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吞彌·桑布扎

鎖定
吞彌·桑布扎,出生於公元618年,藏族社會早期的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藏文創造者。他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年—650年)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
公元7世紀時期,吞彌·桑布扎誕生於雅魯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也有説是出身於尼木縣吞彌家族中)。父親吞彌阿魯,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御前大臣。母親名叫阿孥。 [1-3] 
中文名
吞彌·桑布扎
國    籍
吐蕃
民    族
藏族
出生日期
618年
職    業
藏族的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
主要成就
藏文創造者
出生地
拉薩市尼木縣吞鄉魯熱卡
信    仰
佛教
代表作品
三十頌》、《性入法

吞彌·桑布扎生平事蹟

吞彌.桑布扎公元618年生於拉薩市尼木縣吞鄉魯熱卡地方。因為對藏文的創制,他成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他十五歲時奉藏王松贊干布之命,惜別拉薩前往天竺求學,曾奉命帶領16名藏族青年,攜許多黃金,途經異國的奇禽猛獸禁區,克服熱帶氣候的不適,堅持前往天竺,拜師訪友,受業於天智獅子和婆羅門利敬,學習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學。 [1]  [3] 
他歷經七年努力學習梵文、語法、詩學、佛經。公元641年平安回到拉薩,在古喀爾瑪如堡(現娘熱民俗風情園東邊的帕崩卡寺)潛心研究三年後,在傳承原有象雄文化的基礎上借鑑古印度等國的文化之優點,完善和創造了現用的藏文字。吞彌·桑布扎一生翻譯多部佛經,著書八部,但在朗達瑪武東贊滅佛時燒燬六部,現僅存兩部。

吞彌·桑布扎藏文緣起

吞彌·桑布紮成年之後,時值吐蕃第33代贊普松贊干布戎馬馳騁青藏高原,經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負之時,松贊干布在平定內亂、征服諸羌、重新統一吐蕃之後,他一方面與周邊諸國,如尼婆羅、唐王朝建立友好關係,另一方面又積極發展生產,制定嚴密的各項制度。由於民族間的交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贊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派遣了在其治下幾百名臣子中認真挑出的吞彌·桑布扎等16名聰穎俊秀青年,帶了許多黃金前往天竺拜師訪友,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字。 [2] 
吞彌等路經尼婆羅之境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附近),拜尼婆羅國王鴦輸伐摩王,王為此賜解暑藥物等。異國的奇禽野獸並沒有嚇倒這些鋭意向學的青年,但是天竺熱帶氣候卻使長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難以適應,其中15位先後病卒於他鄉,只有吞彌·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譯為李謹、利謹或驪賓)的婆羅門和一位叫作拉熱白森格的學者學習梵文和語言。求學期間,吞彌敬重佛法,刻苦習修,成績優異,故被天竺人敬稱為“桑布扎”(意為賢良之藏人,“吞彌”是其家族名)。 [2] 

吞彌·桑布扎主要貢獻

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

帕邦喀,吞彌·桑布紮在這裏創制了藏文。 帕邦喀,吞彌·桑布紮在這裏創制了藏文。 [1]
文字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徵和“臉面”。松贊干布對於文字的信仰,被吞彌·桑布扎所實現,藏文的創制,延長了藏民族的生命力,文字的存在,使得人們可以看到藏民族的過去,甚至因為文字,人們也能看到藏民族的未來。 [1]  文字的存在與否,是一個文化傳統能否長久延續的保證,吞彌·桑布扎創制的文字,延長了藏民族文化的延續性。 [1] 
吞彌·桑布紮帶着師長們的深情厚意,懷着對梵文的認識和了解,學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贊干布的意願,他以梵文50個根本字母為楷模,結合藏語言特點,創制了藏文30個根本字母;又從梵文的16個元音中造出4個藏文元音字母。吞彌還從梵文34個子音字中,去掉了5個反體字、5個重疊字,又在元音中補充了元音'啊'字,補充了梵語迦、洽、稼、夏、啥、阿(音譯)等6個字,制定出4個母音字及30個子音字的藏文。 [2]  他又仿照梵文蘭扎字體而創造出藏文的有頭字:楷書,又仿照梵文“吐都”字體而創造出藏文的無頭字:草書體 [4] 
吞彌創造藏文後即制藏文頌詞獻給松贊干布贊普十分高興,讚賞之。為了帶動臣民學習藏文,贊普拜他為師。在瑪如宮潛心學習藏文聲明和其它文化,不與外界接觸,閉門專學3年。松贊干布十分尊崇吞彌,有些大臣則認為不該如此敬重,吞彌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學。”於是眾怒平息,上下皆學習藏文,智慧之蓮盛開。吐蕃地方出現了噶爾·東贊噶爾·欽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軍事家和精通建設之人才。以後,為能正確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規則以及虛字棗“格”,吞彌·桑布扎又根據古印度的聲明論著,加上他所創藏文的特點和方法編出了《文法根本三十頌》,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隨着用藏文記載的著作和翻譯作品不斷地應運而生,藏族歷史從此進入到一個文明的嶄新階段。 [2] 

吞彌·桑布扎翻譯立著

吞彌·桑布扎不僅在藏語言、文法上頗有創造研究,獨樹一幟,他同時還是一位翻譯家。他創制藏文後又著有《三十頌論及相轉論》即《文法根本三十頌》、《文字變化法則》即《文法性別用法》等語言文法著作8種,今倖存《三十頌》和《性入法》兩種,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經典,又是教科書。吞彌·桑布扎不僅在語言學、文字學和文法學上頗有建樹,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他翻譯了《二十一顯密經典》、《寶星陀羅尼經》、《十善經》、《般若十萬能頌》、《寶雲經》、《寶篋經》等二十多部梵文經典,開了藏譯佛經的先河。有很多譯經後來被人收入在《大藏經·甘珠兒》中。譯自天竺漢地、尼婆羅、克濕彌羅和於填等地的佛教經典著作和各種文化論著被譯成藏文,使之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知識。 [2-3] 

吞彌·桑布扎人物故居

吞彌·桑布扎故居 吞彌·桑布扎故居
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鄉吞巴村景色較美,古樹參天,溪流潺潺,草地柔軟如毯,鳥鳴之聲此起彼伏。此地至今還保留着傳説是吞彌·桑布扎發明的藏香藏紙和雕版製作工藝。這都是西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其製作方式,千餘年延續。 [5] 
吞彌·桑布扎故居始建於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贊干布時代。當年吞彌·桑布扎功成回鄉後,利用吞巴鄉豐富的水利資源,發明了木製的水車來磨製藏香的原料柏木,水車旁堆着磨盤大的橙黃色柏木泥,柏木泥製成磚晾乾後,就製成藏香的原料了。而吞巴人也因為有了水車,製出了有名的“尼木藏香”,它與“雪拉藏紙”和“普松木刻雕版”合稱為“尼木三絕”。 [6] 
20世紀60年代中旬該故居曾改為辦公場所,期間遭受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同時由於年代久遠有多處壁畫和內部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故居內僅剩幾處殘缺但極具史料價值的壁畫,內部設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內有三座及屋頂的水轉經筒,繪有松贊干布、吞彌·桑布扎、十二因緣圖,21尊度母、觀音以及故居效果圖等豐富的具有很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壁畫。 [6] 
吞巴景區藏香工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吞彌·桑布扎故居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吞巴國家級森林公園已獲批成立,吞巴河谷藏香原產地旅遊景區項目也已啓動。 [6] 

吞彌·桑布扎設紀念館

吞彌·桑布扎(吞彌·桑博扎)紀念館中央設立吞彌·桑布扎/吞彌·桑泊扎的塑像。走廊壁畫上用藏文印刷體書寫由吞彌編著的《文法根本三十頌》、《添性論》以及《文法三十頌集精》,《解釋文法疑難之鑑》等名著。
館內的一組組壁畫,集中反映了吐彌桑泊扎的不朽業績。如吞彌降生之地、奉贊布之命惜別拉薩前往天竺求學、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天竺後拜婆羅門大師黎敬/利敬(又譯為李謹、利謹)等多名班智達為師努力學習梵文和語言、敬重佛法、刻苦學習的艱難歷程,受到贊普的高度敬重。為了帶動臣民學習藏文、贊普拜吞彌為師,在古卡爾瑪如堡(今帕崩崗寺)潛心學習三年,掌握了新藏文後向臣民頒佈了第一道政令。二樓中央設有松贊干布和他的三個愛妃芒薩赤嘉,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吞彌·桑布扎人物評價

吞彌根據梵文的五十字母創制藏文,最終成為四個元音字母及三十個輔音字母組成的藏文。三十個字母是盞盞明燈,照射出道道文明之光。吐蕃由此結束了刻木結繩的時代,吐蕃的文化開始有了質的飛越。 吞彌創制的藏文千百年來承載着民族的文化,至今綿綿不絕。有了文字,才使藏文化根系發達而枝葉繁茂,碩果累累。 [4] 
大昭寺法王殿中在松贊干布的坐像旁,除了他的兩位著名的妃子外,還塑有兩位重臣的像,其中一人正是吞彌·桑布扎。千千萬萬的朝聖者仍然在向他表達着深深的敬意。 吞彌的像供奉在大昭寺裏,説明後人給予他了極高的殊榮,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 [4] 
雖然當今學術界對藏文的創制年代有種種的説法,甚至質疑 吞彌·桑布扎的貢獻,但這仍然動搖不了吞彌的歷史地位,因為後人絕不會把一個毫無建樹的人供奉在神聖的大昭寺裏。而年代較早的敦煌吐蕃文獻中,明確説到吐蕃的文字出現於松贊干布時代,這是可信的。
吞彌·桑布扎是藏族社會早期的一位偉大的語言文字學者和翻譯家,他的名字連同他的不朽的業績將載入史冊併為後人所景仰。 [2]  吞彌·桑布扎作為藏文字的創造者,已經成為廣大藏族人民的偶像和崇拜者。隨着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的主題。 [1]  [4]  吞彌·桑布扎,一個永遠值得記憶的名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