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卓英

(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抗日名將)

鎖定
羅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字尤青,號慈威,廣東大埔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抗日名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 [22] 
保定軍校畢業後,先後任炮兵連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等職。 [26]  1931年7月率部參加第三次“圍剿”中央紅軍的作戰。1932年冬任第十八軍軍長兼中路軍第一縱隊縱隊長,率部擔任第四次“圍剿”中央紅軍主力。後任北路軍第三路軍副總指揮兼第五縱隊指揮官,參加第五次“圍剿”。
1937年任廣州行營參謀長、第十五兵團司令。隨後,率部北上參加上海淞滬會戰。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八軍軍長、第十六軍團軍團長、南京衞戍副司令長官,參加南京保衞戰 [23] 
1938年任武漢警備副總司令、總司令,參加武漢保衞戰。1939年調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與日軍戰於南潯線。不久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率部防守贛北。 [22] 
1941年3月下旬,指揮所部參加上高戰役取得全面勝利,被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24]  [28]  同年9月和1942年1月,指揮所部參加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予日軍以重創。後調任中國緬甸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6月奉命撤回。 [22]  曾獲授青天白日勳章 [20]  抗戰勝利後,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1946年晉升陸軍上將 [16]  [26]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行轅副主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任東南軍政副長官。全國大陸解放前夕隨蔣介石逃到台灣。此後曾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 [26] 
1961年病逝於台北。 [16-17]  [21]  [27] 
中文名
羅卓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
1961年11月6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
紀念島嶼
南威島
尤青
慈威

羅卓英早年生涯

羅卓英上將歷史資料照片
羅卓英上將歷史資料照片(27張)
羅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東潘,譜名高哲,學名典蓀,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衞)。
1896年3月19日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鄉漁洋坪村。 7歲入鄉塾讀書,1914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羅卓英從小喜歡讀詩詞和古文,在大埔中學讀書時,與頗負聲望的原韓山師範文史教員饒愛荃過從甚密。中學畢業後,曾短期任教。
好友陳誠將軍 好友陳誠將軍
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軍校,名落孫山。次年考上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在該校中與陳誠結成莫逆之交,因此後來成為陳誠派系的主要骨幹和智囊人物。
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
1922年6月畢業回到家鄉,先後在大埔中學任教務主任,在湖山官學任校長,並倡辦湖山中學
1923年,羅卓英曾受鄒魯推薦,任潮梅軍少校參謀,但旋即辭職。

羅卓英東征北伐

1925年,東征軍回師廣州,進行大改編,羅卓英才正式參軍,並參加了討伐劉、楊之役。第二次東征時,任第一師炮兵連連長,在惠州攻城戰中指揮炮兵準確地摧毀城樓,打開缺口,使持續兩天、屢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戰功。隨後率部隊由河婆入揭陽、黃崗,升炮兵副營長,參加了1926年10月殲滅孫傳芳周蔭人部的戰役。接着隨軍由閩、浙入蘇。
1927年,陳誠升第二十一師師長,羅卓英即歸其麾下,任師參謀處長、參謀長。
1928年春,陳誠任陸海空總司令部警衞司令,羅被委任浙江警備師上校團長,但不久即為何應欽裁撤。是年秋,蔣介石成立陸軍第十一師,任命陳誠為副師長,羅隨之任參謀長。
1929年春,陳誠升師長,羅卓英被任命為第三十三旅旅長,旋即升副師長。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第十一師經徐州、碭山、杞縣進擊,與馮玉祥部激戰于歸德。7月奉令與蔡廷鍇部共解曲阜之圍,大敗閻錫山的軍隊,並乘勝追擊,佔領了濟南、鄭州。陳誠升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四師師長,羅卓英也升任第十一師師長。羅卓英帶兵很注重抓緊時間進行休整、訓練,並對官兵灌輸忠於蔣介石陳誠的思想。

羅卓英圍剿紅軍

1931年5月,第十一師與第十四師作為“圍剿”紅軍的主力,從撫州、南城攻打中央蘇區,企圖找紅軍主力決戰,卻被紅軍聲東擊西的戰術,弄得在黎川、南豐、廣昌、寧都一帶疲於奔命,士氣低落。在進攻中央蘇區的同時,羅卓英秉承陳誠的意旨,乘機吞併雜牌軍。
1932年7月1日,羅卓英因“整軍經武,屢建殊勳”,提升為第十八軍副軍長。此後,陳誠升第三路總指揮兼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則代陳誠指揮該軍。
1933年2月,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羅卓英部作為第一縱隊出宜黃,擬先攻樂安再犯廣昌。由於第十八軍下轄師太多,為指揮方便,陳誠請準蔣介石,臨時決定成立第五軍,升羅為軍長,下轄第五十二、五十九師。2月28日至3月1日,第五十二師在行進中被紅軍圍殲,師長李明受傷自殺。第五十九師企圖增援,途中又被紅軍包圍全殲,師長陳時驥被生俘。這樣,第五軍尚未正式成立便全軍覆滅。第四次"圍剿"失敗後,羅卓英仍回十八軍任副軍長,代行陳誠的軍長職權,有時陳誠的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和十八軍部駐在一起,連總指揮的權亦由羅代為執行。
1935年,羅卓英晉銜陸軍中將
1936年,第十八軍駐粵漢鐵路南段。8月4日,蔣介石頒佈平定桂軍戰鬥序列,羅卓英被任為前敵總指揮,率軍南下,陳兵西江,迫桂軍就範。8月11日,蔣介石到廣州設行營,任命羅卓英為行營辦公廳廳長兼代參謀長、粵漢鐵路警備司令。次年,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特派員。

羅卓英英勇抗日

淞滬會戰作戰圖 淞滬會戰作戰圖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國家民族處於此危難的時刻,羅卓英率領千萬健兒與日寇血戰沙場,譜寫了人生最光榮的一頁。8月11日,羅卓英率第18軍的11、14、67、98四個師馳援上海的抗日部隊。8月15日,羅部第98師趕到上海,其餘各師亦陸續趕到。
淞滬會戰中,羅卓英的十八軍被編入左翼軍序列,參加寶山羅店瀏河一帶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軍在小川沙、獅子林、炮台灣等地同時登陸,向寶山、羅店、瀏河猛烈進犯,其中又以羅店、嘉定方向作為重點,企圖切斷京滬線,包圍上海的國民黨野戰部隊;8月25日,日軍又從吳淞鎮藴藻浜、張華浜開始登陸,重點仍是指向羅店。
由於該地瀕臨長江口,離大場、閘北不遠,日艦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陸上的目標,又有制空權,便於海陸空協同作戰。日軍集中重兵,對這一帶猛攻,其中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全部到達上海時,羅店已經失陷。羅卓英即令第十一師將其奪回,其後一個多月裏,羅指揮部隊與日軍反覆爭奪羅店、瀏河一帶。白天,日軍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奪取陣地;夜晚,羅部將陣地奪回,戰鬥非常艱苦和激烈,官兵傷亡慘重。
在這次戰役中,羅卓英先後升為第十六軍團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不久改歸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陳誠,由薛嶽代),羅為副司令。9月6日,羅部奉命負責防守金家宅、羅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莊至朝王廟、雙龍墩、沈家橋、瀏河等地,與日軍開展陣地戰,大量殲滅日軍,從而打破了敵人企圖打通長江右岸,包圍上海的計劃。
11月5日,日軍從設防空虛的曹涇鎮、金絲娘橋一帶登陸,攻陷松江,上海防線動搖,守軍不得不全線撤退。13日,羅部向吳縣、福山一線轉移。15日,與日軍激戰於常熟、福山、興隆橋,擊沉日艦四艘。19日,向錫(無錫)、澄(江陰)線撤退。此時正值冬寒,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士氣低落。第十九集團軍退到江蘇、浙江、安徽交界處,開始了游擊戰時期。
淞滬會戰要圖 淞滬會戰要圖
11月19日,羅卓英被任命為南京衞戍副司令長官,協助唐生智守衞南京。日軍爭奪中華門時,南京城防副司令長官羅卓英親自指揮反擊,將攻入城內的日軍全部擊斃,暫時穩住了局勢。
但是南京是個易攻難守之地,守備部隊多是從淞滬戰場撤退下來的疲憊之師,零亂不堪。羅協同唐生智指揮各部奮力抗禦,終難抵擋日本侵略軍的瘋狂攻勢。 [25] 
12月12日,日軍對南京的攻擊達到最高潮。中午前後中華門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線動搖,城防司令唐生智意識到按原計劃14日晚撤退已來不及,遂決定提前至當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師以上指揮官開會,宣佈了蔣介石11日晚發來的擇機撤退的電報,部署撤退計劃。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羅重回蘇、皖、浙邊區,接替薛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
1938年6月至8月,羅部在彭湖戰場上與日軍激鬥,於流澌橋一帶殲滅了大批敵軍,並多次挫敗日軍在湖口一帶的登陸企圖。9月12日,羅卓英代替陳誠,任武漢衞戍總司令之職。10月25日,武漢淪陷後,羅的第十九集團軍歸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嶽代)指揮,參加南昌會戰,羅卓英任戰區前敵總司令,負責直接指揮。
游擊戰
羅卓英作品 羅卓英作品
1939年3月,日軍岡村寧次率四個師團的兵力進攻南昌,3月24日陷吳城鎮,並強渡修水,與羅部激戰於萬家埠、安義一帶。27日,奉新、南昌相繼淪陷。羅卓英下令各部避開敵鋒,逐漸建立起修水以南,贛江以北的抗日根據地,與日軍第一○一、一○六師團對峙。4月下旬,羅負責全面部署並指揮本集團、上官雲相集團及高蔭槐集團的一部,對南昌之日軍反攻,試圖奪回該市。21日晚,羅統率三軍,以分兵合擊之勢對南昌進擊,由於未能切斷南潯鐵路,使日軍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關鍵時刻,遭日軍反擊的第七十九師師長段朗如違令畏縮,至誤良機,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暫停。5月1日再次反攻時,日軍藉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頑強扼守南昌外圍陣地,並進行反擊,羅軍傷亡十分嚴重,無力攻堅。5月9日,全線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後,羅卓英集團放棄了對城市的爭奪戰,改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游擊戰
此後羅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參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掃蕩戰、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戰區的掃蕩戰,殲滅了大批敵軍有生力量。
1940年2月,羅升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汪精衞投敵叛國後,他與薛嶽王陵基楊森等聯名通電討汪。
羅卓英 羅卓英
日軍進攻長沙受挫之後,深感必須首先消滅或趕走贛江撫河流域一帶的國民黨野戰軍,掃清障礙,才能直搗長沙右側,打通粵漢鐵路,便於1941年3月發動了鄱陽湖掃蕩戰。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師團、池田混成旅團,及遠藤少將指揮的第三飛行團組成的掃蕩部隊,共出動了四萬餘人,飛機百餘架,坦克四十餘輛,分三路合擊第十九集團軍的指揮中心上高。
羅卓英指揮劉多荃的第四十九軍、李覺的第七十九軍、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和趕來增援的七十二軍李良基師,共六萬餘人,採取兩翼牽制敵軍,使其不能形成合圍之勢,並大膽集中重兵,轉移外線,誘敵從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帶殲滅敵人的戰略。
是役,敵三十四師團幾乎被全殲,該師團步兵指揮官宕永少將因重傷至斃。據當時戰報説,日軍被斃傷24000餘人,被俘72人。羅卓英因此役而獲青天白日勳章
12月中旬,羅卓英將該集團軍司令部由上高遷到瀏陽,指揮蕭之楚第二十六軍、夏楚中第七十九軍及郭禮伯第一九四師,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羅將此兩軍一師佈置於瀏陽醴陵株洲一帶,與王陵基集團相配合,對長沙近郊成百里側擊之勢。
1942年1月1日,來勢洶洶的日軍渡過瀏陽河,羅、王部靜伏不動,待敵進入長沙近郊,即全線出擊。羅令二十六軍出永安市,楊楓壩向槊梨市,七十九軍及一九四師出馬經營黃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進軍,與楊森王陵基集團密切配合,形成對敵包圍圈。經過四天血戰,挫敗日軍的攻勢。隨後,羅卓英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率三軍窮追猛趕,追至桃林忠場一帶,與日軍對峙。與此同時,贛北之敵亦全線出動,進犯高安、修水地區,配合長沙作戰,羅卓英在瀏陽遙控指揮,粉碎了敵軍的牽制計劃。
遠征印緬
羅卓英在印度 羅卓英在印度
1942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4月5日,羅與蔣介石乘飛機到達臘戌與史迪威部署平滿納會戰,打算將日軍引到該線的有利地帶殲滅。計劃定下後,正準備施行,但英軍決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線,原有防地均放棄。羅部接替防務,進行了皮尤河前哨戰、同古戰鬥和斯瓦逐次抵抗戰鬥,掩護了英軍的撤退。4月18日,因東西兩路告急,棠吉、瓦城動搖,史、羅只得放棄平滿納會戰,退守瓦城,重新計劃瓦城會戰,準備在瓦城附近與日軍一決雌雄。但他們未重視把守通往臘戌的要道東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軍來攻瓦城。
然而,日軍卻不採取正面強攻的戰略,而是迂迴出擊,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襲擊東枝。佔領東枝後,得悉羅部集兵瓦城,便以機械化部隊急攻臘戌。當史、羅獲悉臘戌危急時,已赴援不及。28日,臘戌失陷。瓦城處於被包圍之中,史、羅這才如夢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後撤,急援八莫密支那,試圖先固後方,再圖進取。可是一切已為時太晚,日軍佔臘戌後,繼續沿東線急進,5月3日,佔領中緬邊境重鎮畹町,飛兵莫八,全速搶佔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騰衝亦淪敵手。
至此,十萬入緬軍的歸路被切斷。5月1日,史、羅下令放棄瓦城,開始了悲慘的大撤退。全軍被迫丟掉車輛輜重,突破日軍封鎖線,進入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於8月初回到滇西。羅卓英的長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師則經巴曼克、曼坎、荷馬林、泰南進入印度。入緬軍十萬人損失五萬餘,其中三分之二死於撤退途中。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因重傷得不到治療,而壯烈犧牲。
轉戰印度 轉戰印度
羅卓英進入印度後,於6月11日率參謀長楊業孔及官兵四十餘人到新德里,14日參加聯合國慶祝大會,23日返重慶述職。10月,與史迪威和韋維爾等會談,決定將中國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師在加爾各答西北設訓練基地,取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由史迪威和羅卓英分任正、副指揮。為了保持中國軍隊的獨立性,另設副總指揮部,由羅節制。由於史迪威要求營以上的軍官由美國人擔任,因而與羅產生了矛盾。蔣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為了解決糾紛,便以撤銷副總指揮部,調回羅卓英為條件與史迪威妥協。是年冬,羅卓英離印返渝。
1943年5月,羅出任軍令部次長,不久即調軍事委員會桂林幹訓團教育長,“與駐華美軍合作,首用輪帶式教育法,訓練反攻部隊”。
主政廣東
歷史檔案資料
歷史檔案資料(24張)
1945年5月,羅卓英被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8月底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為鄉梓建設盡力,提出建設廣東的五大方針。
1946年他晉升為陸軍上將
1947年初又提出廣東建設的五年計劃。

羅卓英解放戰爭

1947年8月底,陳誠接替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陳妄想創造奇蹟,以挽救國民黨在東北的敗局,因而把羅卓英請到瀋陽,任行轅副主任之職。羅卓英到東北後,協助陳誠整頓軍隊,裁併機關,控制金融等。
1948年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2月,陳誠在一片責罵聲中離職,羅也隨之南下,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協助陳誠經營台灣,改編整訓的國民黨軍隊。不久,長官公署撤銷,改任台灣政權“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 [1]  [16]  [19] 

羅卓英人物離世

青天白日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
1961年11月6日,羅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蔣介石授予他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1]  [19] 

羅卓英主要事蹟

羅卓英土木系靈魂

羅卓英既是陳誠的得力干將,也是土木系的智囊,其地位僅次與陳,但凡陳誠高升,遺缺必定由羅繼任。因此,羅卓英在第18軍、乃至整個土木系中都擁有很高的威望,一旦陳誠不在,他必是號令"土木系"的唯一人選。 [3] 
陳誠與羅卓英為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學,之後義結金蘭,終身追隨。陳誠人稱“袖珍總裁”,而羅卓英則被稱為“袖珍智囊”,關係非他人可比。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尤以陳誠、羅卓英所部為班底,視為第一親信嫡系部隊,藉以擴充實力。
1925至1937年十二年間,東征北伐、中原大戰蔣桂戰爭、以至“圍剿”紅軍,皆以陳、羅為主力。而陳、羅二將亦忠貞不貳,矢志追隨。其間陳誠所部十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陳誠任軍長,羅卓英繼任師長。十一為土,十八為木,故該軍師別稱“土木系”。後羅卓英以“整軍經武,屢建殊勳”而升任第十八軍副軍長,代行軍長職責。
後陳誠轉參蔣介石高級樞密,土木系一應軍務,悉委羅卓英代領。故羅於抗戰期間,實為土木系之具體操盤手。且蔣陳重大軍事決策,亦須交由心腹親信施行,始可確保無虞,而其人則非羅氏莫屬。羅亦不負所望,先後以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以及大型會戰正副總指揮等身份,親率中央軍主力部隊,勇往直前。凡遇硬仗,總是衝在最前面,與悍敵周旋鏖戰於華東、華中、中南以及滇緬各大戰場,在國民黨軍內素有“救火隊”之譽。
第十八軍先後產生五名一級上將、四名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一名空軍總司令、一名勤聯總司令、二十多名軍長,為各軍出產人才第一。此雖由陳誠提攜所致,而羅卓英維持培育之功亦不可沒。 [2] 

羅卓英羅店爭奪戰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羅店為雙方必爭之地。羅卓英軍長親率中央軍主力第18軍,開撥淞滬會戰前線,把守最緊要陣地,抵死抗爭,有進無退。羅店爭奪戰自8月23日清晨起,至9月18日止,歷時27日。戰至酣時,每小時傷亡上千人。日冦為之膽寒,稱之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之説即由此得來。
據其部下王楚英少將回憶,總指揮羅卓英不避矢石,親臨督戰,幾為日寇機槍擊中,幸被部屬及時按倒,始免於難。其時有人進言:“敵人火力旺盛,不如退守崑山,以避其鋒。”羅卓英憤然答曰:“羅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敵破陣之地,何懼焉!”
羅卓英指揮堅守東戰場長達83天,幾與會戰全程相始終。直至淞滬會戰結束,日軍始終未能跨越瀏河、嘉定之線一步。痛殲倭奴,威震敵國,乃至“扶桑童稚知名姓”。 [2] 
日軍戰史在《上海敵前上陸》中,甚至將羅店稱之為"屍山血河的城鎮"。第18軍羅店一戰,傷亡達1萬2千餘人,而日軍第11師團在羅店地區的傷亡也達到近6000人。 [3] 

羅卓英武漢會戰

1938年,首都南京已失陷,武漢為臨時首都,故日本大本營認為,攻佔武漢即可迫使中國屈服。為求速戰速決,結束對華作戰,本次大會戰,日方先後投入兵力多達40餘萬人,超過在華總兵力三分之一。
縱觀整個武漢會戰,羅卓英每每臨危受命,知難而進,力挽狂瀾,獨支殘局。始則馬當失守,奉命抵死反攻;繼而信陽陷敵,領銜北上阻敵;終則武漢撤退,請纓掩護轉移。自始至終,參與其役。其所跨越戰區,先由第3戰區到第9戰區,後到武漢衞戍區,再到第5戰區作戰;地域則由長江沿岸、大別山麓至鄂湘邊界,軍職則由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武漢衞戍總司令到第5兵團總司令。可謂馬不停蹄,人不下鞍,軍內“救火隊”之譽由此得來。而最後放棄武漢,也全仗羅率部死守半月,始得從容不迫,全身而退,不至重蹈南京覆轍。 [2] 

羅卓英上高大捷

何應欽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的上高戰役,總指揮即是羅卓英。上高戰役,是台兒莊戰役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二次偉大的勝利,以傷亡兩萬餘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1.5萬餘人,在整個抗戰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此役俘虜之多,為八一三以來所未有”。從而更“樹立了中國成為亞洲反侵略勢力中的地位”。戰後,參謀總長何應欽給羅卓英發賀電:“捷音遠播,舉國騰歡,收贛北空前未有之戰果,作戰國最後勝利之先聲。”蔣介石也高興地稱讚此戰“空前勝利”,“勝利之年開勝利之先河”。 [18]  [29] 
勝利之得來,實與總指揮羅卓英及主要將領參謀之果敢決策密不可分。會戰至第三天,實為危急關頭,其時是守是撤,爭議激烈。副參謀長黃華國力主“撤離上高,不予決戰”,附和者過半。羅卓英力排眾議,堅持決戰,曰:“上高以西,無陣地可守!”時某軍參謀長來電反對固守上高,羅即予大聲呵斥,而戰局亦為之扭轉。 [2] 

羅卓英出國遠征

在抗戰史上,中國遠征軍的意義非常重要,為了配合美英的太平洋作戰,蔣介石派出幾十萬軍隊,遠征印度緬甸,打出了國威。而遠征軍的總指揮,就是羅卓英。在羅卓英的帳下,有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鄭洞國廖耀湘宋希濂等名將。 [18] 
1942年4月19日,羅卓英上將命令孫立人師長馳援仁安羌被困英軍,以一千兵士,救出七倍於己之盟軍,轟動國際。時羅將軍賦詩一首,以婉謝國際記者宣傳其事:“救人從井吾何惜,急難鴒原正此時。四海一家須共喻,乾坤大道不為私。”此詩經記者傳播,遠揚國際,深入人心。 [2] 

羅卓英抗戰詩作

羅卓英身經百戰,馬上英姿早已載入史冊。少為人知的,是他文采風流,精擅律絕。戎馬倥傯之際,幾乎無役不詩。抗戰勝利後,他出版有《呼江吸海樓詩集》,收入183題共593首詩,皆創作於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涵蓋整個抗戰時期,時羅卓英在四十二至五十一歲之間。其中多數篇章,如《蘆溝曲》、《羅店》、《吊寶山殉城姚營官兵》、《上高會戰奏捷四首》、《遠征軍賀捷詩三首》等,經戰地記者轉載傳播,一時膾炙人口,乃至蜚聲國際。 [2] 

羅卓英熱心教育

羅卓英熱心教育,曾先後在家鄉與鄉人倡辦虎山中學,在江西贛州創辦卓英學校、宜山小學。 [21] 

羅卓英個人著作

羅卓英是頗有文學修養的儒將。無論是從軍期間,還是在炮火弭漫,戰況緊張之際,也從不輟筆,曾著有《呼江吸海樓詩集》二冊、《正氣歌注》一冊及《從政言論集》、《抗戰言論集》、《贛行吟草》等。 [19] 

羅卓英人物故居

羅卓英將軍大埔縣故居“江東小築”
羅卓英將軍大埔縣故居“江東小築”(6張)
羅卓英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湖寮鎮嶺下村的村東頭,有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圍龍屋-“江東小築”。“江東小築”是外門樓的屋名,進入外大門有一個外天井,外大門坐北向南。主體建築名為“曉亭公祠”,座東向西,背山面水,直面是風景秀麗的梅潭河
該建築屬磚木結構,規模雄偉,氣勢宏大;佈局合理,左右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為上、下二堂,中間有一大天井,兩邊各有一排橫屋,橫屋亦有內外天井。屋內樑架拱鬥雕有龍獅花鳥等圖案,工藝精美,屋脊中間和兩端用灰沙塑有鯉魚含草,頗為美觀。大門兩側壁畫彩繪甚多,古樸典雅。整個建築進深34.2米,面寬41米,佔地面積1402.2平方米,建築面積1091平方米。
2005年,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5] 
2020年3月13日,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6] 

羅卓英人物紀念

南威島是中國南沙羣島島礁之一。“南威”一詞系紀念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南沙羣島主權時的廣東省主席羅卓英(號慈威),兼有威鎮南疆之意,是南沙羣島西南部最重要的島嶼。 [7-8] 

羅卓英藝術形象

2009年電視劇《解放》,王樸飾演羅卓英。 [9] 
2009年電視劇《葉挺將軍》,張傑飾演羅卓英。 [10] 
2011年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劉伯英飾演羅卓英。 [11] 
2014年電視劇《長沙保衞戰》,曹克難飾演羅卓英。 [12-13] 
2016年電影《我的上高》,易勇銘飾演羅卓英。 [14] 
2016年電視劇《東方戰場》,楊猛飾演羅卓英。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