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樹義

鎖定
唐樹義(1793年—1855年),字子方,貴州遵義人。 [1]  清朝官員。
唐樹義幼年隨父唐源準在外地讀書,清嘉慶二十一年(1815年),返籍鄉試中舉。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到湖北任後補知縣。道光十五年(1835年),得林則徐等保薦,升甘肅鞏昌知府,代理道員
咸豐四年(1854年),唐樹義奉命駐守金口抵抗太平軍,因兵單將寡全軍覆沒,投江殉職,卒年六十二歲。同治十年(1871年),賜騎都尉世職,加諡“威恪”。入《清史列傳》忠義傳。
本    名
唐樹義
子方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貴州遵義
出生日期
1793年
逝世日期
1855年
主要作品
《乙巳朝天錄》《從戎日記》《北征紀行》等
諡    號
威恪
爵    位
騎都尉

唐樹義人物生平

唐樹義初入仕途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唐樹義出生於貴州遵義, [1]  幼年隨父在外地讀書。 [2] 
嘉慶二十一年(1815年),唐樹義返籍參加鄉試,考中舉人 [3] 
道光二年(1822年),唐樹義葬其父於貴陽成山,並於墓附近築室曰“成山草堂”。 [4] 
道光六年(1826 年),唐樹義以大挑一等,到湖北任後補知縣。同年,因協辦審案有功,破格補任湖北咸豐知縣。 [2] 
道光十一年(1831年),唐樹義調任監利縣知縣。 [5] 

唐樹義步步高昇

道光十二年(1832年),調任江夏縣知縣。 [5] 
道光十四年(1834年),晉升漢陽府同知 [1] 
道光十五年(1835年),得林則徐等保薦,升甘肅鞏昌府知府,代理道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任甘肅蘭州府知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擢升蘭州道道員;同年九月,在“若己有園”設宴,款待被貶至新疆伊犁,途經蘭州的林則徐。 [1]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賞戴花翎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遷陝西按察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署陝西布政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調湖北布政使。 [1]  [5]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代理湖北巡撫。巡撫到任後,因與巡撫意見不合,稱病辭官回鄉,於貴陽修築“待歸草堂”(人稱唐家花園)閒居養老。 [2] 
“待歸草堂”遺址 “待歸草堂”遺址 [6]

唐樹義戰敗殉職

咸豐三年(1853年),受朝廷詔令在籍辦理團練。同年,在張亮基駱秉章的推薦下前往武昌幫辦事務,任湖北按察使。等到田家鎮軍情告急,唐樹義奉命駐守廣濟。在黃州、漢陽相繼淪陷後,唐樹義前往德安剿滅太平軍,隨後進軍灄口。 [7] 
唐樹義遺硯 唐樹義遺硯
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湖廣總督吳文鎔在黃州戰敗自殺,唐樹義撤回省城,被撤職留任,奉命率水師駐守金口抗擊太平軍。正月二十二,唐樹義之子唐炯抵達湖北金口,唐樹義見到唐炯問了幾句家事後,就把自己要與太平軍決戰的事情告訴了他,並認為“大丈夫就要像江中丞(湘軍悍將江忠源)那樣死。” [8]  正月二十三日,唐樹義因兵單將寡全軍覆沒,在湖北武昌金口江面上投江殉節,卒年六十二歲。 [9]  約一個時辰後,唐樹義的遺體漂浮至岸邊,旋即被當地居民殮葬於金口下游長江邊。唐樹義捐軀後,唐炯帶着父親的遺疏前往嶽州(今岳陽)拜訪曾國藩。二月初二,曾國藩代其向朝廷呈交了唐樹義遺疏。 [10-11]  十一月,曾國藩率湘軍收復武昌,湖北巡撫衙門將這一消息發函通知了唐樹義之子唐炯。唐炯聞訊,立即往湖北尋找唐樹義遺骸。在左宗棠胡林翼王柏心等幫助下,唐炯終於找到遺骸。次年二月,唐樹義遺骸被運回貴陽,葬於今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成山墓園。 [1] 
同治十年(1871年),湖廣總督李翰章奏請讓吳文鎔與唐樹義合祀一祠於武昌,賜騎都尉世職,並加諡號“威恪”。 [1]  [12] 

唐樹義主要影響

唐樹義政治

道光十五年(1835年),唐樹義調任甘肅鞏昌府知府,到任後,他首先懲治奸惡,選進賢良,整頓吏治,當時政風大有好轉,對地方百業亦多有建樹:
一、鑑於南安書院漸已廢墜,集資銀一千五百兩,命人修葺一新,餘款助秋試費用,不惜以重金栽培寒俊,從而隴西文風大變,人才輩出。
二、城中威遠樓風雨剝蝕,傾圮不堪,唐樹義提議興修,募捐三千餘貫恢復舊觀。文峯塔故址多年湮沒無存,唐樹義親自相度地勢,擇定於城東二十里南山龍平台地重建磚塔,保存古蹟。
三、西河從西南溝出繞西關而北入渭水,東面堤壩年久殘缺,附近沿河廬舍及西北關城牆有被沖毀之虞,唐樹義引以為憂,乃督促命令屬吏率地方人士增築堤防,引水歸流。
四、整修折橋溝路道及重建永濟橋(據《唐郡伯樹義重建水濟橋碑》載:倡議興辦各事共集銀萬餘兩,除上述各事用費外,餘銀千兩供修橋用),便利北區與城關的交通。其他如緝捕盜賊,安定地方;荒年平糶;賑救災民以及清理獄案,簡刑平訟等,都是他任期內所做有益於百姓的大事,而且對鞏昌下屬各縣也有各種善政。 [13] 

唐樹義文教

鄭珍手書唐樹義墓碑陰記 鄭珍手書唐樹義墓碑陰記
鄭珍編纂的《遵義詩鈔》,是貴州歷史文獻中一部重要的詩歌總集,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文學價值。咸豐初年,官至湖北布政使的唐樹義告病還鄉。他得知表侄鄭珍編輯《遵義詩鈔》一事,遂過問詳情。鄭珍將謄定抄清的初稿呈送表叔就教。唐樹義讚歎不已,愛不釋手,決定出資幫助鄭珍刻印刊行,並親自把《遵義詩鈔》更名為《播雅》。咸豐三年(1853)春,唐樹義出任湖北按察使。在湖北官署,唐樹義抓緊時間為《播雅》作序。次年正月二十三日,唐樹義在湖北金口投江殉國。此時《播雅》尚未刊印,其子唐炯繼承他的遺志,繼續資助鄭珍編纂《播雅》,在唐炯的幫助下,《播雅》正式刊印問世。
莫友芝編纂的《黔詩紀略》的文獻價值、文學價值與《播雅》同等重要,唐樹義辭官回貴陽賦閒時,曾允諾出資幫助莫友芝刊行《黔詩紀略》。唐樹義湖北金口殉職後,也是唐炯子承父志,資助莫友芝完成了該書的編纂校訂。 [1] 

唐樹義歷史評價

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題唐子方觀察〈夢硯圖〉》:舊雨逢君意良厚,肝隔交傾話杯酒。示我古硯雲腴剖,爾縷因緣嘆非偶。忠愍所貽屬君受,夢魂乃告高堂叟。時在春季日十九,市肆售來記誰某。豈知英靈默相誘,擇人而畀待良久。路隔珠江與峽口,夢硯得硯無先後。回想孤忠昔授首,雪聲堂暗風悲吼。三十二策空覆瓿,石不俱焚獨汝壽。百七十年神鬼守,毅魄忠魂隨不朽。君能寶此若瓊玖,際遇清時踐台鬥。判事昔稱民父母,草奏今登帝左右。名父之子薪克負,明德達人天所牖。籌筆宣毫慎勿苟,傳世硯田勝千畝。 [14]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顧久:太平天國之時,唐樹義因多方掣肘而兵敗武昌,他卻毅然投江殉節,令人嘆之惜之,肅然起敬。 [4] 
貴州省作家協會理事馮飛:古代讀書人,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多難啊!貴州文學前輩唐樹義,把文人帶兵做到了極致。 [15] 

唐樹義軼事典故

唐樹義夢硯由來

嘉慶年間,唐樹義隨父唐源準宦遊廣東。嘉慶十九年(1814年)三月,唐源準在清遠縣卸任,即將到廣州向上司述職。此時,正值唐樹義在廣州求學。某日閒遊,唐樹義碰到有人出售“雪聲堂硯”,唐樹義有心相購,但又疑心是贗品。把玩一番後覺得此硯石質古雅,最終入手。幾天後,唐源準離職應酬完畢後登舟啓程,倦意襲來很快入夢。夢中,有自稱“陳巖野(即陳邦彥)”者登船前來相會,説:“有心愛物適在君家,幸好收藏!”數日後,父子在廣州相聚。唐源準隨口問道:“近得古人何物?”唐樹義遂稟告購硯之事。父子倆交流完畢,皆驚異感慨。唐樹義即以“夢硯”二字作為書齋名,立志以陳邦彥先生的忠孝之氣為尊。 [15] 

唐樹義題聯自勵

唐樹義為官清正,自奉儉約。所到之處都有政聲,曾親題聯語自勵:窮秀才做官,不必十分受用;大丈夫做事,只求一點精誠。 [13] 

唐樹義人際關係

祖先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原籍江西金溪的唐家田攜家眷投靠族人於四川。在張獻忠屠城之時,金溪唐氏3位兒子逃難中失散,其中三弟唐再春逃難至遵義。清順治七年(1650年),唐再春生子唐廉。唐廉膝下四子,唐廉因為人正直,曾怒罵吳三桂拒絕其招攬,平三藩之後在山西陽曲任縣令,為官清廉多為民除害,離任時僅一部馬車回鄉。唐廉膝下四子,長子唐羲伯一支有四子九孫。唐羲伯曾孫唐源準舉家遷到貴陽。 [10] 
父親
唐源準(1767—1820),清代名宦,字以平,號直圃。於清嘉慶三年(1798)中舉,嘉慶十三年(1808年)起歷任廣東陽山縣知縣;署英德、清遠等縣知縣,欽州知州和廉州海防同知,世稱“陽山公”。 [1] 
兒子
唐炯(1829—1909),字鄂生,晚號“成山老人”。清代名宦、太子少保、雲南巡撫。
女兒
唐孟端,號成山女史,多才情,嫁劉肇埈。因母親過世孟端悲慟“危坐而逝”。因其孝心,李鴻章旌表於朝。 [10] 
唐氏,名不詳。同治九年(1870年)嫁與張之洞為繼室,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 [16-17] 
唐氏,名不詳,嫁與羅文彬。 [18] 
女婿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其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羅文彬(1845年—1903年),清末貴州學者、書畫家。 [18] 
劉肇埈,(1846年—1861年),隨父居貴州時師從莫友芝及鄭珍父子,卒時僅17歲。 [19] 
孫子
唐我圻(1851年—?),字恭石,光緒年間曾任長壽知縣,支持維新變法,倡導西方新式教育。主持興建了“林莊學堂”。 [20] 
唐我圭,號公柔,一介布衣。 [20] 
表侄
鄭珍(1806年—1864年),清朝學者,與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 [1] 

唐樹義主要作品

著有《乙巳朝天錄》《從戎日記》《北征紀行》《楚北旬宣錄》《水歸田銀》《癸丑出山錄》《癸甲從戎》《待歸草堂詩文集》等。 [21]  另有其子唐炯委託黃彭年編纂成的《夢硯齋遺稿》,全書八卷,附昭忠錄一卷,主要是唐樹義的詩書遺稿及奏摺、書信等。 [15] 

唐樹義後世紀念

唐炯家族墓 唐炯家族墓
道光十八年(1838年),唐樹義調離鞏昌,隴西百姓為懷念唐樹義,立“唐樹義遺愛碑”置於威遠樓上。 [22] 
2014年3月,在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後山發現唐樹義、唐炯的墓葬,政府文物部門正式命名為“唐炯家族墓”;10月20日,唐炯家族墓被烏當區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9月6日,唐炯家族墓被貴陽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4] 

唐樹義史料索引

《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七》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