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十二生肖陶俑

鎖定
唐十二生肖陶俑共12件,每件高18.3至20.8釐米之間,是古代人們用來“壓勝”“辟邪”的鎮墓明器,藏於開封市博物館 [1] 
中文名
唐十二生肖陶俑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唐朝
類    別
陶器

唐十二生肖陶俑文物特徵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唐十二生肖陶俑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唐十二生肖陶俑 [1]
唐十二生肖陶俑共12件,每件高18.3至20.8釐米之間,是古代人們用來“壓勝”“辟邪”的鎮墓明器。十二生肖俑為陶質,均為獸首人身立俑,身着對襟長袍,垂至腳面,雙手拱胸前,施紅、藍彩。俑體中空,胎體厚重,放置穩定。十二生肖俑採用頭、身分制,然後粘接成一體,再刻畫衣紋,經入窯燒成後,又施彩繪,現俑身彩繪均已褪色或剝落。十二生肖的身體部分雖大同小異,但頭像塑造得生動有致,各有神采。 [1] 

唐十二生肖陶俑文物背景

唐十二生肖陶俑十二生肖源流

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而謂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是中國傳統的紀時、紀月、紀年的方式。十二生肖自其起源之時始便與農耕文明緊密相關,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就是其中較具特色的一種,是研究中國古代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2] 
文獻中最早涉及生肖動物與地支相配是在西周時期,《詩經·小雅·吉日》有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庚午馬的對應,與今之生肖午馬完全吻合。 [2]  生肖出現最早的實物資料,是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和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墓發掘的簡書,兩批秦簡均有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均記於《日書》中。由此可見,十二生肖的配屬在先秦時期已基本成形了。而這兩處秦簡發現地一南一北,相距甚遠,説明當時十二生肖已廣為流傳。 [2]  而現存傳世文獻中最早系統記載十二生肖的是東漢王充論衡》,十二動物及與十二地支的相配關係,已經和後代的十二生肖基本相同。 [2] 
十二生肖從起源到最後完善,應該歷經較為漫長的時間。生肖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見其蹤跡。而作為隨葬明器的十二生肖俑,一般為陶瓷製品,亦有少數為石制或金屬質,常見於隋、唐、五代及宋墓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民俗文化特色,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 [2] 

唐十二生肖陶俑十二生肖俑演變

十二生肖俑,亦稱十二支神俑。古代人們拿十二生肖與人的命格相結合,並將其神化為生肖俑,在墓葬中按一定方位排列。因其有鎮墓辟邪、保護墓主亡靈平安之説,所以被廣泛用於陪葬。 [2] 
十二生肖的起源應不晚於西周時期,到漢代時已形成了完整的十二生肖配屬。而考古發現的眾多漢墓中,都出土有大量的雞、狗、豬等動物俑。學術界多認為它們是家庭圈養的家禽、家畜,是墓主人生前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至於其中是否有表示十二生肖意義的動物俑存在,尚需進一步的論證或考古新材料的證實。 [2] 
從現有考古資料看,十二生肖俑最早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墓葬中應是南北朝時期。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葬羣中的10號墓出土有十二生肖俑,為陶質,形象較為寫實。此時,生肖俑以獨立的動物形象被置於相配套的龕台中。因該墓在早期遭到嚴重破壞,僅發現有虎、蛇、馬、猴、犬及生肖已失的龕台一件,這是有關十二生肖俑年代最早的實例。 [2] 
從隋代至初唐時期,十二生肖俑的常見形象已演變為坐姿的獸首人身像,此時期墓葬中隨葬十二生肖俑的現象多出現在兩湖、四川等南方地區。大致在唐高宗、武周時期,兩湖地區已出現站立的獸首人身,着寬袖大袍的十二生肖俑,並逐漸取代了坐姿俑。而在北方地區,一直到了盛唐時期,在墓葬中隨葬生肖俑才為常見,但已不見坐姿俑了,大多數為拱手站立的獸首人身文官俑。 [2]  五代十國時期,承襲唐代,在墓葬中仍然常發現有隨葬十二生肖俑的現象。 [2] 
到了宋代,由於當時很多偶人明器皆用紙紮糊的原因,北方宋墓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等明器隨葬的習俗,僅有少數碗、罐之類。但此時的四川、閩贛等地區的宋墓,其隨葬器仍以陶俑為主。而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在這些地區的宋墓中仍為常見。此時期十二生肖俑多以人像為主,動物像退居次要地位,僅以較小的形象點綴於人像身體的不同位置,並且生肖動物所處的位置也存在着一定的演變規律,隨年代的推移而不斷地下移。最初,動物像塑於人像的頭冠上或幞頭之上,各生肖俑的區別主要在於頭冠或幞頭上所塑生肖動物形象的不同。之後,生肖俑常表現為文官俑雙手捧不同生肖動物於胸前。 [2]  這兩類表現形式的生肖俑,其出土墓葬的相對年代都在北宋時期。 [2]  且隋唐時期的生肖動物個體較大,地位明顯突出,而北宋時期的生肖動物形象個體較小,僅以點綴、附屬的方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  宋代生肖俑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生肖動物直接塑於文官俑的器座一側。到了南宋晚期,生肖動物的形象逐漸消失,僅是在文官俑器座部位書寫“子”、“醜”、“亥”等十二地支字樣來表現十二生肖。 [2] 
南宋以後,儘管有些地區的元墓、明墓仍承襲宋墓的葬俗而隨葬陶俑,但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在墓葬中出土的現象就極為少見了。 [2] 
參考資料
  • 1.    唐十二生肖陶俑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6-22]
  • 2.    呂偉濤.國家博物館藏十二生肖陶俑研究[J].文物天地,2017,No.308(0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