 飲食因素
偏食可導致人體內維生素(鐵、鋅、葉酸維生素B)等營養物質的攝取不均衡,從而導致口腔潰瘍。例如鋅是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能影響細胞的分裂再生,減少口腔黏膜消化黏液蛋白的合成,導致口腔黏膜層剝脱致病。
  • 創傷性因素
以物理性損傷最為常見,比如食用尖鋭食物(如薯片、魚骨、帶殼類海鮮等)造成的劃傷或磨損、自身的牙齒誤咬、佩戴矯正牙齒的牙套、牙刷劃傷等,都易損傷口腔黏膜造成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誘發因素

女性經期前血清中孕酮含量偏低時,口腔黏膜易發生潰瘍。

口腔潰瘍症狀

口腔潰瘍常見於口腔的唇、臉頰、軟齶或牙齦等處的黏膜上,潰瘍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凹陷、有白色或黃色的中心、周圍充血微紅腫,有明顯疼痛感。

口腔潰瘍典型症狀

  • 輕型:好發於唇、舌、軟顎等部位的黏膜上。初起時發病部位充血水腫,呈粟狀紅點,有明顯灼痛感;而後形成淺表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5~10mm,約1~2周癒合,不留瘢痕
  • 重型:初期好發於口角,之後有向口腔後部蔓延的發病趨勢。潰瘍大而深,形似“彈坑”,直徑可大於10mm;周圍呈紅腫並且微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呈黃白色(系由纖維蛋白、壞死細胞、炎症細胞等組成的假膜);疼痛劇烈。病程較長,可達1~2個月甚至更長,癒合後可留瘢痕。
  • 皰疹型:好發於唇、舌、軟顎等部位的黏膜上。數目較多,一般可達10個以上,多則可達數十個,散在分佈形似“滿天星”,可融合成片;但直徑較小,為2~5mm;疼痛劇烈。病程約為1~2周,癒合後不留瘢痕。

口腔潰瘍伴隨症狀

部分患者可出現低熱乏力、煩躁、頭痛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口腔潰瘍就醫

一般口腔潰瘍在1周左右便可以自行癒合。如反覆發作、病程持續時間過長、口腔潰瘍個數較多、潰瘍面過大,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就診時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 醫生進行問診,病史採集內容包括:口腔潰瘍發病的狀況(是否反覆發作,間歇期長短,發作潰瘍的部位、個數、大小、癒合時間、愈後有無瘢痕等);有無皮膚病損、外陰病損、眼部病損;有無其他相關全身疾病。
  • 醫生會對口腔進行視診等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潰瘍類型及程度。
  • 根據口腔潰瘍程度及患者意願予以治療,主要包括局部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方法。
由於複發性口腔潰瘍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因此診斷主要以病史特點(複發性、週期性、 自限性)及臨牀特徵(黃、紅、凹、痛)為依據,比如患者口腔具有破潰面,疼痛明顯或不適,咀嚼運動受限等。

口腔潰瘍就診科室

口腔黏膜病科或口腔科就診。

口腔潰瘍相關檢查

  • 口腔臨牀檢查
主要為視診,觀察潰瘍的形狀、大小、顏色,判斷口腔潰瘍的類型和程度。
  • 血細胞分析檢查
判斷患者是否有細菌感染
  • 免疫功能檢查
判斷是否是因為免疫功能減退或免疫性疾病引發的口腔潰瘍。
  • 活體組織檢查
排除癌性、結核性潰瘍等。
  • 血液檢查
排除血液性疾病導致的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鑑別診斷

  • 皰疹性口炎
有發熱等類似感冒的前驅症狀,有自限性,一般7~14天可愈,無瘢痕。以6歲以下的兒童較多見。
  • 手足口病
初期可有低熱、流涕、厭食、肚子疼等全身症狀。口腔可見散在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疼痛明顯。有自限性,病程在7~10天。具有傳染性。一般發生在學齡前兒童。
  • 口腔念珠菌病
又稱“鵝口瘡”,表現為黏膜充血,上面覆蓋着白色的凝乳狀斑點或斑塊,不容易剝離。如果強行把白色的斑塊揭掉,基底很容易出血,出現鮮紅色的糜爛面。好發於長期患病、年老體弱、免疫缺陷人羣。

口腔潰瘍治療

複發性口腔潰瘍主要以局部消炎、緩解口腔疼痛、促進潰瘍癒合為原則,全身治療以延長間歇期為治療目的。輕型口腔潰瘍一般以局部用藥為主,適當調節生活習慣。長期或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需要同時進行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
小兒口腔潰瘍要注意消除致病因素,比如偏食導致維生素缺乏、咬唇、咬頰、口腔衞生不佳等。孕婦儘量不使用藥物進行口腔潰瘍的治療,可用淡鹽水進行漱口,將冰敷在潰瘍處,讓冰屑在潰瘍處慢慢溶解,同時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口腔潰瘍急性期治療

口腔潰瘍的發作期,患者會出現明顯疼痛感。可採取局部用藥,例如將利多卡因凝膠、苯佐卡因凝膠、苄達明噴霧劑等止痛藥,適當塗抹於潰瘍面, 連續塗抹2次,可達到暫時止痛的效果。

口腔潰瘍一般治療

口腔潰瘍患者應多吃蔬菜和水果,適量補充水分,保持大便的通暢以及口腔的濕潤。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同時加強體育鍛煉, 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口腔潰瘍藥物治療

  • 局部用藥
口腔潰瘍優先選擇局部用藥治療。
止痛藥物:代表藥物有利多卡因凝膠、噴劑,複方苯佐卡因凝膠,苄達明噴霧劑等,將其塗於潰瘍面,僅限在疼痛難忍時使用,以防成癮。
消炎藥物:含漱劑(氯己定含漱液等)、口含片(西地碘片)等。
促進癒合藥物:散劑(口腔潰瘍散、冰硼散、西瓜霜),將其塗於潰瘍面或含漱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將其塗於潰瘍面。
其他局部藥物:康復新液,具有通利血脈、養陰生肌的作用,外用有治療潰瘍的效果。
  • 全身用藥
對於症狀較嚴重及復發頻率高的患者,可局部和全身聯合用藥。
免疫製劑:包括左旋咪唑、沙利度胺、轉移因子、胸腺素等。此類藥物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片、維生素B族片等。此類藥物可對機體缺乏的維生素進行補充。

口腔潰瘍中醫治療

根據中藥理論四診八綱進行辨證治療:

口腔潰瘍其他治療

物理治療:激光照射可幫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應,促進潰瘍的癒合。
心理治療:精神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會導致口腔潰瘍。要調整好心態,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悲觀消極。

口腔潰瘍預後

口腔潰瘍具有周期性、複發性和自限性(不藥自愈)等特徵, 一般在1周左右便可以癒合。預後效果好,無瘢痕。
參考來源: [1-8] 
參考資料
  • 1.    陳謙明.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6:12-197.
  • 2.    周剛.複發性阿弗他潰瘍診療指南(試行)[J].中華口腔醫學雜誌, 2012.
  • 3.    宋夢.粒細胞缺乏伴口腔潰瘍導致敗血症2例並文獻複習[J].臨牀血液學雜誌,2017,30(3):233-235.
  • 4.    謝春,戴琳.康復新液聯合口腔潰瘍散治療複發性阿弗他潰瘍的臨牀觀察[J].中國藥房, 2016,27(8):1101-1103.
  • 5.    張優琴,江春霞.複發性口腔潰瘍的臨牀治療進展[J].中國藥房,2015,26(3):5030-5032.
  • 6.    Canker sore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2]
  • 7.    Canker sore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2]
  • 8.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urrent Oral Aphthous Ulcers  .PMC[引用日期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