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其璋

鎖定
吳其璋(1909年—1944年),抗日英雄,福建省閩清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駐印軍獨立第一步兵團重迫擊炮少校連長。1944年12月在緬甸犧牲。 [1] 
本    名
吳其璋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福建省閩清縣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主要貢獻
抗日 [1] 
吳鑾仕 [1] 
妻    子
胡靜美 [1] 

吳其璋個人概況

吳其璋(1909年—1944年),福建省閩清縣人。抗日戰爭時期,曾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第十一期學員、國民政府軍政部學兵隊少尉見習官、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光華中學校長、軍政部學兵總隊中尉教官、軍政部學兵總隊第一團上尉副連長兼防毒處教官、中國駐印軍直轄化學兵團第一團重迫擊炮連少校連長、中國駐印軍直轄重迫擊炮團迫擊炮連少校連長、中國駐印軍獨立第一步兵團重迫擊炮連少校連長。 [1] 

吳其璋人物生平

吳其璋少年好學

1909年,吳其璋生於閩清縣白中鎮前坂村一個僑商家庭。父親吳鑾仕自幼好學,及長隨閩清籍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遠赴南洋沙撈越詩巫,艱辛拼搏,與福州十邑同鄉一起開闢新福州墾殖場,終將荒漠改造成新城。在這過程中,吳鑾仕成為富商,併成為當地有名的牧師。1929年2月,吳鑾仕任閩清縣華僑公會會長。1942年,吳鑾仕在婆羅洲創建閩清華僑造紙工業社。
富裕的家境使吳其璋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他在詩巫完成小學教育,回國就讀於福州英華學校,初中畢業後考入福州青年會高中。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後,吳其璋返回詩巫,在當地僑辦華文學校當教師。 [1] 

吳其璋憤日侵華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吳其璋在學校組織抗日救國宣傳隊,揭露日軍侵略祖國東北的暴行,動員百姓捐款援國。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消息傳至沙撈越,吳其璋繼續奔走為抗戰募款,還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戰。 [1] 

吳其璋投考軍校

1934年春,吳其璋放下國外優越生活毅然回到祖國,同年9月,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為第十一期學員。 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吳其璋進入中國第一支化學兵部隊——軍政部學兵隊。
中國化學兵部隊的創建人是李忍濤,這位清華大學、美國西點軍校的高材生,歸國後在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任職。1932年的一天,李忍濤在南京去探望西點軍校的一名美籍同學,無意中看到一本談化學兵學科的書,他意識到化學兵對中國軍隊的重要性,建議組建中國自己的化學兵部隊。他的建議得到了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兵工署署長俞大維的認同,他們立即向蔣介石彙報。蔣介石、何應欽等人經研究後,決定在國內建立一支化學兵部隊,為保密起見,對外稱為學兵隊,作為軍政部的直屬部隊,任命李忍濤為學兵隊上校隊長。學兵隊於1933年2月日在南京三牌樓成立,由兵工署署長俞大維直接領導。初始階段,是培訓化學兵幹部,對外稱特科幹部教育班。第一期招收初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60人,通過一年的訓練,畢業時僅餘50人,由俞大維出面,請來了蔣介石、何應欽等人蔘加畢業典禮,蔣、何等人看了化學兵的戰鬥演習後很滿意,當即命令繼續舉辦,同時組建學兵教導隊。
吳其璋即為學兵教導隊少尉見習軍官,一方面參與組織所在班進行步兵軍官養成訓練,一方面系統學習化學戰劑、化學兵器、化學戰術、氣象學等化學兵專門課程。 [1] 

吳其璋南洋結婚

吳其璋在南京中央軍校讀書時,認識了金陵女子大學高材生、重慶姑娘胡靜美。1936年底,他請假赴南洋結婚。 [1] 

吳其璋出任校長

到南洋後,當地著名的僑辦華文學校光華中學請吳其璋出任校長,從此執掌華校。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吳其璋原準備立即回國,但開學在即,光華中學臨時難以聘到校長,吳其璋應鄉親之請,準備一方面主持校務一方面尋找接班人。 [1] 

吳其璋回國參戰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1938年7月7日,在盧溝橋事變一週年紀念會上,吳其璋宣佈:放下舒適、富裕生活和高薪工作,辭別新婚妻子,回國參戰。
從當地中華商會主席周文麟給吳其璋寫的回國介紹信中,可以看到吳其璋報國之壯懷:“……茲有國難日亟,吳君其璋激於義憤,志願辭去教職,回國參加抗戰……”在沙撈越詩巫光遠社給吳其璋開具的介紹信中也有這樣的記述:“社員吳其璋……茲以抗戰情緒熱烈,自動回國尋覓舊隊同志,參加抗敵工作,其志殊嘉。”
1938年7月下旬,吳其璋回到祖國,輾轉至湖南,找到已遷至晃縣(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的軍政部學兵隊,進入特科幹部教育班,系統學習防毒和化學兵器、技術、戰術等。 [1] 
1939年7月,吳其璋學習結業,留在學兵隊任中尉教官。 [1] 
1939年9月,吳其璋隨隊經長途行軍到達湖北宜昌,部隊駐三鬥坪休整,奉軍政部命令改學兵隊為學兵總隊,原一大隊、二大隊擴充為一團、二團,李忍濤晉級為少將總隊長。吳其璋編入學兵總隊第一團,任迫擊炮連上尉副連長。 [1] 
1939年底,學兵總隊由宜昌遷往四川省納溪縣(現為瀘州市納溪區)。不久,學兵總隊奉命擴充為4個團,由李忍濤擔任總隊長,李西開擔任副總隊長。以學兵總隊為中心,附設的特科幹部教育班班本部和防毒處學兵隊也在納溪,吳其璋兼任防毒處學兵隊上尉教官。 [1] 

吳其璋遠征印緬

1942年,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任總指揮,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任副總指揮,不久,鄭洞國接替羅卓英任副總指揮一職。當時,駐印軍是一個空架子,有武器而無人員,必須由國內航空運去素質較好的士兵補充。 [1] 
李忍濤何應欽令將學兵總隊主力第一團、第二團先後從昆明空運至印度,接受美援裝備,編為駐印軍總司令部直轄化學兵團(後改為重迫擊炮團),吳其璋率連進入印度。他和戰友們一起在駐印軍總指揮部直接指揮下,先後在反攻緬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等地,配合駐印軍的兄弟部隊,消滅了日軍18師團、56師團、第2師團等精鋭部隊,屢戰奮勇,收復了緬甸大部地區,並配合國內遠征軍,打通了滇緬路國際通道。 [1] 

吳其璋激戰八莫

八莫位於伊洛瓦底江東岸,是緬北戰略要地,水路南下可直達曼德勒仰光,往北可上溯密支那孟拱;陸路有密八公路和一條通往中國雲南騰衝的騾馬古道。 [1] 
日軍侵佔緬甸後在八莫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密支那失守後,日軍充實了八莫的兵力以阻截中國駐印軍對八莫的進攻。 [1] 
吳其璋率他的迫擊炮連配合新一軍,歸38師主力112團指揮。1944年10月15日,吳其璋隨新一軍強渡伊洛瓦底江,他所在的38師為第一線兵團,快速抵達太平江北岸後在八莫曼西進行迂迴,包抄日軍後路。迂迴路線都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行進相當艱難,並且要通過險要的銅壁關 [1] 

吳其璋壯烈犧牲

吳其璋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在隨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一軍攻克緬甸八莫一戰中壯烈犧牲。 [1] 
吳其璋犧牲照片 吳其璋犧牲照片
1944年11月6日,吳其璋所在的第112團攻佔銅壁關,打開了前進的道路。他們緊接着會同友軍,於11月14日攻佔莫馬克,17日攻佔曼西,完成了對八莫的合圍。隨後,新編38師掃清八莫外圍據點,完成對城區的包圍。中國駐印軍攻擊部隊進攻時首選以空軍和炮兵轟擊日軍陣地,然後以戰車掩護步兵衝鋒,日軍傷亡慘重仍負隅頑抗。激烈的攻防戰進行了20多天,在慘烈的攻防戰中,吳其璋頭部被日軍狙擊手擊中,於12月2日壯烈殉國。 [1] 

吳其璋成就貢獻

吳其璋宣傳抗日

在光華中學擔任校長期間,吳其璋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抗日救國教育作為學校重要一課,同時在光華中學裏組織了宣傳隊、演劇隊、義賣隊和募捐隊,帶着隊伍穿梭於城鄉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成為當地抗日救國活動骨幹。 [1] 

吳其璋抗日救國

他和戰友們的犧牲換來了勝利:1944年12月15日下午2點,新編38師完全控制了八莫,取得了八莫攻堅戰的重大勝利。
吳其璋犧牲後安葬於緬甸八莫城外,墓下方刻“吳其璋之墓”,墓上方在國民黨黨徽下刻有“浩蕩英風”四個大字。國民政府追授他為中校

吳其璋人物後事

吳其璋之墓 吳其璋之墓
吳其璋的墓在新50師合葬墓附近。墓碑上的國民黨黨徽下刻有“浩蕩英風”四個大字,下方刻“吳其璋之墓”。1950-1960年代,緬甸排華搗毀境內幾乎所有中國軍人的墓地,吳其璋的墓地未能倖免。吳其璋墓地的所在,如今是密支那第二小學的操場。 [2] 
吳其璋犧牲時一兒一女都很小,兒子僅3歲。他的夫人胡靜美為養活一兒一女到上海工作,為了加班多賺錢,她曾將兒子寄養到一個孤兒院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