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宮廷樂舞

鎖定
樂舞方面,唐朝繼承發揚傳統文化,胸懷博大,兼蓄並收,形成了繼西周西漢之後的第三個高峯時期。
唐代宮廷樂舞(唐宮樂舞)分為五大類,一是享宴樂舞,二是清商樂舞,三是周邊少數民族樂舞,四是散樂百戲,五是祭祀所用的雅樂。
享宴樂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樂舞是南朝舊樂,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遺留於唐。周邊少數民族樂舞,隋時已很完備,至唐時只加一部樂。散樂百戲為歷代散樂之集合。祭祀樂舞,亦稱雅樂,只在祭祀時用,歌詞固定,曲高和寡
中文名
唐代宮廷樂舞
流行時間
著名舞曲
《安樂》《破陣樂》
主要樂器
鍾、磬、琴、三絃琴、擊琴、瑟等

唐代宮廷樂舞簡介

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天下太平。唐太宗曰:“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

唐代宮廷樂舞享宴樂舞

唐代宮廷樂舞分類

分為坐立二部伎。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聖壽樂》、《光聖樂》,凡八部。坐部伎有《讌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

唐代宮廷樂舞著名舞曲

《安樂》,後周武帝平齊所作。行列方正,象城郭,後周謂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嘴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發,畫猰皮帽,作羌胡少數民族人物狀。
《太平樂》,也叫《五方獅子舞》。獅子出於西南天竺,師子等國。以毛作獅形,演員居其中,表演獅子俯仰馴狎之態。有二演員持繩秉拂,作習弄獅子之狀。五獅子各居一方,一百四十人唱《太平樂》,以足踏節。持繩秉拂的演員服飾同崑崙族人。
《破陣樂》,太宗所造。太宗為秦王時,征戰四方,民間歌唱《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重譜樂曲,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創作歌詞。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音律高亢慷慨,舞容縱橫凌厲,享宴奏之,天子避位。
《慶善樂》,太宗所造。太宗生於武功之慶善宮,既為天子,宴於慶善宮,賦詩譜曲,以成《慶善樂》。舞者六十四人,穿紫色寬袖裙襦,黑髮皮履,舞蹈安徐,以象徵文德和洽,天下安樂。
《大定樂》,出自《破陣樂》。舞者一百四十人,披五彩文甲,持槊,以象徵平遼東而邊隅大定。
《上元樂》,高宗所造。舞者一百八十人,穿五色雲衣,象徵元氣,故日《上元樂》。
《聖壽樂》,高宗武後所作。舞者一百四十人,頭戴金冠,身穿五色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字。
《光聖樂》,玄宗所造。舞者八十人,戴鳥冠,穿五彩畫衣,雜糅《上元樂》、《聖壽樂》的內容,歌頌王業興盛。
以上八部曲,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盪山谷。《大定樂》加金鉦,惟《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閒雅。《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稍微變換服裝後,配以鐘磬,用來祭享郊廟。又因《破陣》為武舞,也叫《七德舞》;《慶善》為文舞,也叫《九功舞》。武后稱制後,毀唐太廟,此禮遂有名而亡實。
《讌樂》,張文收所造。演員穿緋綾袍,絲布袴。舞二十人,分為四部,分別是《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景雲樂》,舞八人,着花錦袍,五色綾袴,戴雲冠,蹬黑皮靴。《慶善樂》,舞四人,穿紫綾寬袖袍,絲布袴,配假高髻。《破陣樂》,舞四人,穿緋綾袍,錦衿褾。《承天樂》,舞四人,穿紫袍,戴進德冠,並銅帶。樂用玉磬一架,大方響一架,搊箏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絃琵琶一,小五絃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大簫一,正銅拔一,和銅拔一,長笛一,短笛一,楷鼓一,連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
《天壽樂》,武后長壽年所造。舞十二人,畫衣冠。
《天壽樂》,武后天壽年所造。舞四人,穿五采畫衣,戴鳳冠。
《鳥歌萬歲樂》,武后所造。武后時,宮中養鳥能人言,又常口稱“萬歲”,故作樂以象之。舞三人,緋大袖,並畫鸜鵒,冠作鳥像。
《龍池樂》,玄宗所作。玄宗為王時,宅在隆慶坊,宅南為百姓所居,變為池,善觀風水的人也頗以為異。中宗末年,常泛舟池上。玄宗正位,以坊為宮,池水逾大,瀰漫數里,故作此樂以歌其祥。舞十有二人,冠上飾以芙蓉。
《破陣樂》,玄宗所造。從立部伎《破陣樂》改編而成。舞四人,金甲冑。
以上六部曲,自《長壽樂》以下,皆用龜茲樂,舞者皆着靴,惟《龍池樂》備用雅樂,而無鐘磬,舞人躡履。

唐代宮廷樂舞清商樂舞

唐代宮廷樂舞基本介紹

《清商樂》是南朝舊樂。永嘉之亂,五都淪覆,遺聲舊制,散落江左。宋梁之間,南朝文物,號為最盛。其中民謠國俗,亦有新聲。後魏孝文,宣武諸帝用兵淮、漢,收合南音,謂之《清商樂》,隋平陳,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梁,陳亡亂,所存無幾。隋末唐初,日益淪缺。武后時,猶有六十三曲,至五代,所存其辭者凡三十七首,又有七曲有聲無辭,通前共四十四曲。

唐代宮廷樂舞著名舞曲

《白雪》,周代之曲。
平調》、《清調》、《瑟調》,為周代男女房中歡娛之曲。漢代謂之《三調》。
《公莫舞》,晉宋謂之《巾舞》。相傳漢高祖與項羽會於鴻門,項莊舞劍,將害高祖。項伯受張良之託,保護高祖,他舞起袖子,隔開項莊之劍,且説:“公莫害沛公也。”漢人思項莊恩德,故作此舞,舞具用巾,以象項伯衣袖之遺式
《巴渝》,漢高祖所作。高祖從蜀漢出兵伐楚,以版楯蠻為先鋒,其人勇而善鬥,好為歌舞,高祖觀之曰:“武王伐紂歌也。”使樂工習學,號曰《巴渝》。巴渝者,巴山渝水,故以為名。
《明君》,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王嬙(王昭君)配之。昭君將去,入辭元帝,光彩照人,聳動左右,元帝后悔不已。漢人可憐昭君遠嫁,為作此歌。晉石崇妓綠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填歌詞:“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晉文王諱昭,故晉人謂之《明君》。
《鳳將雛》,漢世舊歌曲。
《明之君》,本漢世《鞞舞曲》。梁武帝時改其辭以歌頌君德。
《鐸舞》,漢曲。
《白鳩》,吳朝拂舞曲。
《白紵》,沈約雲:“ 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
《子夜》,晉曲。晉有女子夜造此聲,聲過衰苦,晉時常有鬼歌之。
《前溪》,晉車騎將軍沈琉所制。
《阿子》及《歡聞》,晉穆帝昇平初,每歌罷輒呼“阿子汝聞否”,後人演其聲以為此曲。
《團扇》,晉中書令王珉與嫂之婢有情,相愛至深。嫂捶撻婢過苦,婢素善歌,而珉喜持白團扇,因歌曰:“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遮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見面。”
《懊憹》,晉曲
《長史變》,晉曲。
《督護》,晉、宋時曲。宋高祖長女婿彭城內史徐逵為魯軌所殺,使府內直督護丁旰殯斂之。高祖長女喚丁旰至閣下,問以殯斂徐逵之事,每問輒嘆息日:“丁督護!”其聲哀切,後人因其聲而制其曲。宋武帝又為制詞,雲:“督護上徵去,儂亦惡聞許。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讀曲》,宋曲。
《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豫章。義慶時掌江州,與義康相見而哭,為帝所怪,徵還宅,大懼。義慶妓妾夜聞烏啼聲,並撞擊齋閣,雲:“明日應有赦。”其年,義慶即轉為南兗州剌史,遂作此歌。
《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臧質嘗為竟陵郡守,於城上遠眺,見一羣少年唱歌而過,因作此曲。歌雲:“生長石城下,開門對城樓。城中美年少,出入見依投。”
《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中復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漿,催送莫愁來。”
《襄陽樂》,宋曲。
《棲烏夜飛》,沈攸之元徽五年作。
《估客樂》,齊武帝制。梁改其名《商族行》。
《楊伴》,齊曲。
《驍壺》,投壺樂。投壺時矢入壺反彈出為驍壺
《常林歡》,疑是宋、梁時曲。
《三洲》,商人歌謠。商人數行巴陵三江之間,因作此歌。
《採桑》,因《三洲曲》而制。
《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所作。陳後主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相和為詩,太常令何胥摘其豔麗者而作此曲。
《泛龍舟》,隋煬帝在江都宮作。
剩餘五曲,不知為何人所作。
南朝之時,《由舞》、《白紵》、《巴渝》等舞,服裝各異。梁以前舞者各十六人,梁時有之,舞者各八人。歌伎戴平巾幘,緋袴褶。唐時,皆用四人,服碧輕紗衣,裙襦大袖,畫雲鳳之狀,梳黑色環髻,飾以金銅雜花,狀如雀釵,着錦履。舞容閒婉,曲有姿態。

唐代宮廷樂舞樂器

《清商樂》之配器,常用鍾一架,磬一架,琴一,三絃琴一,擊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管篌一,築一,箏一,節鼓一,笙二,笛二,簫二,篪二,葉二,歌二。

唐代宮廷樂舞傳承

唐自長安以後,朝廷不重視古曲,工伎轉缺,能夠演奏的,只有《明君》、《楊伴》、《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

唐代宮廷樂舞四夷樂押舞

唐代宮廷樂舞背景介紹

周、隋至唐,管絃雜曲有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由於這些曲目非朝廷郊廟所用,故史書不載。
西涼樂,後魏平沮渠所得。其樂器裏有鐘磬,大概是涼州人吸收了中原樂舞的用樂,而雜以羌胡之聲。北魏的隋朝,對西涼樂頗為推崇。它的奏樂者,著平巾幘,緋褶。舞有白舞的方舞。白舞一人,唐時已闕。方舞四人,戴假髻,插玉支釵,穿紫絲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蹬烏皮靴。樂用鍾一架,磬一架,彈箏一, 箏一,卧管篌一,豎管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簫一,篳篥一,小篳篥一,笛一,橫笛一,腰鼓一,擔鼓一,銅拔一,貝一。
早在周代,四夷之樂就為周室所重,祭祀的筵宴都用它,並認為“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當時,把東夷之樂叫《末離》,難蠻之樂叫《任》,西戎之樂叫《禁》,北狄之樂叫《昧》。周代衰微後,這些四夷樂舞沒有保留下來。

唐代宮廷樂舞著名舞曲

後魏時,有個叫曹婆羅門的人跟一個商人學習龜茲琵琶,並世傳其業至其孫妙達,為北齊高洋所重,常自擊胡鼓以和之。周武帝聘胡女為後,西域諸國進貢陪嫁侍女,於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長安。後來,天竺國展轉又貢樂伎。劉宋時,高麗,百濟的伎樂傳入。周師滅齊,又得其樂。隋文帝滅陳,得《清樂》及《文康禮畢曲》,列為九部伎,沒有把百濟樂納入。隋煬帝平林邑國,獲扶南的樂伎和匏琴,將天竺樂與它雜糅。至此,隋共有九部樂,即《樂》、《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禮畢樂》。唐太宗時,平高昌,盡收其樂,乃造《讌樂》,通前共十部。然奏《讌樂》,則去《禮畢》。德宗時,又有驃國遣使獻樂。
《高麗樂》,奏樂者戴紫羅帽,飾以鳥羽,袍為黃大袖,扎紫羅帶,大口袴,着赤皮靴,系五色絛繩。舞者四人,椎髻梳於腦後,以絳色抹額,飾以金 。其中二人穿黃色裙襦,赤黃袴,袖子極長,着烏皮靴,雙雙並立而舞。樂用彈箏一,掃箏一,卧箜篌一,豎箜篌一,琵琶一,義觜笛一,笙一,一,小篳篥一,大篳篥一,桃皮篳篥一,腰鼓一,擔鼓一,貝一。武后時尚有二十五曲,後呂留一曲,衣服也失其本風。
《百濟樂》,舞二人,穿紫大袖袖襦,戴章甫冠,着皮履。樂用箏、笛、桃皮篳篥、箜篌、歌。
以上二國之樂,乃東夷之樂。
《持南樂》,舞二人,披霞衣,扎纏腿布,着赤皮靴。樂用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笛、簫、篳篥、銅拔貝。
《天竺樂》,樂工扎黑絲布頭巾,穿白練襦,紫綾袴,披緋帔。舞二人,辮髮,披朝霞袈裟,扎纏腿布,穿碧麻鞋。樂用銅鼓、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篳篥、橫笛、鳳首箜篌、琵琶、銅拔、貝。毛員鼓,都曇鼓後來失傳。
《驃國樂》,貞元中,驃國國王向唐獻本國樂,凡十二首。
以上漍之樂,乃南蠻之樂。
《高昌樂》,舞二人,穿錦袖白襖,赤皮靴,紅抹額。樂用答臘鼓一,腰鼓一,婁鼓一,羯鼓一,簫二,橫笛二,篳篥二,琵琶二,五紜琵琶二,銅角一,箜篌一。
《龜茲樂》,樂工戴黑絲布頭巾,穿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袴。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袴帑,烏皮靴。樂用堅箜篌一,琵琶一,笙一,篳慄一,簫一,橫笛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馬鈴薯雞婁鼓一,銅拔一,貝一。
《疏勒樂》,樂工戴黑絲布頭巾,穿白絲布袴,錦襟褾 。舞二人,穿白襖,錦袖,着赤皮靴,扎赤皮帶。樂用堅箜篌、琵琶、五絃琵琶、橫笛、簫、篳篌、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
《康國樂》,樂工戴黑絲布頭巾,穿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着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拔一。
《安國樂》,樂工戴黑絲布頭巾,錦褾領,紫袖袴。舞二人,穿紫襖,白袴帑,赤皮靴。樂用琵琶、五絃琵琶,堅箜篌、簫、橫笛、篳慄、正鼓、和鼓、銅拔、箜篌。
以上五國之樂,乃西戎之樂。
唐時,南蠻,北狄諸國風俗,頭髮都從脖子下剪斷,舞者都用繩子在頭上扎一圈,在腦後將披髮束結。當時河西走廊還傳來一些新的曲目,與《龜茲樂》、《散樂》併為人們鍾愛,其他諸國之樂,往往因之而遭受冷漠。
《北狄樂》,能夠考證清楚的是鮮卑,吐谷渾、部落稽漍的音樂,都是騎馬奏樂。因為軍旅音樂皆奏於馬上,名叫鼓吹,所以,從漢代到唐代,都把《北狄樂》歸入鼓吹署,而不列入讌享之樂。
《散樂》,歷代皆有,不是部伍之聲,俳優歌舞者雜奏,要求極不嚴格,裏邊往往雜糅雜技動作,所以總名叫百戲。唐代散樂百戲林林總總,不下數百種,非宮廷雅樂,故不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