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克里孟梭

鎖定
喬治·克里孟梭(法語: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法國激進黨政府總理, [1]  政治家新聞記者、法國近代史上最負盛名的政治家之一。
克里孟梭早年從醫,克里孟梭屬於左翼,是反映中下階層和一部分農民利益的激進派左翼,在爭取民主、社會改革、反對軍國主義、教權主義和反對殖民政策等問題上,同社會主義各派採取過一些共同行動。克里孟梭在1883年中法戰爭時強烈反對政府對華作戰,曾駁斥政府所謂優等民族開化劣等民族的託詞,否認中國印度等為劣等民族,指出開化是掩蓋暴力的偽善名稱。他對中國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持同情態度。
1919年克里孟梭代表法國出席了巴黎和會。在這次會議上,克里孟梭力主肢解德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便法國稱霸歐洲大陸。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無疑是克里孟梭的傑作,但這也為二戰德國反撲報復埋下了伏筆。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的勝利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作出重要貢獻,被當時歐洲人稱為“勝利之父”。1929年11月24日,克里孟梭去世,終年88歲。
中文名
喬治·克里孟梭
外文名
Georges Clemenceau
別    名
法蘭西之虎,勝利之父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旺代省帕勒德河畔穆伊勒龍
出生日期
184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1929年11月24日
畢業院校
南特公立中等學校
代表作品
《社會的混亂》《美國的重建》
職    務
政治家新聞記者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理
主要成就
領導法國取得一戰勝利
簽訂凡爾賽和約

喬治·克里孟梭人物生平

喬治·克里孟梭革命醫生

1841年9月28日,克里孟梭出生在法國旺代省一個偏僻鄉村 [2]  ,兄妹六人,12歲進入南特公立中等學校,青年時期是在農民中間度過的。其父邦雅曼為當地醫生。旺代省是法國各省中傳統影響和宗教影響較深的省份之一,但邦雅曼由於接觸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比較開明,擁護共和,不信宗教。1852年12月2日,拿破崙三世稱帝,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邦雅曼因反對復辟帝制而被捕,被髮配到土倫監獄服刑。
早年的克里孟梭 早年的克里孟梭
克里孟梭繼承父業,於19歲時開始學醫。他興趣廣泛,對哲學、文學、政治、藝術等都有強烈愛好。政治上自幼受父親影響,主張民主與新聞自由。從學生時代起便在報上撰寫政治評論和文藝評論,並積極參加反對第二帝國的活動,1862年被捕入獄73天。1865年底,他以《時報》通訊記者身份赴美國實地考察共和制,對美國共和制深為讚賞,主張在法國實行“不存在勞工問題”的美國式共和制。他在美國四年,在那裏他和他的學生瑪麗·蒲拉莫結了婚。1869年婚後第五天回國,在巴黎無產階級住區之一——巴黎第18區蒙馬特爾開業行醫。
1870年9月,法軍在色當戰役中慘敗,拿破崙三世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佈恢復共和,隨即成立了臨時政府,聲明繼續對普作戰。克列孟梭被任命為蒙馬特爾區區長。1871年2月,當選為激進派議員。當時普法戰爭性質已經轉化為法國自衞的反侵略正義戰爭,而臨時政府則一心想賣國投降,割地求和。在國民議會討論同德國締結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並賠款50億法郎的法德初步和約時,克列孟梭投了反對票,辭去議員職務,以示抗議。 [3] 
3月18日,偉大的巴黎無產階級革命在蒙馬特爾爆發。當反動政府派來的士兵拒絕向手無寸鐵的捍衞大炮的羣眾開槍,並掉轉槍口擊斃反動軍官時,他反對羣眾使用暴力,曾上前攔阻。但他對巴黎公社起義抱有同情,與其他人一起奔走於公社與凡爾賽之間,幻想進行調停,以避免“內戰”。他作為起義發動地區的區長,不參與反革命鎮壓而採取“中立”立場。巴黎公社被鎮壓後,他辭去了區長職務,在蒙馬特爾重新開業行醫。 [3] 

喬治·克里孟梭激進議員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871年他被選入巴黎市議會。1875年起擔任市議會議長。1876年當選為眾議員,不久便成為激進派領袖。他一貫擁護共和,反對復辟帝制。1877年帶頭反對麥克-馬洪總統企圖加強個人權力的做法;他雖然不贊成社會主義,但同社會主義者保持着友好的關係。在某些問題上,他受了社會主義者一定的影響。
他在1880年創辦《正義報》,馬克思的女婿龍格是該報最有影響的編輯之一。在龍格影響下,克里孟梭採納了1879年剛成立的法國工人黨綱領所提出的最重要的民主和社會改革要求。
他於1880年10月在馬賽發表了馬克思稱之為“半社會主義”的演説,提出對資本徵收累進税,取消常備軍、縮短工作日、工會活動合法化等主張。在龍格的影響下,克里孟梭反對茹費裏政府1881年對突尼斯進行殖民軍事遠征,以及隨後對非洲、印度支那等地的殖民擴張政策。他認為,用暴力征服“不開化”民族,只會降低法蘭西民族的道德威望。政府不應把法國大量人力物力用於殖民遠征而應用於國內急需的各項改革。在他看來,殖民事業只有利於少數人發財致富,而不符合法國的利益。
因為未能在參議院掌握多數,多次拒絕組閣。巨大的政治力量和尖鋭的批判能力使他樹敵太多,以致1892年發生巴拿馬醜聞時,由於巴拿馬運河公司舞弊案當事人之一埃爾茨是克里孟梭的私人朋友,又是他報社的股東,所以克里孟梭也受到牽連。他的政敵對他羣起而攻,恣意報復,後來有人指責他接受英國外交部的津貼。雖然他據理力爭,但1893年選舉,由於受到四面八方的攻擊終於落選。

喬治·克里孟梭報界風雲

1901年的克里孟梭 1901年的克里孟梭
從1893到1902年的9年間,克里孟梭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主要從事報界活動。1897年開始為《震旦報》撰寫社論。1900至1902年創辦《集團》週刊。1903年6月主持《震旦報》報社工作。報紙成為他從事政治活動的重要基地和有力武器。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於德雷福斯事件過程中。
1894年法國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蒙冤,以叛國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後來雖然發現了真正的罪犯,但由於政府和軍隊當局竭力掩蓋真相,引起了羣眾的公憤,以至發生了一場要求重審此案的、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克里孟梭有力地揭露軍國主義教權主義反動勢力,為德雷福斯伸張正義。《震旦報》還以頭版整個篇幅發表了法國著名作家左拉致總統的公開信。醒目的通欄標題《我控訴!》是克里孟梭所加。重審運動使克里孟梭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成為他再崛起的開端。1902年,克里孟梭再度當選為參議員,成為參議院中左翼聯盟的成員。

喬治·克里孟梭鐵腕總理

1906年10月出任總理兼內政部長後,他在內閣中設置了勞工部,這在法國曆史上是第一次。他的施政綱領中列入了幾項社會改革措施,如8小時工作制、徵收累進所得税等。不久,庫裏耶礦區發生大罷工,他動用了25000人的軍隊前往鎮壓,逮捕了工會領導人,破壞了爭取8小時工作制的大罷工。他的所謂社會改革措施多數未曾兑現,只通過了一項退休法令,規定只有65歲以上老年工人才能享受退休金。工人們稱之為“死屍的退休金”,因為當時工人備受剝削、摧殘,很少有人能活到這年齡。克里孟梭在野時一貫反對新聞檢查,上台後卻下令壓制新聞自由。他的所作所為得到了資產階級右翼的全力支持,成為他們對付無產階級和人民羣眾的“鐵腕人物”。
克里孟梭在議會 克里孟梭在議會
他對外奉行聯合英、俄以對付德國的政策。本來,他是反對同沙皇俄國結盟的,但是出於反德考慮,他不僅不廢除法俄條約,而且在1904年英法協約的基礎上,竭力促成1907年英俄協定的締結,從而使法、英、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與德、奧、意三國同盟相對立。他上台前強烈反對對外殖民擴張政策,上台後卻繼續推行前屆內閣的帝國主義政策。摩洛哥危機檢驗了這個同盟的穩固性。
1909年受到有勢力的代爾卡塞攻擊而辭職,隨遊歷海外,1911年,再度當選為參議員。擔任外交和陸軍委員會委員,他確信德國人要發動戰爭,重視國防軍需。1913年創辦新的日報《自由人報》,自任主編。翌年9月,《自由人報》被取締,兩天後又改名《囹圄人》重新印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大力進行宣傳,鼓吹擴大軍火生產和徵集更多人力,向國內綏靖妥協思想作鬥爭。主張對德國進行復仇戰爭以保衞法國安全。

喬治·克里孟梭勝利之父

1917年的時候。當時法國前線失利,傷亡很重,士氣低落。俄國退出了戰爭。法國政府內部以前總理卡約為代表的一派,主張立即議和,實現“沒有勝利者的和平”。在這緊急情況下,主戰的雷蒙·普恩加萊總統決定請克里孟梭組閣。其時克里孟梭已76歲高齡,身兼總理與陸軍部長重任。1918年3月8日,他在眾議院的政策演説中説:“我的對內政策是:我要作戰。我的對外政策是:我要作戰。……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戰……而且我將不斷作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1917年時的克利孟梭 1917年時的克利孟梭
他歷來獨斷專行,再度執政後更加突出,實際上是在保留議會的情況下實行了個人獨裁。他殺伐果斷,多次親赴前線,重振士氣,在國內強力鎮壓反戰力量,並對他們一概斥之為“失敗主義分子”。前內政部長馬爾維和前總理卡約等亦以企圖秘密議和罪名遭到逮捕。
1917年底,威爾遜總統領導的美國軍隊在法國登陸,支援精疲力盡的英法軍隊對德作戰,戰局出現了有利協約國的轉變。然而,“一山容不下二虎”,克利孟梭與陸軍司令亨利·菲利浦·貝當的衝突又暴露出來。近乎狂熱克利孟梭與沉靜的貝當性格衝突開始突出,克利孟梭常常惱火的指責他的陸軍總司令不向他詳細及時地彙報戰況,而越是在這種場合,貝當越是不説話,這令他幾乎無法掌握戰局。他在戰爭緊要關頭提出聯合軍事司令部的建議,取得協約各國政府的同意,建立以福煦為首的統一司令部。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的消息傳來,77歲的克里孟梭老淚縱橫地高喊:“我總算等到了這個復仇的時候!”。法國參議院一致通過法令,確認了他的功績,指出:“喬治·克里孟梭作為公民、總理兼陸軍部長,為祖國立下了偉大的功勳”。克里孟梭從此被人稱為“勝利之父”。的確,克利孟梭主閣後很快使法蘭西重振了民族活力,扭轉了戰局,保證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如此,他還在經歷戰爭之後保留了軍人應當受文官領導的共和傳統,不讓贏得勝利的元帥和將軍們任意行動。

喬治·克里孟梭巴黎巨頭

他積極參與策劃反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同英國簽訂了反蘇和劃分“勢力範圍”的協定,積極支持蘇俄內部鄧尼金高爾察克等反革命叛亂。他還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防疫地帶”計劃,以防止俄國革命影響的擴展。克里孟梭説:“目前布爾什維克的危險性是很大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在擴展。如果布爾什維克在德國傳播,經過奧地利匈牙利而抵達意大利,那麼歐洲將面臨巨大的危險”。
巴黎和會上的克里孟梭(左一,中間為勞合·喬治) 巴黎和會上的克里孟梭(左一,中間為勞合·喬治)
1919年克里孟梭代表法國出席了巴黎和會。“三人會議”上,勞合·喬治最關心的是殖民地問題,伍德羅·威爾遜則言必稱應當以“和平公正原則”解決一切事務,要首先討論國際聯盟的盟約問題。而對於克利孟梭來説,他力主肢解德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他提出的和約方案,除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外,要求佔有薩爾區,並使萊茵河左岸脱離德國而成為在法國控制下的緩衝國;德國東部的一部分領土分給波蘭、捷克等;由德國賠償全部戰爭損失;根據戰時密約,瓜分德國殖民地。由於英、美的反對,他只能作出一些讓步,但最後簽訂的對德和約仍然部分地滿足了法國的要求。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無疑是克利孟梭的傑作。他得到了法國人的普遍讚賞。

喬治·克里孟梭歸隱田園

克里孟梭 克里孟梭
1919年底,他抱着信心參加總統競選,沒想到遭到慘敗。於是,他從1920年起退出政壇,離開了巴黎,返回了他離別了數十年的旺代省。從1920至1929年,這段時間內,克利孟梭幾乎被人遺忘了。他除了每日整理花園、看報、寫回憶錄之外,偶爾也外出旅遊、打獵,並在回來後寫些散記。他訪問印度和美國,最後定居故鄉,寫了《德摩斯梯尼》(1927年)和《我的思想的黃昏》(1929年)以及一本未完成的《勝利的光輝和痛苦》(1930年)。
1929年11月24日,克利孟梭孤獨在旺代省故居去世,終年88歲。他的遺囑是這樣寫的:“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葬在我父親貝雅曼·克利孟梭的墓地旁邊。我的遺體應當直接從太平間送到墓地,不進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儀式的葬禮。我的墳墓應與我父親的一樣,不立墓碑,只安一圈鐵柵欄即可。”

喬治·克里孟梭為政舉措

克里孟梭是最早把社會經濟改革的要求列入自己政綱的人物之一。他主張按比較徹底的民主精神修改1875年憲法,反對設置保守的參議院,主張實行省和市鎮的地方自治,實行分權管理,廢除官僚機構;經濟上他提出按收入實行累進所得税等主張。他不信教,主張政教分離。他的這些主張在鞏固共和制、推動社會改革方面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這一時期,他不斷抨擊温和派政府。他在議會質詢時,發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動性,導致了數屆內閣總理垮台,從而獲得了“倒閣聖手”和“老虎”的綽號。
1918年協約國首腦在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前合影 1918年協約國首腦在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前合影

喬治·克里孟梭人物評價

克列孟梭雕像 克列孟梭雕像
克里孟梭在1883年中法戰爭時強烈反對政府對華作戰,曾駁斥政府所謂優等民族開化劣等民族的託詞,否認中國、印度等為劣等民族,指出開化是掩蓋暴力的偽善名稱。他對中國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持同情態度。1911年11月孫中山取道法國東歸,路過巴黎時,當時在野的克里孟梭曾會見孫中山,表示了誠摯的同情態度。
克里孟梭在法國曆史上被視為愛國主義和政治權威的典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他之受到法國史學界的高度頌揚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克里孟梭的一生是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演變為赤裸裸的帝國主義者的一生。在不同時期,他在歷史上起了完全不同的作用。在第一階段即上台執政前的漫長歲月裏,總的説來,克里孟梭屬於左翼,是反映中下階層和一部分農民利益的激進派人物。在爭取民主、社會改革、反對軍國主義教權主義和反對殖民政策等問題上,同社會主義各派採取過一些共同行動,當着階級鬥爭尖鋭化的形勢下,他被統治階級委以部長、總理的重任時,這種抉擇就不可避免的了。他很快背棄了自己原先的主張,拋棄了社會改革的諾言,並以鎮壓手段暫時平息了高漲的羣眾運動。列寧曾在1908年指出:“克里孟梭—布利安內‘激進社會黨’內閣的暴虐並不亞於伯恩哈德·馮·比洛容克保守黨內閣”。克里孟梭還以“左翼”領袖的身份,推行反動的內外政策,起了一般右翼政客不可能起的作用。這就是克里孟梭一生所走過的道路。

喬治·克里孟梭後世紀念

“克里孟梭”號航空母艦,建於佈列斯特海軍船廠,1955年動工,1957年下水,1961年11月服役。該航母滿載排水量為32780噸,標準排水量為27307噸。艦總長為265.1米,總寬51.2米。屬於傳統式設計,擁有傾斜度8度的斜形飛行甲板、單層裝甲機庫,以及法國自行設計的鏡面輔助降落裝置,兩具升降機,兩具彈射器,一具在飛行甲板前端,一具在斜形甲板上。煙囱則如同美國航艦一般,結構於上部構造物之中而與艦島合二為一。 [4] 
參考資料
  • 1.    潘明琴 .巴黎和會的三巨頭[J]:法制與社會,2010
  • 2.    外國曆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
  • 3.    周劍卿 .喬治·克列孟梭[J]:世界歷史,1980
  • 4.    法國海軍航空母艦簡介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