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喑,漢語二級字 [8]  讀作喑(yīn),是形聲字,口為形,音為聲。喑本意是小兒哭泣不止(見《説文解字》)。現代常用意有嗓子啞。
中文名
拼    音
yīn
部    首
五    筆
KUJG
倉    頡
RYTA
鄭    碼
jsk [7] 
字    級
二級
部外筆畫
9
筆畫數
12 [7] 
筆順編號
251414312511
四角號碼
60061
統一碼
基本區 U+5591 [7] 
注音字母
ㄧㄣ [7] 
結    構
左右結構 [7] 
異體字
噾、瘖 [7] 

現代釋義

詳細字義

喑(yīn)
(1)〈文〉〖動〗小兒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
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説文
(2)〈文〉〖動〗恚怒聲。相當於“嗯” [anger]
徐郎見言,大怒:“~,我教你去捉 太公,主將倒來取救兵!”——《武王伐紂平話
又如:喑啞叱吒(發怒喝叫聲);喑嗚叱(呵叱怒喝)
(3)〈文〉〖動〗沉默不語 [keep silent]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
又如:喑氣(不吭聲;不説話);喑畏(畏懼不敢出言)
(4)〈文〉〖動〗因悲傷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chock with sobs]
如:喑嗚(悲咽);喑咽(悲傷哽咽)
(5)〈文〉〖形〗嗓子啞,不能出聲;失音 [mute]
遂稱風疾,喑不能言。——《後漢書·袁閎傳》
此譬猶瘖者而使為行人,聾者而使為樂師。——《墨子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史記
又如:喑澀(沙啞乾澀)
喑(yìn)
〈文〉〖動〗聲音互相應和
韓愈同宿聯句》:“清琴試一揮,白鶴叫相~”。
(釋義參考資料 [1-2]  [3] 

詞語

【喑啞】 yīnyǎ
(1)〈文〉〖形〗 [mute;silent;dumb] 嗓子乾澀,不能説話
聾盲~
《管子·入國》:“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
(2)〈文〉〖形〗 [howl;roar]∶怒乎呼吼
騅兮不逝,~何歸!——李白擬恨賦
項王~叱吒,千人皆廢。——《史記·淮陰侯列傳
【喑嗚】 yīnwū
〈文〉〖形〗發怒的樣子
左思吳都賦》:“睚眥則挺劍,~則彎弓。”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喑伏
喑惡叱吒
喑惡叱吒
喑付
喑氣吞聲
喑嗟
喑啞
喑藥
喑約
喑噎
噫喑叱吒
喑咽
喑噫
喑人
喑嗚叱吒
喑澀
喑瘂
陽喑
啞喑
萬馬齊喑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叱吒喑嗚
打耳喑
耳喑
聾喑
-
-
[3]  [2]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喑 於今切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

説文解字注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方言。齊宋之閒謂之喑。或謂之惄。按喑之言瘖也。謂啼極無聲。從口。音聲。於今切。七部。 [4]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喑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韻會》於金切《正韻》於禽切,音陰。《説文》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
又《六書故》失聲不能言謂之喑。《文子·上篇》臯陶喑而為大理。《後漢·袁閎傳》遂稱夙疾,喑不能言。《風俗通義》無聲響,徒喑喑而已。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含切,音諳。《廣韻》啼泣無聲。
又《集韻》一曰大呼。
又《集韻》於錦切,音飲。《莊子·知北遊》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注》喑醷,聚氣貌。《音義》喑音蔭,郭音暗,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鄔感切,音晻。
又《集韻》烏紺切,音暗。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禁切,音蔭。《廣韻》聲也。《史記·淮隂侯傳》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
又《集韻》方言啼極無聲,齊宋之閒謂之喑。或作。
考證:〔《音義》喑,李音飲,郭音暗,陸音,又於感反。〕 謹照原文改:音義喑音蔭,郭音暗,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5] 

方言集匯

粵語:jam1
◎ 客家話:
[梅州腔] jim1
[陸豐腔] jim1
[客英字典] am5 jim1
[台灣四縣腔] jim1 jap7 am1
[客語拼音字彙] am4 yim1
[寶安腔] jim1 | am1 | jim5
[海陸豐腔] rim1 rap7 am1 [6] 
贛語:im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