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權主義

鎖定
教權主義亦稱“神權政治論”。以基督教神學為基礎,主張由教會統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學説。代表人物有5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等。他們認為一切權力來自上帝,教皇和教會是上帝在人世間的代表。奧古斯丁宣稱世界上存在着兩種國家,即“神國”(教會)和“俗國”(國家),“神國”高於“俗國”。後又出現了代表教會利益的“兩劍論”,宣稱上帝把兩支劍交給了僧侶,僧侶又把其中的一支授與世俗國王。因此世俗國王只有向教會俯首稱臣才能統治國家。阿奎那認為教會法具有無上的權威,把“支配世界的神的理性”叫做“永恆法”,是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的基礎,是整個世界秩序的基礎。在近、現代,教權主義者還曾與法西斯勢力相勾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權主義者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還建立起政黨和團體從事政治活動,以維護教會利益和剝削制度。 [1] 
中文名
教權主義
基    礎
基督教神學
主    張
教會統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學説
教權主義 教權主義
五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宣揚世界上存在着“兩種國家”,即“神國”(教會)和“俗國”(國家);“神國”高於“俗國”。
十三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宣揚教會法具有無上的權威,他把“支配世界的神的理性”叫做“永恆法”,認為它是自然法則的基礎,是整個世界秩序的基礎。
到中世紀後期,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成長,教會的反動活動所引起的普遍憎恨,促使反教權主義流行。特別是法國啓蒙運動思想家對宗教、教會的批判和抗議起了重大作用。
在17~18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場反封建,反教皇與教會的啓蒙運動,在當時的法國,由於新型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仍然是專制主義,教權主義佔領統治地位。所以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鬥爭首先必修剝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聖外衣,以便去觸犯它,否定它,摧毀它。於是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啓蒙運動,而它是批判教權主義的有利鬥爭。
在近代和現代,教權主義者宣揚帝國主義制度是“神的正義”,誣衊共產主義是“魔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的教權主義者曾同法西斯勢力相勾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權主義者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和團體,從事政治活動,維護剝削制度。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