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菲利浦·貝當

鎖定
亨利·菲利浦·貝當(法語: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政治家維希法國國家元首,是個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的坎坷人物。
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1888年畢業於高級軍事學校。曾任該校戰術教官,強調防禦,反對盲目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任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先後參加馬恩河戰役阿拉斯、香檳等戰役。1916年2月-5月任凡爾登要塞司令,取得凡爾登戰役的勝利。後任中央集團軍羣司令、西線法軍總司令。1917年5月接替羅貝爾·喬治·尼韋勒任法軍總司令,平息法軍譁變。翌年晉元帥,率法軍參加協約國軍隊的進攻。1920年-1930年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起兼任陸軍部總監。1925年-1926年率軍鎮壓法屬摩洛哥裏夫族起義。1931年-1934年任防空總監、陸軍部長。任內,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戰陣地戰經驗,支持構築馬奇諾防線,推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1939年出任駐西班牙大使。1940年5月德軍入侵法國後,先後任副總理、總理,主張對德投降,退出戰爭。同年6月22日法國敗降後,任維希法國政府元首,默許總理皮埃爾·賴伐爾實行法西斯統治,鎮壓法國愛國力量。1944年8月法國光復後前往德國。 [1] 
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國罪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7月22日,貝當死於囚禁地利勒迪厄島。
中文名
亨利·菲利浦·貝當
外文名
Henri Philippe Petain(法語)
別    名
貝當
國    籍
法國
民    族
法蘭西人
出生日期
1856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
1951年7月22日
畢業院校
聖西爾軍校
職    業
軍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領導1916年凡爾登戰役
平息法軍譁變
出生地
法國加來海峽省
職    務
陸軍部長、副總理、總理等
軍    銜
陸軍元帥

亨利·菲利浦·貝當人物簡介

亨利·菲利浦·貝當 亨利·菲利浦·貝當
1856年4月24日,貝當出生在法國加來海峽省的農民家庭。20歲時考進聖西爾軍校,畢業後以少尉軍銜在阿爾卑斯山服役。
1888年,貝當進入法國軍事學院深造。
1900年起,先後任國家射擊學校教官,軍事學院步兵戰術學助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貝當是步兵團的上校團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少將、中將和上將,先後任第6師師長、第33軍軍長和第2集團軍司令。
1916年,貝當因凡爾登戰役的勝利而成為名噪一時的英雄。
1917年5月,貝當取代尼韋爾上將任法軍總司令。 [3] 
1918年11月,貝當晉升元帥。戰後,貝當先後擔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陸軍總監和防空總監等職。
1934年2月,貝當出任杜梅爾格內閣的陸軍部長。任職期間,貝當沒有把握時機有效地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
1939—1940年,貝當出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年輕時的貝當 年輕時的貝當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軍,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甘末林和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貝當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成為主和派的領袖。6月16日晚,貝當奉命組閣,隨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次日,貝當下令法軍停火,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和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6月22日,法德停戰協定被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法德(當時法國是戰勝國)“停戰車廂”里正式簽字,法國(此時的法國卻成了戰敗國)被迫接受苛刻屈辱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與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此後貝當領導下的法國一般稱為“維希法國”。
1942年11月美軍在北非登陸後,德國即出兵佔領法國南部地區。此後的貝當完全成為傀儡。
1944年8月20日,貝當等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軟禁起來。法國解放以後,1945年4月,貝當回國自首,接受審判。貝當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經戴高樂將軍特赦才改判無期徒刑。
1951年7月22日,貝當死於囚禁地利勒迪厄島。

亨利·菲利浦·貝當人物生平

一戰以前
亨利·菲利浦·貝當於1856年4月24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的考奇拉退爾小鎮。他的父親是個農民,母親早逝,家境貧寒。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促使貝當立志做一個軍人。
貝當 貝當
1875年,貝當中學畢業後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
1878年畢業後,他進入山地步兵團任職,軍銜為少尉。
1888年,貝當被調回聖西爾軍校,擔任軍事教官。因為農民的出身,他在軍界沒有任何背景,所以升遷很慢——少尉當了5年,中尉當了7年,上尉當了10年。
1900年才升到少校軍銜,指揮一個營。
1906年在國家射擊學校任教官,貝當工作極為勤勉,性格十分耿直。他曾拒絕出任步兵學校的校長,理由是他認為那些資深的軍官更合適這個職位。他反感一切陰謀似的活動,和政客的關係也極為惡劣,中尉貝當拘禁過服預備役的法國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是公開諷刺過當時的總統。
最重要的是,當法國陸軍的領袖將軍們都痴迷地倡導攻勢至上主義時,貝當卻敢於獨自反抗這個潮流。貝當的思想要旨是僅當敵方防禦已經受到決定性的減弱時,才可以發動全面攻勢,而這種減弱的工作不能依賴步兵的生命,而必須使用一種高度集中的炮兵火力。這樣就又要求炮兵與步兵之間必須有密切配合。
這種思想對頭腦發熱的軍人們無異於一帖清涼劑,後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當時就是貝當學説的信徒,他對貝當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畢業後就申請加入了貝當所指揮的第三十三團。貝當思想的正確性雖然被後來的大戰所證實,但卻被當時的決策者拋棄了。歷史沒有假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貝當的思想當時得以貫徹,那法國的損失將會大大地減少。
1914年8月一戰爆發前夕,貝當僅為陸軍上校,任第三十三團團長,時年58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
法蘭西救星 法蘭西救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對剛剛批評了法軍紅褲子的貝當來説,不知是否應該算作是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它,貝當將會以一個上校的身份退役,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而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1940年後的不得已。
戰爭爆發後,貝當由於其對部隊的傑出領導被提升為旅長,軍銜是准將。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由於指揮得當,晉升為少將,任第六師師長。10月25日,貝當再次晉升為第三十三軍軍長。
1915年5月9日—16日,貝當在阿爾薩斯攻勢中,他率部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6月,他受命擔任第二集團軍指揮官。9月25日-10月6日,雖然他的進攻由於德軍縱深防禦而失敗,但其炮火準備使德軍吃驚不小。
隨着德軍在凡爾登戰役初期進展順利,奧古斯特·迪巴伊將軍要求撤退,在後方休整的貝當所部於1916年2月24日被緊急調往凡爾登前線,接手堅守凡爾登要塞的職責。當貝當到任時,法軍情況已經糟到極點,防線多處被撕裂,一向被認為堅不可摧的堡壘也落入德軍之手。
更要命的是,貝當到任次日就得了肺炎,不得不在病牀上指揮接下來的戰鬥。好在高燒中的貝當還是馬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炮兵和後勤,才使得殘酷的戰鬥能繼續下去。他提出了著名的防禦口號“他們不會通過”。另外,為了防止法軍士氣低落,貝當還説服霞飛採用部隊輪換制,所以幾乎所有的法國陸軍都經歷了這次殘酷的戰鬥,積累了經驗。在他嚴厲的領導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將軍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之時,凡爾登已經轉危為安。而且作為接任他第二集團軍指揮權的尼維爾將軍的上司,貝當繼續對凡爾登戰局施加影響。4個月後,法軍在索姆河發動大舉進攻,德軍停止了對凡爾登的攻擊,凡爾登戰役勝利結束。貝當作為“凡爾登的勝利者”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名揚世界。視為“法蘭西的救星”。
1917年4月,盲目的攻擊至上主義仍在法國延續。霞飛的繼任者尼維勒將軍發動的自殺式攻擊,被德國的興登堡魯登道夫擊潰,傷亡12萬多人,喪失士氣的法軍潮水一樣的潰退。指揮官的冷酷和士兵慘遭屠殺的消息瞬間傳遍全國。5月3日,法國陸軍發生大規模叛亂,陸軍部隊拒絕開往前線,只有少數的士兵還在前線奮戰,這成為了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黑暗的時刻。如果魯登道夫得到這一消息,發動大規模進攻,那戰爭就將結束。好在被俘的法國士兵都不是叛國者,他們對叛亂的事絕口不提。
騎在馬上的貝當 騎在馬上的貝當
1917年的夏天,法國需要的不是勇氣和戰略造詣,而是威望。早在1914年的馬恩河時,貝當就已經親臨前線了,他總是和匍匐在德軍炮火之下的步兵同生共死,而不是像其他指揮官那樣遠遠的站在後面。士兵們知道哪位統帥不會將他們的生命視若草芥。
1917年5月15日,“陸軍的醫生”貝當接任法軍總司令。他一上來就提出了“多用鋼鐵,少流鮮血”的口號,並親自下到每一個師中走訪——緩和士兵的不平心理,改革伙食和休假制度。就像後來二戰中蒙哥馬利做的那樣,傾聽士兵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困難。他用他的威望迅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隨後又成功地發動了多次有限的攻勢,使法軍的士氣大振。貝當再次拯救了法國。
福煦於1918年3月就任盟軍總司令後,貝當接替他負責指揮所有的法軍軍隊,在西部前線最後一個月的艱苦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後策劃了埃納河-馬恩河(7-8月)和亞眠(8-9月)攻勢,協助約翰·約瑟夫·潘興實施聖米耶爾(9月)和默茲-阿爾貢(9-11月)攻勢。
1918年11月19日,貝當因為其戰時的表現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1926年的貝當畫像 1926年的貝當畫像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當的威望達到頂點,福煦退休後,他成為了所有軍事思想的仲裁人,1920年,貝當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22年1月,兼任法國陸軍總監,其間,1925-1926年指揮10萬法軍同西班牙一道鎮壓了摩洛哥裏夫族人民起義。
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和陸軍部長,極力主張修築馬奇諾防線。
1934年2月-11月,貝當出任加斯東·杜梅爾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長。隨着1936年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貝當不再隱瞞自己對公民政治的厭惡和對獨裁政府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奉召回國,出任副總理,總理。
1940年法國失敗後,馬奇諾防線的觀念倡導者貝當成了罪魁,並被説成思想消極僵化,這是不公正的。當時的法國千瘡百孔,其敗亡原因不勝枚舉,不能全推到貝當一個人身上。況且貝當實際上也並不保守,他平時十分注意學習,他很早就認請了新式空中武器的重要性,甚至比戴高樂更有資格被稱為法國近代閃電戰的先驅;他一直主張建立一個可以統一指揮各兵種的機構,並創建了一支進攻型的“威懾”空軍;他大力提倡馬奇諾防線,但是他並不主張將大部分的陸軍關在馬奇諾防線中,他經常強調應在距防線相當距離的後方,保持一支強有力的機動兵力以便應付任何德軍突破的情況——1940年5月,甘末林手中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兵力。1935年他在演講時就闡述過制空權和裝甲部隊的重要性。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國,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馬克西姆·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國內政局混亂。保羅·羅諾總理為控制局勢,建立最廣泛的民族團結,羅致了國內的各種力量,貝當也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結果,在繼續作戰還是通過求和結束戰爭這個問題上,法國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雷諾總理為首,另一派以貝當元帥為首。
1940年6月,貝當宣佈法國停火,同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組建與法西斯合作的維希政府並出任總理。要説一句的是,當1939年有人建議他競選總統時,他曾説過這樣一句話:“總統是戰敗後的元帥來充任的職務。”由此可見他投降時的悲涼心情。
1940年5月的貝當 1940年5月的貝當
在6月13日至16日為期4天的戲劇性討論之中,貝當公開而毫無保留地出來當了主和派的領袖。貝當向內閣宣讀了一份備忘錄,排除了在法國本土以外繼續戰鬥的任何想法,而在本土以內他又堅信法國已戰敗,剩下的只有設法締結一項體面的和約。貝當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口吻説,法國的復興不可能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取得,而應是“祖國及其子孫承受苦難”的結果。停戰並不是對戰敗的懲罰,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即“保證不朽的法蘭西永世長存的一個必要的條件”。貝當甚至以辭職相威脅。16日晚,在迫不得已情況下,雷諾辭去總理職務,阿爾貝·勒布倫總統任命貝當組閣。
貝當發表廣播演説:“我把本人獻給法國,來減輕它的痛苦。”就在16日夜間,貝當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第二天,貝當下令法軍停火,這就等於承認放棄戰鬥,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與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國政府拒絕或商討敵方所提條件的任何可能性。
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親自來到1918年法國人接受德國投降的貢比涅森林接見法國談判代表團。22日,經貝當同意,法德停戰協定在當年的“停戰車廂”里正式簽字,法國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主要是農業區)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要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同德國“合作”。
1940年10月24日會見希特勒 1940年10月24日會見希特勒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0日,國民議會以569票贊成80票反對通過決議,授予貝當制定新憲法的全權。新憲法以“法蘭西國家”代替了“法蘭西共和國”,以“勞動、家庭、祖國”代替了自1789年繼承下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併兼任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制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幾乎比路易十四的權力還要大。當時在政府公報上發表的許多條例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國家元首名義宣佈。”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為往昔的聲名所累,一時得到了許多法國人的支持。其實在政治經驗方面,貝當是初出茅廬,很不成熟。貝當不是一個政治家,只得請皮埃爾·賴伐爾作為代理人。
維希政權的第一時期
從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稱為貝當―賴伐爾時期。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都蘭的蒙都瓦列車車廂裏進行會談。
此後,貝當聲稱,為了法國的“榮譽和尊嚴”,法國必須尋求對德合作政策。從此,“合作”兩字就像標籤一樣,烙在貝當的身上。應該指出,貝當礙於體面,和德國人的合作多少有些羞羞答答,不時使出他慣用的兩面手法。當他和賴伐爾赤裸裸的親德賣國行為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時,1940年12月13日,貝當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制憲法令規定,在貝當元帥去世後,由賴伐爾繼任),並且派一支可靠的隊伍把賴伐爾護送到他的私人住所裏去。對於這個相當令人吃驚的事件,德國當局並不知道。
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
於是,從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原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變成維希政權的第二首要人物。貝當合作主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戰爭的進展和德國的勝利,或者相反地,同德國失敗的最初跡象密切相關的”。
1942年會見美國大使萊希 1942年會見美國大使萊希
貝當企圖在外交上採取中立和拖延政策,並曾與佛朗哥會晤,勸他拒絕德軍經西班牙開往北非。但賴伐爾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於1942年4月19日重新執政,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三時期。這時又頒佈了新的制憲法令:“法國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授予政府首腦(即賴伐爾),政府首腦由國家元首任命,並直接對國家元首負責。”實際上把貝當變成壁爐台上的一件小擺設。
1942年11月8日,美軍在北非登陸。貝當命令在阿爾及利亞的達爾朗與盟軍配合作戰,同時又發佈電文抗議盟軍登陸。法國人在阿爾及爾的抵抗是象徵性的,事實上已經向盟軍打開了北非大門。德國人因此認為停戰條款已經不起作用,因此於11月11日出兵佔領了法國南部地區,維希也變成德國人公開當家做主的地方了。
儘管如此,貝當的投降主義合作主義,對法國喪失民族主權獨立,蒙受德國侵略者的欺凌和蹂躪,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貝當政治上的軟弱無能使他不能阻止賴伐爾之流徹底的賣國行為,有意無意地扮演着“合作”的主角。貝當鎮壓統治區內的任何反德活動。在德國出兵佔領法國南方時,許多法國人希望貝當離開維希,但是他沒有離開,仍然留在那裏,仍然忠於一個過於簡單的政策概念:在祖國受難的時候,不應該拋棄本國的土地和自己同胞。這是貝當個人的悲劇。
法國貝當政府主要成員(前排左一為貝當) 法國貝當政府主要成員(前排左一為貝當)
貝當在完全成為傀儡之後,仍然執迷不悟。
1943年12月18日,貝當還寫信給希特勒表示:“今後佔領當局有權改變法國的一切法律。”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時,貝當還在廣播中號召法國人民遵守秩序與紀律,服從德軍在作戰地區的任何指示。8月,戴高樂解放巴黎,貝當才悄悄燒燬自己的私人文件,派特使前往聯絡,準備和平移交權力,但遭到了戴高樂的拒絕。8月20日,貝當和他周圍的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的一座古老的城堡裏,他的政治生涯就這樣奇特地結束了。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後,又將他們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二戰以後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多天的審判中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十分活躍,説貝當這些行為是無奈之舉,也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等等。辯護律師還威脅法庭説,如果貝當被處死,國家將會面臨分裂的危險,法國人民也會感到痛心。旁聽的人們受到辯護律師的蠱惑,不停地為律師的辯護詞喝彩,以至於法官氣憤地大叫:“這個廳裏怎麼全是德國人”
貝當墓 貝當墓
1945年8月14日,判決出來了,貝當因犯通敵罪被判死刑,沒收一切財產,並且宣佈他是“民族的敗類”。此外,法庭還認定他犯有“誤人罪”。許多正派的公民因為他過去是英雄而信任他,結果被引入歧途。這時,他當年一手提拔的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改判終身監禁——就像1940年前貝當也在維希政府對戴高樂進行缺席審判的死刑判決書上籤署“不要執行”一樣。
結局
隨後,貝當被囚禁於戴爾島的一座要塞,但是他在這裏健康惡化得很厲害。
1951年6月,他被轉往大西洋比斯開灣的耶島監獄。7月22日,貝當死於該監獄。

亨利·菲利浦·貝當主要成就

1900年任國家射擊學校教官,軍事學院步兵戰術學助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少將、中將和上將,先後任第6師師長、第33軍軍長和第2集團軍司令。
1916年,貝當因凡爾登戰役的勝利而成為名噪一時的英雄。
1917年5月,貝當取代尼維爾上將任法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貝當晉升元帥。
戰後,貝當先後擔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陸軍總監和防空總監等職。
1934年2月,貝當出任杜梅爾格內閣的陸軍部長。任職期間,貝當沒有把握時機有效地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
1939—1940年,貝當出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亨利·菲利浦·貝當人物評價

貝當的陸軍元帥制服(左一) 貝當的陸軍元帥制服(左一)
貝當記錄在歷史上的形象是一個叛國者,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他在一戰中頗有建樹。他不同意福煦對於“進攻精神”的強調,認為現代戰爭中防禦更佔優勢。開戰後他這種謹慎小心的態度使他成為了一戰中法國最成功的指揮官。

亨利·菲利浦·貝當軼事典故

中國網2014年5月11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5月9日報道,日前,法國元帥亨利·菲利普·貝當的一份未曾發表過的手稿在編寫完80年後重見天日。據悉,該手稿還曾由夏爾·戴高樂將軍代筆。在該手稿中,這位“凡爾登戰役的英雄”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些戰役的故事。
學者稱遺失手稿重見天日,就像一部偵探片。這份手稿裏有很多元帥貝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觀點,對研究一戰有很重要的意義。史學研究表明,這份手稿寫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貝當由於在最黑暗的時候重振了法軍的士氣,因而大受許多老士兵的歡迎。這份手稿只講述了幾次死傷比較慘重的重大戰役。
貝當的簽名 貝當的簽名
在撰寫這部手稿期間,貝當被法國人民稱為“凡爾登戰役的英雄”。他之所以擁有此稱號,是因為在戰壕中盡全力保護士兵們的生命,而不是像其他法國少校一樣只追求榮耀。人們稱他為“共和國的將軍”,他非常希望把自己寫的關於戰役的手稿發表出來。他認為別人都趕在他前面從勝利中得到了很多好處。當時福煦元帥戰功赫赫,榮耀加身,威望極高,而貝當是其麾下大將,還在等待時機“更上一層樓”。
後來這份手稿被出版成書,題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普里瓦主編),全書共351頁,47章,77幅圖,然而這本書並沒打算大量印刷銷售。當時在戰爭期間,貝當對士兵命運的過度擔憂使得福煦元帥懷疑他可能會成為個失敗主義者。儘管如此,貝當還是堅持強調不要大規模進攻,避免太大的人員傷亡,造成更大的損失和代價。
手稿的發現非常離奇,到現在還圍繞着很多謎團。歷史學家表示,像大多數一戰時的元帥一樣,貝當曾經試圖留下一些關於這場世界大戰的回憶。他還讓當時的陸軍上校戴高樂幫助他寫完這份手稿。
戴高樂很喜歡寫作。貝當寫作沒有任何風格,他雖然頭腦清楚,很聰明,但是沒有對於寫作必需的想象力,只能區分簡單的軍事報告。然而1927年,戴高樂和貝當之間的不和睦導致了兩人之間的決裂,很多人以為這份手稿就這樣打水漂,付諸東流了。貝當沒有留下任何書面的東西。然而這本書的出版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超過70年之後,這份手稿才被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該手稿秘密地傳到了一個名叫朱塞佩意大利泥瓦匠手裏。他曾經多次修繕過貝當元帥位於藍色海岸盧貝新城的一處住宅。他在戰後能擁有這份手稿可能是他的服務報酬所得,手稿被放在背面雕刻有貝當元帥頭像的箱子裏。
這個泥瓦匠於1989年去世,他還有個女兒,名叫妮可麗娜,她曾經聽説過關於這份奇怪手稿的故事,但是並沒有放在心上。近十年間,手稿依然平靜地“躺”在箱子裏,被眾人遺忘。直到一名叫做讓-雅克的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尋找,終於讓這份手稿重見天日,並且經過了官方認證。到2010年,這份手稿已經在小箱子裏“睡”了80多年。
手稿中,貝當具體描述了軍事方面的戰術,他不止滿足於西部戰線,還提到了一戰期間的其他所有戰線,意大利、巴爾幹半島、亞洲,甚至還有非洲。除詳細的文字外,這份特殊的手稿還配有精確的圖片和手繪草圖,對研究一戰中的戰役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