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拉藏纸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特有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与尼木藏香、普松雕刻并称"尼木三绝"。该技艺起源于公元7世纪,采用瑞香科狼毒草根茎纤维为原料,经削皮、蒸煮、捣碎、制浆等九道工序制成,纸张具有抗虫蛀、耐折叠、千年不腐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佛经抄写、古籍修复及艺术创作领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次仁多杰家族四代坚守这项技艺,2016年成立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后,开发出笔记本、灯笼等文创产品,实现年收益240万元。截至2024年,尼木县已建立20余亩狼毒草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给,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带动12户家庭就业,推动传统工艺活态传承 [1-2] [5-6]。
- 产 地
- 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
- 遗产级别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主要原料
- 狼毒草根茎白色韧皮
- 核心特性
- 防虫蛀、抗腐蚀、千年不褪色
- 非遗认证
- 2006年(藏纸工艺)、2009年(雪拉藏纸)
- 当代传承
- 次仁多杰(国家级)、格桑旦增(市级)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雪拉戏煮樱藏纸技艺可追溯至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后,结合中原造纸术改良形成独特工艺。据2023年考古发现,西藏现存最早的藏文典籍夜体旋《丹珠尔》即采用此类纸张 [2] [5]。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传统造纸翻埋作坊逐步整合重舟讲,2005年在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设立专业藏纸厂 [3] [5]院辨格旬晚汽屑旋断海循催。
制作工艺
播报编辑
完整的工序包含原料处理与纸张成型两阶段:
- 原料制备:每年5-7月采集海拔4600米以上的狼毒草根,剥取白色内皮经5天河水浸泡,用木槌捣碎成絮状纤维 [3] [6]
- 造纸流程:
- 蒸煮:纤维与草木灰混合熬煮8小时软化
- 捶打:手工捶打使纤维长度保持3-4厘米
- 抄纸:使用纱布框在水中荡料成膜
- 晾晒:高原强紫外线晾晒2天定型 [1] [4] [6]每张藏纸消耗3斤新鲜狼毒草根,成品厚度可通过"浇纸法"控制在0.15-1.2毫米区间 [5]。
传承体系
播报编辑
次仁多杰家族自19世纪末开始专业从事藏纸制作:
- 第一代:次仁多杰(生卒年不详)建立家族作坊 [2-3] [5]
- 第二代:扎西顿珠(1913-1998年)改良原料配比 [3] [5]
- 第三代:次仁多杰(1957年出生)2009年获评国家级传承人
- 第四代:格桑旦增(市级传承人)负责文创产品开发 [2-3] [5]截至2023年,该技艺由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多杰及其两子共3名传承人掌握,年生产藏纸8000张以上 [4-5]。
产业发展
播报编辑
2016年成立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后形成产业化运营 [2] [5]:
- 产品矩阵:传统书画纸、皮纸绘画、藏纸灯笼等9大类产品
- 经济效益:2021年销售额达90万元 [2],年生产各种藏纸8000张以上
- 扶贫成效: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使社员月均收入达3050元,带动12户低收入家庭脱贫 [5]2022年尼木县启动狼毒草人工种植项目,建成20亩试验田,计划五年内实现原料自给率60% [2] [6]。
文化价值
播报编辑
作为西藏唯一完整保留的传统造纸技艺:
- 现存70%以上的藏族古籍文献使用该纸书写 [1] [6]
- 布达拉宫文物修复工程指定采用雪拉藏纸
- 2018年入选"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其"日光漂白法"与"活水浸泡法"两项核心技艺,被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列为濒危技艺保护对象 [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