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定求

鎖定
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南止,又字訪濂、 [3]  勤止,號南畇, [4]  晚號止庵,學者稱其“南畇先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中國清朝大臣、詩文作家 [3]  、學者。 [5] 
彭定求少年師從湯斌,好陸、王之學。 [3]  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進士第一,官授修撰,後遷國子監司業,進侍講。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彭定求以父喪歸,後嘗受命就揚州書局校訂《全唐詩》。 [4]  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彭定求卒。 [5] 
彭定求尤仰慕陳白沙、王陽明等七賢,曾精研《傳習錄》,接受王陽明“良知”説,作《高望吟》七章以見志。又著有《儒門法語》《陽明毀釋錄》《周忠介遺事》《南昀文稿》等作品。 [5] 
別    名
南畇先生
勤止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645年6月2日(順治二年五月九日,乙酉年,庚寅日)
逝世日期
1719年5月27日(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九日,己亥年,辛亥日)
主要作品
《陽明釋毀錄》
《儒門法語》
《南畇文集》等
本    名
彭定求
屬    相

彭定求家庭背景

彭定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初年,臨江府清江(今屬江西)縣一家姓彭的, [1]  遷到了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隸籍衞所。衞所是明代的軍隊編制,衞所的士兵單立户籍,世代當兵。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6),彭家出了一個舉人,名叫天秩,從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兒子彭汝諧,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彭汝諧的兒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學。彭德先的兒子彭瓏,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到彭瓏的兒子彭定求時,彭家名揚天下。

彭定求個人簡介

彭定求,字勤止,號訪濂,學人稱“南畇先生”。6歲時,彭定求入小學讀書識字。11歲那年上,父親給他講解程朱理學,又讓他拜著名理學家湯斌為師,研習理學。在父親和老師的影響下,彭定求對理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潛心研究理學。16歲時,他開始習作八股文,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彭定求人生經歷

彭定求早年經歷

彭定求23歲那年上,父親彭瓏出任長寧(今廣東新豐)知縣,彭定求在家侍養老母。過了三年,彭瓏被牽進一樁案子中,逮捕下獄。彭定求打算去長寧看望父親,臨行前,他去求同鄉楊雍建,楊雍建官為給事中,在家休養,彭定求求他給廣東省的大員寫封信,為父親説情,楊雍建見彭定求孝心至誠,就答應了。彭定求辭別母親上路,跋山涉水,40余天抵達長寧,行程達4000多里。見到父親後,蓬頭垢面的彭定求抱着父親失聲痛哭,周邊的人莫不感動欷歔。彭定求四處奔走,為父伸冤,彭瓏終得開釋。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彭定求赴省城江寧(今江蘇南京)參加鄉試。初九、十二、十五三場考試下來,彭定求名列二十名,成了一名舉人。
這年,彭定求年二十有八。
鄉試錄取名額,大省一般不過30名。彭定求鄉試名次偏低。在來年的會試中,彭定求又落榜了。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彭定求再次入京參加會試,一舉奪得第一名會元。殿試時,他的卷子被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列為第三名。殿試前10名卷子進呈皇上御覽,康熙皇帝很欣賞彭定求的卷子,問"讀卷大臣"為什麼會把會元的卷子置於第三名。"讀卷大臣"説他的楷書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龍顏不悦,道:"會元的卷子有勸勉朕的意思,很不錯。難道先儒大師周(敦頤)程(程顥程頤)朱(熹)張(載)都是書法家嗎?"那些"讀卷大臣"害怕了,磕頭請罪。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為第一。
於是,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
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彭定求為官經歷

彭定求蘇州石刻像 彭定求蘇州石刻像 [2]
中狀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錄》,極為喜愛。《近思錄》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編纂的,輯錄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思想精華。彭定求早就熱衷理學,得到這部書後摹寫一遍,反覆研讀,奉為言行之準則。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請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後抵家,每天都侍奉父親,講論經義。彭定求剛剛入仕,卻已厭倦了官場,打算從此致仕,在家研習理學。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後來在父親敦促下,才回京復職。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給康熙皇帝講解經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於簿。接着,遷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再遷為傳講,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
隨着職位的升遷,彭定求越來越厭倦官場生涯,期望辭官回家,研究理學。但是這樣做有違父命,他便屢屢請假。父親死後,他終於如願以償,辭官回家,潛心研究理學。
前後算起來,彭定求在翰林院不過4年。

彭定求個人結局

康熙皇帝五十七年,彭定求病情加重,自撰墓誌,銘曰:"翳馮虛之妙躬,乘一氣之鴻蒙,知生死如晝夜,乃原始以反終,唯循理而順命……"
第二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歲。

彭定求理學思想

理學上,彭定求獨樹一幟。
彭定求的老師湯斌之學,出於孫奇逢;孫奇逢之學,出於鹿善繼;鹿善繼之學,則宗王守仁的《傳習錄》。故彭定求的學術思想也很低於王守仁。
王守仁繼承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把人心視為萬物的主宰,倡言"致良知",要人們用良心去體驗本來就存在於良心的倫理道德。王守仁的"心學"幾乎席捲了整個思想界。王學的興起是對程朱理學的強大沖擊。做為理學,陸、王與程、朱都倡言“存天理,去人慾。但做為理學異端,陸、王和程、朱又有所不同。程、朱以"理"為主體,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現實的先驗規範;陸、王以心為主體,更多地與感性血肉相聯。王學成為明中葉以後的浪漫主義的人文思潮的哲學基礎。那些推崇程朱理學的人竭力貶斥陸王心學。結果在思想界出現了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鬥爭。
在這種局面下,彭定求試圖調和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他著文説,王守仁極推崇朱熹,他的思想中有朱熹的成份。彭定求想把王守仁打扮成兼收幷蓄陸氏心學與朱氏理學的人物。實際上這是彭定求思想的流露,他不困於門户之見,雖出於王氏心學,但同時又兼採程朱理學的思想。
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與汪士欽、徐樹本等校《全唐詩》,賞賜御書,傳旨垂詢病情。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萬壽節",彭定求入京祝賀。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2.    彭定求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3.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41頁
  • 4.    錢仲聯,傅璇琮,王運熙等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1142頁
  • 5.    方克立主編;盧育三,呂希晨,周德豐副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