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之薔

鎖定
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
畢業於吉林大學,1985年任職《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部。後來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擔任編輯管理工作。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辯證法學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特聘研究員等。 [1] 
中文名
單之薔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吉林大學
職    業
編輯
主要成就
《中國國家地理》主編
代表作品
《中國景色》
性    別

單之薔基本介紹

單之薔 單之薔
單之薔先生酷愛思考,觀點新穎,嗜書如命,行路萬里。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執行總編,他熟悉編輯業務,善於策劃和組織編輯為廣大讀者喜愛的專輯和報道, “上帝為什麼造四川”、“選美中國”等專輯不斷的刷新雜誌發行的奇蹟。他曾率隊深入可可西里,珠峯絨布冰川希夏邦馬峯塔克拉瑪干沙漠,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秦嶺,長江源,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親歷過許多艱險,記錄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單之薔生平

單之薔經歷複雜,做過許多工作。大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但與其他文科生不同,單之薔對科學、數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單之薔從事的工作與“地理”有關,因為地理科學離人文科學最接近。
在單之薔任主編以來,雜誌策劃的“給中國最美的地方劃個圈”、“上帝為什麼造四川”、“走遍世界去問河”、“大香格里拉”、“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專輯不但創造了發行的奇蹟,更成為許多人的經典珍藏。
能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正是許多人羨慕單之薔的地方。但他卻笑稱,“走”並不是他的本來目的。他曾經也是閉門造車的編輯,直至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邀來到四川旅遊。走一圈之後,發現普通人們對四川的印象,還侷限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老一套上。這時,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壩、涼山,廣大的土地,眾多的雪山,特別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峯,四姑娘山貢嘎山海螺溝等,莊嚴聖潔,與中國傳統審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凜然大氣之美。
在珠峯前工作的單之薔 在珠峯前工作的單之薔
“看山要看極高山。”這是單之薔在“上帝為什麼造四川”專輯中提出的一個著名理念,他説,中國人幾千年來歌詠的都是東部的風景,卻忽視了西部的壯麗河山,中國人的審美應當來一場革命,進入到欣賞冰川的時代。他的這個理論,得了很多人的熱烈響應,當時四川的一幫學者文人,也為他這個外來者的觀點而歎服。
自此,《中國國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單之薔也開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覺得一個國家的公民應當對自己祖國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瞭解。在川藏線上,他遇到過一羣年輕人,他們都是大城市裏的白領,辭了職走完了川藏線,卻沒有任何收穫,也不知道身邊就有着壯麗的景色。這讓他更堅定的樹立起幫助人們掌握地理知識的念頭,他説這樣會讓人生更豐富。 [2] 
作為一名行者,單之薔非常喜歡走在路上的狀態。就像文藝復興一定要回到希臘的源頭,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報道,就一定會親自去那個地方看看,而每次都會有着出人意料的驚喜和發現。
單之薔
單之薔(13張)
他説,攝影師的照片永遠是令人信不過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來以為中國已“沒什麼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在香格里拉地區,他看到了與現代婚姻制度並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個村子裏,每家都是四個兄弟共一個妻子;在常人通常認為危險重重的珠峯,他看到美麗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腳下的石頭彷彿用水沖洗過一般,在陽光下閃着藍幽幽的光。
經常在西部地區行走,單之薔的考察生活並非人們所想像的輕鬆休閒的旅遊觀光,而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在敦煌附近,他們一行人為了尋找大規模的雅丹地貌,誤將車開到一條廢棄的國道上,路上到處是流沙,汽車很快就沒會油……而近乎絕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讓他們歡欣鼓舞;在珠峯,從未有人進入過的冰塔林美麗而充滿着陷阱,到處都是冰裂縫、冰湖,連當地嚮導也極力勸説單之薔不要下去,但單之薔“一意孤行”,他笑説,最美的風景往往就在最險之處。
走過很多路的單之薔,嘆惜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很多的書還沒有讀。看過這多風光,他一直堅持自己來寫專輯前的文章,他説,只有親自寫作才能去關注自然、研究自然。 [2] 
單之薔是雜誌社的總編,喜歡寫字、看書、引經據典,比如為了寫三峽,他會查出《唐詩三百首》裏有54首關於長江的詩,有12首關於三峽的詩;他用喜歡隱匿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和好炫耀、搶佔制高點的西方城堡建築作比較,用地理知識解釋關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區別……此外,他還有很多受到爭議的“離經叛道”的論斷,比如認為植樹造林是個神話,質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為此動用了美國生態學家克羅門茨的“頂級羣落”理論;青藏鐵路開通,他宣稱又一座長城誕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網友的抨擊。他的文字風格呈現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穩重,同時又能令我們體會到讀書人那種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緒和衝動,他總是急於為那些默默無聞的山、湖、高原、濕地在城市裏討要一個恰當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兩個極端之間來回奔跑。在一個極端,他和同行的難兄難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為一個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興奮不已;在另一個極端,他作為一名單位人,每月必須按商業法則推動雜誌社的流程,統籌每月雜誌的按時出版,除了寫序言,還要穿西服打領帶,不定期進行讀者見面會或做演講……
顯然,單之薔已經適應了在兩個世界中來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鐘錶一樣搖擺一次,而且每次,他都準時擺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訴記者,為了趕稿,自己有過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剛剛喝完麪湯,便壓着帽子、穿着衝鋒服、戴上耳機,在鍵盤上敲打出他的經歷;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別的,是他一直在幹,並想繼續做下去的事——建構中國的形象。

單之薔語錄

單之薔講座現場
單之薔講座現場(12張)
1、我一直相信風景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你去遇到的。這就好比土著人看一個複雜的顯微鏡,他完全不懂得這個現代文明設備的好處,只有一個大概知道的人,才可能領會出它的好處來。一個人只有對西部風景有一些感性認識,才有可能去的時候發現其美。我不是地理專家,我是個雜誌主編,我能做的事情,是去影響更多人,讓更多國人從審美的角度去喜歡中國的山水,尤其是西部的。
2、記得曾看過前蘇聯一部反映衞國戰爭的電影,大部分情節都模糊了,但斯大林的一段話卻記住了。當時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危在旦夕。但是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閲兵卻照常進行。斯大林此時的演説就是戰前動員。他是這樣説的:他們(德國法西斯)想消滅一個產生過彼得大帝、庫圖佐夫、羅蒙諾索夫普希金、托爾斯泰、萊蒙托夫……的國家……斯大林演説完畢,接受檢閲的部隊直接由紅場開赴戰場。當時我就想:為什麼這些人的名字能進行戰前動員,為什麼一想到有人要消滅這些名字,就讓俄國人血脈賁張,誓死抵抗。因為這些名字,代表的是俄羅斯精神的核心,它們是俄羅斯民族的靈魂所在,是俄羅斯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象徵符號。
假如情況發生在我國,兵臨城下,我軍的統帥進行如此的戰前動員,他會怎樣説?我們中華民族有眾多光輝的名字可供選擇,他完全可以説,他們想消滅一個產生過漢武大帝、老子、莊子、孔子、祖沖之、李白、杜甫、蘇東坡、羅貫中曹雪芹……的國家。 [3] 
這些光輝的名字,足以喚醒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意識。
3、那位在馬爾代夫稱“天堂也不過如此”的網友,如果去了中國的西沙、南沙諸島,一定也會發出“原來天堂就在中國”的感嘆。南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它藴藏有幾倍於大慶的石油,還有無數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等海洋生物),也有交通、旅遊價值,但是僅從這些角度去看南海,未免短視。南海諸島還有更大的意義:它使中國人學會認識海洋、欣賞海洋,並從海洋中汲取智慧、激發靈感。因此,南海諸島對中國人很重要的意義之一是審美。失去南海諸島,如同祖國的美麗容顏遭受毀容。保衞它們,就是保衞祖國的美麗。 [3] 

單之薔作品

單之薔中國景色

《中國景色》封面 《中國景色》封面
中國景色》一書是10年來執行總編單之薔先生卷首語第一次擇其精華,圍繞着一個“認識中國”的主題,用“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國粹、國家、地方”7部分搭建了一個把握中國的模板。每一部分都是一個巧妙的總結,既概述出了中國的景觀特色、地理典藏,又精確地提煉出作者對中國自然山水、人文歷史的把握,彰顯出作者對中國大地的真切認知和感悟。
中國景色》一書還收錄了百餘張精美的圖片和地圖。單之薔在這本書的“前言”裏説,儘管這是一本文集,但卻是按新書的標準來打磨的,除了佈局精心的主題和結構以及對文字的細緻梳理之外,每張圖片的説明也都由他親自撰寫。以求用更翔實的證據表達他對中國山水景觀、人文地理的鮮明認知。
于堅對於該書的評價:
中國景色》是本散文集,但這本書與風花雪月的旅遊散文有天淵之別,鶴立雞羣並且野心勃勃。大部分文章過去都在《中國國家地理》作為卷首語發表過,作為該刊物的老讀者,我每次拿到刊物,總是先看單之薔這回又發表了什麼高見。他是具有獨立思想的人,知識淵博,見解新穎深刻,時常振聾發聵。
作為在讀者中有着巨大影響力的《中國國家地理》,它如何建構中國形象非常重要,這影響着中國讀者的大地觀點。
這本書的出版非常重要,我擔心的是,今天這個國家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思想了,《中國景色》將在風光旅遊書籍的名目下被談論一番,其中的真知灼見被轟轟烈烈地遮蔽起來。 [4] 

單之薔卷首語

這些文章在中國國家地理上發表的卷首語,見解新穎深刻,經典文章。
橫斷山與東南亞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4期
幕後英雄祁連山 單之薔 田捷硯(攝影)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3期
青海的三面孔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2期
風水: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1期
珠穆朗瑪峯正名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9期
6 “高亞洲”的魅力:最美的冰川大國 單之薔 張超音(攝影)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9期
7 最少人見到的最稀有風景冰塔林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9期
8 最富有美景的村莊——來古村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9期
9 桃花源裏有冰川——米堆村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9期
10 中國的腹地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8期
11 從“浮毯”到“花海”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7期
12 “四大國寶”:何以避免滅絕的命運? 單之薔 奚志農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6期
13 太白:中國東部可以感受雪山的地方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6期
14 秦嶺:把中國一分為二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6期
15 農牧交錯帶中的廢都:統萬城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5期
16 涇渭何時分明過? 單之薔 關海彤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5期
17 我們為什麼沒有國家公園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18 從海邊到海邊,再到海邊——美麗的加拿大 單之薔(攝影)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19 温哥華島——這裏竟是雨林的世界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20 落基山——現代人的心靈避難所 單之薔 尚書(攝影)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21 如果你沒被它征服,是因為你離得太遠——大瀑布 單之薔 托木爾(攝影)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22 中國的美景分佈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0期
23 北京曾經是水鄉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3期
24 青藏高原的另一面:秀美與嫵媚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25 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白色鹽灘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26 “濕”的魅力——寫在2月2日世界濕地日之際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27 中國的水鄉在青藏 單之薔 張超音...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28 青海湖中國湖泊的形象大使 單之薔 田捷硯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29 鹽湖:上帝的晾台 單之薔 張超音...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2期
30 文明嗅着味道前行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期
31 英雄黃萬里和“河官”王化雲 單之薔 出版參考:新閲讀-2005年5期
32 北京曾經是水鄉 單之薔 董倩 出版參考:新閲讀-2005年4期
33 中國鮑魚與法國蝸牛 單之薔 中文自修:中學-2004年7期
34 茶的力量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9期
35 China——景德鎮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8期
36 中國地圖上的空白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37 大香格里拉序篇——八大重合橫斷山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38 這裏的婚姻真精彩:一妻多夫·走婚·橫斷山考察記——雅礱江 流淌女性文化的江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39 婚姻竟影響了民居的美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40 山河不是流水線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41 濕地是詩地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5期
42 高棉的微笑和西方的大炮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4期
43 向自然“示愛”——評國花、國鳥、國石、國樹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3期
44 盈盈一握的陸地——地峽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2期
45 萊茵河、羅訥河黃河淮河歐洲休閒觀光 中國建壩正忙 單之薔 張翼飛...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1期
46 歐洲與中國河流要對話——休閒的萊茵疲憊的黃河 單之薔 張翼飛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1期
47 羅訥河讓我想起都江堰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1期
48 英雄黃萬里與“河官”王化雲 單之薔 惠懷傑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1期
49 貴州:山上有“文化”,美景在地下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0期
50 中國鮑魚與法國蝸牛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1期(曾轉載於醫藥保健雜誌-2004年02B期、《讀者》雜誌)
52 四川:這裏的雪峯靜悄悄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9期
53 看山要看極高山——古人不愛極高山 單之薔 呂玲瓏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9期
54 長城是書脊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8期
55 把病歷像故事那樣去寫作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7期
56 星空不再浪漫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5期
57 萊茵河:穿越西方文明的腹地 單之薔 徐裕根...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5期
58 食物裏的“達爾文”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2期
59 “家”是一個大空筐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2期
60 恐龍滅絕與“核冬天”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1期
61 河流有生命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0期
62 山東—催生想象的地方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期
63 絲綢之路能更名嗎?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9期
64 河內戰爭早已成記憶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7期
65 會安:帆船時代的縮影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7期
66 胡志明市:西貢河西醒來了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7期
67 中國的水鄉與法國的奶酪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2期
68 從“科普”到“科傳”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2期
69 推開自然之門 昭示人文精華 5年報道回顧 單之薔 李雪梅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2期
70 誰知今年“山地年”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2期
71 巴夏禮的膝蓋與圓明園的大火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1期
72 去雲南,看多樣性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0期
73 地圖的革命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8期
74 萬圖手中過,世界心中留——訪世界級的地圖收藏家譚兆璋 單之薔 姜平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8期
75 GIS:這就是未來的地圖 單之薔 姜平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8期
76 文明有強弱,文化無優劣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7期
77 城市應是“沉積岩”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6期
78 碉樓、三星堆、黃山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4期
79 陽光海浪塑悉尼 單之薔 地理知識-2000年8期
80 尼羅·黃河·亞馬遜 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2000年12期 [5] 

單之薔其他文章

毒領土 [3] 
我從內心深處相信:“南沙羣島”是中國的 [3] 
中國南海——天堂也不過如此 [3] 
川藏線的人都穿越了世界上最高的林線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