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逸志

鎖定
吳逸志(1896—1961),本名吳福勝,字學行,號錫祺,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人。民國時期著名將領、抗日名將。先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德國柏林陸軍大學。北伐戰爭時,任第四軍團長、支隊長、第八路軍總參謀、廣東國防設計委員、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1937年4月1日,晉升少將軍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兼幹訓團教育長等職,參加了德安之役、上高之役、長沙會戰。任第九戰區參謀長時,輔佐薛嶽進行長沙保衞戰。1939年7月12日,晉升陸軍中將軍銜。曾任教育部部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1938年3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代表。1949年2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前去台灣後,於1958年前後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台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1961年,在台灣去世。著有 《對同盟軍作戰建議》《模型戰術》《長沙會戰要求》等。 [1-2] 
中文名
吳逸志
別    名
本名吳福勝,號錫祺,字學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陸軍大學
出生地
廣東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
軍    銜
陸軍中將

吳逸志人物生平

吳逸志早年經歷

吳逸志系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人,1896年11月11日出生,原名錫祺,字福勝、學行,曾用名享德、合德。據《吳氏族譜》記載,豐順湯田吳氏始祖德廣公是黃帝108世孫,由梅縣程鄉遷豐順大椹桐鳳寨卜居。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至今有600餘年,迄今傳到28代。按照輩序,吳逸志乃吳氏開基始祖德廣公傳下第18世裔孫。父親吳少蓬,清歲貢生,博通經史,為學界泰斗,桃李盈門。母親王純貞,豐順縣建橋鎮上寨人,善良、賢淑,助夫教子。所以,吳逸志等得以幼承庭訓,孔孟思想早植根基。
吳逸志兄弟有三,居次。兄名月圃,曾任豐順縣公安局長。胞弟式均(1904~1973),曾任豐順縣立中學校長,歷任廣東吳川、河源、陽江、豐順等縣縣長十餘年,皆有賢聲;終身以“禮義廉恥”、“讀聖賢書,幹國家事”為準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晚年偕同夫人何敏在香港九龍元朗錦田租賃園地,養豬種菜維生,無怨無悔,克享天年。值得提及的是何女士於20世紀80年代返鄉探親,仍念念不忘家鄉的教育事業,儘管她自己在香港已是領養老金度日之人,仍傾囊捐建松崖學校後樓會議室一間並設備一套,以祈桑梓學子能天天向上,其善舉令人動容。
吳逸志小時曾在家鄉莘陂村的私塾龍田書室讀過書,也曾替人當夥計煲過茶掃過地。後來,經人提攜到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就讀。追溯歷史,自從1901年起,清朝廷推行“新政”措施,搞洋務運動,提倡自立自強。軍隊學習西人,編練新軍和警察,用上了洋槍洋炮,各省正興辦武備學校、陸軍小學,為新軍培養中下級軍官。1905年(光緒31年)停科舉、興學校,文武並舉,在廣州設黃埔陸軍小學,在河北設保定軍校。
吳逸志在黃埔陸軍小學受訓畢業後,於191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保定軍校。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學制最正規的軍事學府。這所軍事學堂共辦了九期,培養出6000餘名軍事指揮人才,僅後來成為將軍的就有1500餘人,是名副其實的“將軍的搖籃”。吳逸志所在的軍校六期,風雲際會,獨步一時,同學當中,葉挺、顧祝同、薛嶽、餘漢謀、吳奇偉等,都曾在中國近現代史中驚鴻閃影,史冊流徽。應該説,在保定的三年學習,為吳逸志日後成為一名抗日儒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吳逸志投身革命

1917年,吳逸志從保定軍官學校步科畢業後,毅然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之革命工作。當年,各地軍閥割據,戰亂不休,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設警衞團,吳逸志出任連長。1924年(民國13年)孫中山先生將黃埔陸軍小學升格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植革命武力,以利掃蕩軍閥,派蔣介石為校長,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吳逸志為該校教官。
1925年率軍參加東征,掃除軍閥惡勢力,立下輝煌戰功。回師廣州,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團長,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其鬥志更為堅定,軍事領導戰術日益成熟,成為粵軍中一顆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陳炯明盤踞廣東的殘餘勢力被肅清後,孫中山先生決定揮師北伐。1926年7月,吳逸志率師在廣州參加誓師北伐大會,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率領第十師陳銘樞部及十二師張發奎部和軍部葉挺獨立團為先頭部隊。吳逸志任第四軍團的團長,率領全團官兵,進入湖南長沙,轉戰於湖北咸寧,攻打直係軍閥吳佩孚。在北伐戰爭期間,吳逸志會同友軍轉戰大江南北,與各地大軍閥激戰十餘次,皆獲全勝,止於山東濟南補充待命。
北伐成功後,吳逸志轉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總司令部設於廣州市),和總司令陳濟棠,參謀長繆培南皆是戰友。是時日寇囂張,廣東沿海常受其害,當局為培植英才,以公費留學方式,選送吳逸志到當年軍事設施為全球之冠的德國國防大學實習軍事兩年,再到柏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系。這期間,吳逸志利用假期,自費到歐洲各國詳細考察,廣開眼界,獲益甚多。期間曾受當局重託,通過關係,向德國採購新式武器,充實國防,準備抗日之用。
1933年,吳逸志奉命回國,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中將總參議。同年10月22日,他與中山大學化學系畢業生羅惠英(廣東南海縣人)又返回德國,在柏林中央飛機場租飛機舉行空中婚禮,喜結良緣。之後,周遊列國度蜜月,先後遊覽了意、德、瑞、比、匈、奧、捷、荷、英、俄、美等世界名都。 [3] 

吳逸志抗戰救國

吳逸志於1937年4月1日任少將。是年,日寇侵華,全面抗戰開始。南京淪陷後,北伐名將薛嶽將軍出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吳逸志出任參謀長,轄區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他們二人在東征北伐時段,是同甘苦共患難的袍澤,密切配合,情同手足。1938年,他倆率軍參加江西德安萬家嶺戰役,殲滅日寇精鋭部隊一個師團。次年7月12日,吳逸志升任中將,並在中央訓練團將領班及陸軍大學受訓結業
抗日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民族救亡戰爭。在這場民族聖戰中,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成為中國正面抗敵戰場的一個主要戰場。從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日本侵華軍隊為達到消滅我中國軍隊主力,打通大陸交通線,與太平洋日軍相呼應的目的,一連向長沙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在長沙三次大會戰中,薛嶽將軍指揮若定,吳逸志參謀長輔弼功深,成為當時家喻户曉的時代英雄,那段歷史很值得追憶。
1939年9月,日軍為消滅國軍第九戰區主力並佔據長沙,向贛西北、湘北發動猛烈進犯。薛嶽將軍和以吳逸志為首的參謀部採用“後退決戰”的方針,先在贛北高安、湘北新牆河英勇阻擊,後撤退至長沙近郊。10月4日,我軍發起攻擊,日軍力戰不支,被迫退回戰前陣地。此次會戰,中日雙方投入兵力共40餘萬人,中國軍隊奮勇作戰,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於10月7日為《新華日報》寫的一篇社論《論長沙的勝利》指出:“這是抗戰三年來第一個偉大的勝利!”
長沙會戰第一次大捷後,蔣介石突由重慶飛抵湖南,在嶽麓山臨時行營會見薛嶽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指示今後當以訓練重於作戰為核心。隨即成立專門培養軍官的戰幹團,蔣介石兼任團長,吳逸志任教育長,負責全團的教育和訓練工作。吳逸志將他的軍事著作與實踐中的體會相結合,向學員親授“圖上戰術”、“沙盤戰術”、“模型戰術”等內容。在湘鄂贛戰區的南潯線上,當日本騎兵趾高氣揚、縱馬疾馳之時,他派人巧妙地用一袋袋的黃豆撒在馬路上,致使日軍人仰馬翻,束手就擒。
當年,軍事委員會還成立軍訓部入伍生第二團,向社會知識青年招考,同樣由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兼任教育長。吳逸志認為這是豐順青年報國良機,即函請豐順一中老校長吳蕊秋轉達,結果有近50位青年北上參加。吳逸志親自接待來自桑梓的熱血青年,安排他們到嶽麓山入伍生團受訓一年。期滿結訓,僅有數人因身體不適應轉安置在行政部門工作外,其餘40多人,保送至設於湖南省武岡縣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受訓,畢業後奔赴抗日戰場,各展鴻圖。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9月初,日本為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軍集結12萬兵力,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這時,司令長官薛嶽和參謀長吳逸志胸有成竹,仍然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長沙及其周圍地區部署了約30萬兵力,計劃“誘之於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反擊而殲滅之”。此役,我軍由於對日軍進攻的規模估計不足,選擇決戰場地不當,加之又被日寇破譯了我軍的電碼,因而初戰處於被動,遭到重創。及至後來,我軍重整旗鼓,改變策略,扭轉戰局、挫敗日軍,迫使日軍狼狽敗退,恢復到戰前狀態。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策應英國在香港、九龍及緬甸的作戰,並打通在長沙受阻四年之久的粵漢交通線,發動了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並氣焰囂張地聲稱“要到長沙過新年。”
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薛嶽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制訂了“天爐戰”計劃,決定將敵人誘至爐底,即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從四面八方將敵包圍,以強大的火力猛烈攻擊,猶如點燃一座巨大的火爐,要將敵軍燒為灰燼。
據資料載,當時湖南民眾配合政府軍,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一夜之間便使日軍無法在戰區內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溝壑縱橫,日軍的坦克、牽引車、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敵人殺得丟盔棄甲、遺不成軍,死傷達5萬餘人。
倉皇敗逃的日軍來不及把棄屍燒完,為了踐行人道主義,讓日本兵死有葬身之地,吳逸志遵照薛嶽將軍的囑附,派人將長沙城內外收拾的近千具日本兵屍體合葬於長沙南門外的黃土嶺上,並手題“倭寇萬人冢”墓碑一塊,題聯一副日“血染撈刀河似錦,屍填黃土嶺成峯”。第二年,該墓因風雨剝蝕重修,吳逸志復題詞一闕曰:巧逗干戈,喪命上國,可恨亦可憐,聊修京觀慰春夢。欣歌秋社,瘞旅斬壞,既安且固,莫作冤魂厲此墟。對於抗戰中的中國軍隊的陣亡官兵,則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以紀念這些英烈們,並從優撫卹他們的親屬。
對於長沙會戰的勝利,海內外同胞和同盟國友人,一致歡騰慶祝。國內外報刊和電台,連續報導成為最熱的新聞。中共創辦的《中華日報》也於1月1日發表《論長沙保衞戰與目前軍事任務》的社論,高度評價長沙大捷,指出了它的重大國際意義。當年湖南演藝人士,主動將長沙三戰三捷的題材,編成地方戲劇,以薛嶽將軍扮成英明果斷的劉備模樣,以吳逸志參謀長扮成足智多謀的孔明模樣,廣受羣眾喜愛。後來索性接受邀請,下鄉演出,以滿足大眾的期望。
海內外同胞,對參加長沙會戰的第九戰區官兵進行熱忱的慰問,吳逸志接受了全國慰勞總團的慰問和獻旗,並榮獲甲等榮譽紀念章,他的抗日事蹟收人《廣東抗戰人物誌》。吳逸志又為第三次長沙大捷喜賦詩十首。其一:
兩度狂瀾靖洞庭,又傳笳鼓馬前聽
星沙依舊金湯固,一樣丹心照漢青。
當全國還沉浸在長沙會戰勝利的喜悦中,吳逸志冷靜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高瞻遠矚,胸懷天下,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直陳抗日雄圖遠略,主張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帶開闢新的戰場,以牽制日軍並消滅其主力。羅斯福總統認為吳逸志的主張對全局戰略有利,發電報給蔣介石表示讚許。由於吳逸志的上書沒有先徵得蔣介石同意,蔣介石覺得臉上無光,惱羞成怒,要不是薛嶽將軍極力死保,吳逸志難免有殺頭之禍。然當時有識之士,莫不佩服吳逸志,認為其是人中麒驥,卓爾不羣! [3] 
吳逸志將軍(左) 吳逸志將軍(左)

吳逸志晚年經歷

1948年3月,吳逸志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次年2月12日任廣東省政府委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同年秋,從海南經澳門轉赴台灣。1958年前後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台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和廣東同鄉會顧問。
1961年11月11日上午八時,吳逸志偕夫人羅惠英赴祭羅卓英將軍途中,因心臟冠狀動脈栓塞而猝逝,享年66歲。下葬於台北市郊士林鎮內兩廣公墓。祭悼者甚眾。 [3] 

吳逸志家庭

吳逸志元配夫人王新昭,豐順縣建橋鎮上寨人,從小賣入吳家當童養媳,長大後與吳逸志成親。育有二男一女。男卓然、浩然,均在梅縣梅州中學畢業。浩然建國前在廣州中山大學就讀,1949年5月參軍入伍,為解放全中國盡力。解放初曾在豐順交通部門任職,後到安徽省馬鞍山商業幹部學校教書,直至離休。女秀梅,退休前在北京軍事院校總務處工作。
吳逸志後妻羅惠英,廣東南海人,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理學士,曾任高中化學科老師,系出名門,雍容嫺秀。生子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生女麗娜、漢娜。子孫昌盛,分佈海內外,各有輝煌成就。 [3] 

吳逸志人物作品

吳逸志軍事著作

吳逸志被譽為儒將,軍事著作頗多。主要著作有《實際統帥法之概述》、《德安萬家嶺大捷回憶》、《模型戰術概要》、《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現代軍人》、《為政與論兵》、《國家盛衰之理》、《南潯抗戰回憶》、《長沙各次會戰記》、《做人與做事》、《現代人與現代青年》、《圖上戰術》、《沙盤戰術》等。詩文甚豐,另有專輯。 [3]  [5] 

吳逸志詩詞作品

第一次長沙會戰勝利後,吳逸志感慨萬端,豪情滿懷,提筆寫了《長沙會戰大捷十首》,錄其一、二、四首,詩曰:
千里長圍戰洞庭,聲聲鼙鼓耳邊聽。
雄師蕩盡胡塵穢,重見湖峯入眼青。
人軟百戰岳家軍,抉策猶慚志不紛。
依舊西南雄局在,朗潭修贛氣屯雲。
諸將勳勞智勇全,存誠妙算是心傳。
風佔鳥角孤虛術,都是臨機料敵先。
第二次長沙會戰大捷後,吳逸志更是心潮翻滾,壯懷激烈,不禁詩思潮湧,又寫下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大捷十首》,錄其一、三、五首,詩曰:
再捷繞歌滿洞庭,又看氣繞大陵星。
可憐歷亂倭奴骨,夜雨煩冤帶血腥。
救國精忠四字標,雲龍風虎氣凌霄。
盛名久著軍難城,漫比潢池盜弄潮。
擊楫中流猛着鞭,同仇與子掃狼煙。
炎黃帝胄精神在,重整河山廓八挺。
長沙三次大捷後,吳逸志因功勳卓著而受到國民政府抗戰總部頒賜勳章,並接受湘、贛、粵省各界民眾獻旗。他沉浸在會戰勝利的喜悦中,又為第三次會戰大捷喜賦七言絕句詩十首,其一、二、五首,詩日:
兩度狂瀾靖洞庭,又傳笳鼓馬前聽。
星沙依舊金湯固,一樣丹心照漢青。
誘敵圍殲讓撲城,四郊戰壘血流平。
雨花台畔重回首,白骨森森照眼明。
會當掃蕩超東海,笑折櫻花一醉歌。
大漢雄風依樣在,共揮逐日魯陽戈。
吳逸志禁不住激情,又寫了一首沉雄豪邁、意境開闊的《長沙會戰大捷》的五言絕句。該詩云:
馬首懸新月,三軍氣若虹。
夜寒茶當酒,星斗落杯中。
這是一首作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季在行軍途中借月夜景色而抒發情懷的詩篇,詩句精煉,充滿了激越的豪情。香港詩詞學會會長林峯對這首詩讚不絕口,他在《詩將天才,文武曲星》評論文章中説:“只寥寥20字,卻飽藏着萬斛珠琳。一字一句,鏗鏘琤蹤。一韻一聲,燦然紙上。如果説是吳逸志將軍是一位儒將,也許在這首詩中更可看出將軍的儒雅風流。這是一首詩,又是一幅畫,更是一幅將軍夜歸圖。”可見林峯對吳逸志的詩作評價極高。
長沙會戰兩年後、吳逸志來到了當年會戰期間第九戰區司令指揮所的駐地嶽麓山清風峽,面對“合鐫嶽麓山頭石”“助戰雨師飛箭簇”抗戰遺蹟,那一段段令人激盪又充滿痛楚的歷史,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他又揮筆寫了《保衞大湖南兩週年感賦》一詩,既總結了三次會戰取得的戰果,又對抗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詩是這樣寫的:
精忠百萬拒東夷,大捷長沙挽國危。
兩載未曾遺寸土,三湘依舊鎮雄師。
補天賴有軍難撼,射日漸無計出奇。
眾志成城驅海寇,踏平富士慰心期。 [4] 

吳逸志藝術形象

2014年電視劇《長沙保衞戰》,徐永革飾演吳逸志。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