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祖廟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寺廟)

鎖定
呂祖廟,本名袁家山,又名陸園、小蓬萊。呂祖廟是袁家山建築羣中的一個單體建築,“呂祖廟”從來沒有單獨作為名城使用過,公元2000年袁家山被人錯誤更改為“呂祖廟”,與歷史文獻和歷代圖籍記載嚴重不符。
清《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記載:“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巖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而(袁可立)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靈應昭然焉。”
袁家山位於睢縣南門內文化路東街路北,為睢州八景之一。始建於明 天啓二年,距今已有400年曆史。其建築佈局頗具匠心,整個建築外觀象一艘戰船,且四周環水。山上建築有山門,大殿,望月台,呂仙洞等。山下有大石坊,石碑,石馬等石像生。
中文名
袁家山,小蓬萊
地理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
景點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景區
距    今
已有400年曆史

呂祖廟歷史沿革

道藏輯要·袁家山 道藏輯要·袁家山
袁家山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商丘睢縣縣城內袁山路中段,是睢縣風景區中著名的明代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袁家山又名小蓬萊,“呂祖廟”是一種誤稱,和歷史記載嚴重不符。它建於明代(1621一1627年)年間。相傳為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羣,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隆平題寫“袁家山”
清乾隆十九年《歸德府志》袁家山位置圖 清乾隆十九年《歸德府志》袁家山位置圖
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來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襲的,歷代的府州縣地圖均以此名登陸。
清《睢州志》袁家山位置圖 清《睢州志》袁家山位置圖
公元2000年其歷史名稱袁家山被人擅自更改為“呂祖廟”,與相關文物法規的內容不相符合,使袁家山古老文化傳承對接形成了斷代和空白,也沒有科學依據。袁家山的歷史名稱沿襲過程是這樣的: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彭定求蒐集後來成書的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中稱為“袁家山”,這是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睢州城池圖》中稱“袁家山”,清咸豐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約的法定名稱為“袁家山”,是為當時官府所認定。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圖》中稱“袁家山”。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稱“袁家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為地、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直沿用的歷史名稱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區志》、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睢縣地名志》等書都以袁家山為法定名稱入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87年出版的《中國名勝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區建築志》等權威性書籍俱以“袁家山”為名列條入書。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蹟》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呂祖廟”只是袁家山建築羣中的一個單體,這個名詞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呂祖廟碑記》中出現過,這個碑記也只能説明當時重修了袁家山建築羣中的呂祖廟,並不能説袁家山就是呂祖廟。
呂祖廟 呂祖廟 [1]
關於袁家山的建造相關記載如下:按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巖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額曰:‘夢覺迷津’。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蹟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靈應昭然焉。”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袁家山,在縣城南門裏,建於明 天啓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袁家山的建造者為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1562-1633),建於明代天啓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曾孫《袁任墓誌銘》)。袁可立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諫著稱於時,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尚存於有人間仙景美稱的山東蓬萊閣上,為海天增色。史載袁可立任登州巡撫期間曾“造艅艎為海防”,他致仕歸裏睢州後懷念軍旅生涯便仿照這種大型船艦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別墅“陸園”中設計建造了袁家山,後來在袁家山上設立道場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隨後幾百年間在睢州形成了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質的“袁山”文化現象。
袁家山望月台 袁家山望月台
袁家山的建造有這樣一個傳説: 明 天啓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徵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後金軍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面前,袁尚書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裏後在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後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因稱袁家山。又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稱“小蓬萊”。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船盪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峯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處處長閻根齊《歷史名城話商丘》和商丘市原旅遊局局長尚起興《商丘史話》所載,袁家山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呂祖保佑為還願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蹟》則認為是袁可立東征出海平遼途中受呂洞賓保佑還願而建。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楊柳依依,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只是人為的違章建築破壞了原有的園林佈局才大殺其風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讚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睢州志·藝文》)。王鐸於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詩而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書畫鑑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著名的勝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後,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為考證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參照點。
這個歷明、清、中華民國乃至新中國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古老地名“袁家山”,一直被穩定的傳襲了下來,他揹負着幾個朝代的印跡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內涵已經在當地百姓中生根發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西側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後邊的衚衕被稱為“袁山衚衕”,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袁家山數百年來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地有着很深的地域感情和歷史淵源,他昭示着睢州人民對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託和傳承,更承載着古老睢州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藴。 據考證,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建置和圖考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誌性參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築地名文化資源。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為睢州古城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在道界名重日高,每年不斷有大量海內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資對袁家山進行維修,公元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將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復修於袁家山山門之前,成為袁家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呂祖廟文獻記載

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既攖頷下,便抽簪林居,絕意小草。營菟裘里門外,置身壺嶠,煙鬟蠟人,望之以為藐姑射氷雪人也。” [2] 
明 王鐸《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狀》“公(袁可立)營別墅於牟駝崗,以娛兩尊人。偕夫人長跪,柔旨酒奉以為壽,旦夕善事之。又築園城南,命歌者擊鼉(tuo)鼓雲,璈聲琅琅,爽振駟伐,以寫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氣。” [3]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卷六·六十六頁·酬袁國玉蓬萊坐月韻》:“袁大司馬(袁可立)‘平泉舊墅’,今創為‘道院’,名曰‘小蓬萊’。掌夏(王絟縉)邀同諸友坐月其地,國玉有作,因酬其韻。(一陰)純陽方在眼其奈,一陰何姤卦難觀。玩檜風且嘯歌飛,螢光自照零露泫。偏多不辨蒼蒼色,中宵步院紗多藴(少蓄)”
清 湯之旭《袁任(袁可立曾孫袁任字尹思)墓誌銘》:“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
《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 -- 民國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
《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家山為袁氏(袁可立)之別業,蒼松綠柳,為一郡勝蹟。”
在陸肇祥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巖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後供呂帝閤目睡像,趺坐,胡牀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蹟頗多。書回道人志。
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引一小童雲:“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業董宗伯其昌志載甚詳。而(袁可立)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靈應昭然焉。 [4]  (清 康熙《道藏輯要·呂祖聖蹟輯要·在陸肇祥》)
重修袁家山碑記
(清)睢州知州范陽洵
戊申秋九月,餘奉檄來守是州。越明 年(春)二月,幕客陳雲槎,朱紫函、高蓬山偕遊袁家山。歸,以所賦詩出以示餘,餘即往登臨,見其祠宇蕭條,園林將頹。慨然,有興復之志,乃鳩工修葺,頓覺改觀。復於廟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數百株,一時僚幕諸公各撰聯題額顏其殿,廟貌煥然一新。節於呂祖聖誕,寅劇賽,觀者森如堵牆,誠盛事也,爰為文以記之。
餘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夫儒者得用於傳世,以行科道,而成為聖賢也,幸矣!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門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隱,昆陵之休之治淶園,此豈其所甚願哉!誠以聖賢者,以身教一時,以名教萬古,雖死如生,固傳世之神仙也!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寶筏普渡眾生,獨善兼善,亦出世之聖賢也。苟徒以煉神眠氣,脱殼飛昇,逍遙間散於蓬萊弱水間,獨樂其樂,而無憂世憂民,則雖歷劫不壞,世又何貴有此神仙哉!歷考列仙傳中所載,中舉者十萬人,拔筆者八千餘處,但為身謀,無功德於世者,何可勝道?即有恩於世者,而進亦有之。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為柱史,尹喜之為關、令仇生之仕殷,馬丹之仕晉,海蟾之仕燕,亦雖更僕,數求其名,昭史冊祀重典章者。
自有神仙以來,未有若呂祖也。呂祖固聖賢而神仙,神仙而聖賢也。方其初讀儒書,於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遇鍾離子得授金丹,夫道其非以世不見用,託於神仙以示隱耶,其自願混跡紅塵,廣行善事,以拯危救難,非即聖賢,悲天閔人之苦衷耶!逮我國朝劫靈效順,屢助天功,其平日忠君愛民之心,已昭然其若揭,此孚佑帝君之封號之所由加也。
餘永乏茲土,有廢必與有興。已告成,而風景清幽,居然福地也。庶幾其式憑焉,從此春秋致祭,祀孔明俾,勿負我皇上酬德報功之至意,而官吏之竭誠,以將事者,可以為民祀福焉。後之官斯州者,與餘同志必能力繼其盛,則此廟可以不衰矣!
爰而歌曰
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
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
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
是為記,與會題詠諸人及同城紳士會首姓名,鐫於碑陰,俾後之君子有所稽考雲。
署睢州事即補知州范陽洵撰並書
睢州學學訓正周志承
睢州學訓導 王汝舟
直隸州州判借補睢州州判沈人驛
代理睢州州判候補未入流沈貴春
睢州吏目姚嵩慶
清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已酋八月谷
(錄自2003年《睢陽尚書袁氏家譜·文物卷》)
蓬萊紀勝雜體小引
(清)田蘭芳
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云親見神仙也乎哉?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謂世無真見神仙之人?神仙必不為人所得見,而吾亦可不必欲見之也乎哉。豈非以傳記留傳,昭然可據,遂謂古或異於今,故如是耳。若然則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實造於文士之筆端也。審矣,而世於人之工文者,顧以仙才目之又何以稱焉。蓋以文士心思靈變,筆舌瀾翻,能狀無成有,摭虛為實,才士之才至於如士,必非塵埃之局思鈍穎,可以相方,故謂之曰仙,以其能形容乎仙之為才之至,非立一仙之程於此,衡乎能及乎此者之為無尚也。
吾姻王君堂夏,素報慕道之誠,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也,飄飄然常有凌雲想以塵壒喧 ,不足以接靈風。一旦相袁公(袁可立)廢囿,因高就下,鼓眾力而建琳宮焉,剩沼殘山,忽免為金城銀闕。於是吾州才俊竟抒藻思以歌泳之,變本增華。煌煌乎,賦駕大人詩跨步虛,行間如聞麻姑之音,句裏能發玉女之 ,是為結象於難名,樹都於無何,有不幾才而仙者哉!掌夏欲刊以流佈四方,慕道之士必謂駟王虯並紫鸞驂 ,繽紛將弭節乎睢渙之間,更無庸馳車乎,流沙望涯乎滄波也。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倘有龍門令抱策而續至焉,知當以觀止謝之矣! [5] 
(清田蘭芳《逸德軒逸稿·小引》)
參考資料
  • 1.    袁可立
  • 2.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梁雲構,明代
  • 3.    王鐸.擬山園選集·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狀: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代
  • 4.    彭定求.《道藏輯要·呂祖聖蹟輯要·在陸肇祥》:彭定求等,清代
  • 5.    田蘭芳.《逸德軒文集》.河南睢州:田蘭芳,清代:六十六——六十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