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黨

(東漢時期逸民)

鎖定
周黨,字伯況,太原郡廣武縣人。 [1]  東漢時期的逸民隱士,不仕王莽,受到光武帝劉秀的禮遇。
伯況
所處時代
西漢-新朝-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廣武
本    名
周黨

周黨人物生平

周黨少年時代

周黨家庭有千金家產,由於年少時父親就去世,周黨作為孤兒被同宗之人收養,但是收養的人家待他不好。等到周黨長大,這家人又不肯歸還他的家產。周黨前往鄉里、縣裏上告,這家人才把財產歸還。後來,他把這些錢分給宗族中人,又把家中奴僕全部遣散,隻身前往長安遊學。 [2] 

周黨拒絕徵辟

等到王莽篡位,周黨託疾杜門不出。後來寇賊暴虐縱橫,毀滅郡縣,唯獨到了廣武縣,過城而不入。 [3] 

周黨東漢仕途

建武年間,周黨被徵召擔任議郎,因病離職,就帶着妻子兒女住在黽池。又受到徵召,不得已,就穿着短布做的單衣,頭上束着谷屑皮做的頭巾,在尚書那裏等待召見。等到光武帝引見他時,他拜伏在地而不遞上名帖通姓名,自稱想要堅守自己平生的志向,光武帝同意了。 [4] 

周黨遭遇排擠

博士範升上奏詆譭周黨説:“臣下我聽説不需要許由巢父,而能統治天下;周朝不需要伯夷叔齊,而能成就王業。我見到太原人周黨、東海人王良、山陽人王成等人,蒙受厚恩,使者多次聘請,才肯就徵。等到在朝廷上覲見,周黨不服從禮儀,伏地不謁見,傲慢驕橫,同時隱居起來。周黨等人文不能闡述經義,武不能為君王而死,沽名釣譽,覬覦三公的高位。我請求和他們一同坐在雲台之下,和他們考察治國之道。如果和我説的不一致,我甘願接受虛妄之罪。而敢於私自盜取虛名,向皇上誇耀以求得高位,這都是大不敬之罪。”奏疏遞上,光武帝把它拿給公卿看,又下詔説:“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都會有不願做他們臣子的士人。伯夷、叔齊不吃周朝的粟米,太原的周黨不接受我的官祿,這也是人各有志。現在賜給周黨四十匹絹帛。”周黨就在黽池隱居起來,著書上下篇後去世。縣裏人認為他很賢德,為他立廟祭祀。 [5] 

周黨隱居黽池

因為在朝堂受到排擠,所以周黨就在黽池隱居起來,著書上下篇後去世。縣裏人認為他很賢德,為他立廟祭祀。 [6] 

周黨軼事典故

當初,鄉佐曾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周黨,周黨一直心中懷恨。後來周黨讀了《春秋》,習得了報仇的道理,就放棄學業還鄉,給鄉佐傳話,約時間前來決鬥。兵刃相交,周黨被鄉佐擊傷,昏死過去。鄉佐很是佩服他的俠義,把他抬回去給他養傷,幾天後他才醒過來,心裏有所感悟後離開了。從那以後周黨就嚴格約束自己,修養高潔的志向,州里的人都稱讚他的高尚品行。 [7] 

周黨史料記載

後漢書·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周黨人物評價

范曄《後漢書·逸民列傳贊》:江海冥滅,山林長往。遠性風疏,逸情雲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 逸民列傳》周黨字伯況,太原廣武人也。
  • 2.    《後漢書 逸民列傳》家產千金。少孤,為宗人所養,而遇之不以理,及長,又不還其財。黨詣鄉縣訟,主乃歸之。既而散與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長安遊學。
  • 3.    《後漢書 逸民傳》 及王莽竊位,託疾杜門。自後賊暴從橫,殘滅郡縣,唯至廣武,過城不入。
  • 4.    《後漢書 逸民傳》建武中,徵為議郎,以病去職,遂將妻子居黽池。覆被徵,不得已,乃着短布單衣,穀皮綃頭,待見尚書。及光武引見,黨伏而不謁,自陳願守所志,帝乃許焉。
  • 5.    《後漢書 逸民傳》博士範升奏毀黨曰:“臣聞堯不須許由、巢父,而建號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齊,而王道以成。伏見太原周黨、東海王良、山陽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車。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驕悍,同時俱逝。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採華名,庶幾三公之位。臣願與坐雲台之下,考試圖國之道。不如臣言,伏虛妄之罪。而敢私竊虛名,誇上求高,皆大不敬。”書奏,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黨不受朕祿,亦各有志焉。其賜帛四十匹。”
  • 6.    《後漢書 逸民傳》黨遂隱居黽池,著書上下篇而終。邑人賢而祠之。
  • 7.    《後漢書 逸民傳》初,鄉佐嘗眾中辱黨,黨久懷之。後讀《春秋》,聞復仇之義,便輟講而還,與鄉佐相聞,期克鬥日。既交刃,而黨為鄉佐所傷,困頓。鄉佐服其義,輿歸養之,數日方蘇,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稱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