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厲家班

鎖定
厲家班是京劇教育家厲彥芝於1936 年在上海創辦的京劇科班。主要成員有厲彥芝的孩子厲慧斌厲慧良厲慧敏厲慧蘭厲慧森厲慧福等一班童伶。
中文名
厲家班
組織者
京劇教育家厲彥芝
創辦時間
1936年
創辦地點
上海
主要成員
厲慧斌厲慧良厲慧敏
相關文獻
《厲家班史》和《憶二哥慧良》

厲家班發展歷程

厲氏昆仲 厲氏昆仲
厲家班建立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於是厲家班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輾轉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後落户紮根在重慶。20年間,歷經艱難坎坷,培育造就了一批傑出的京劇表演人才,編演過許多給廣大觀眾留有深刻印象的劇目,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厲家班舞台藝術風格,為京劇藝術在西南地區的生根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近代京劇藝壇上頗有影響的京劇科班之一。
成立背景
始建於大上海、抗戰後紮根於大後方重慶的京劇班社“厲家班”,當年紅遍南國。號稱“厲家五虎”的厲氏五兄妹,也隨着時光流逝而相繼凋零——工銅錘架子花臉的厲慧斌,幼年在滬有“小金少山”之稱,文革初在渝自縊;工生角、老旦的厲慧蘭在1990年去世;厲派藝術創始人、兼容幷蓄的京劇泰斗厲慧良1995年在天津寓所猝死。現在,碩果僅存的“五虎”只餘下京劇名醜厲慧森與工旦角兼小生的厲慧敏。 與厲家班一起變老的厲慧森老人,77歲。儘管“厲家班”已是人事全非,但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做着傳承的事,靜心埋頭寫下了30多萬字的手稿《厲家班史》和《憶二哥慧良》。
老人感言
老人説,“我不能再上舞台,怕丟人。但記錄厲家班的歷史,就責無旁貸了。” 從淪陷區舉家遷渝 厲家班創始人厲彥芝,1896年出生於北京旗人之家,從小酷愛京劇,常與票友學演京劇,操練京胡。厲慧森説,“行伍出身的祖父清末駐守得勝門,常與八旗子弟摔跤練武。祖父性情暴躁,生活無計劃,所以父親雖享受朝廷俸祿,但仍入不敷出,不得不靠給投遞公文的差役刷馬、遛馬,以微薄的收入填補家用。” “父親變聲後專攻京胡,時常天一亮便去城牆根練琴,他的京胡被公認拉得剛、亮、脆、準、快,民國建立後就以此養家餬口。”厲慧森説,父親對子女家教極嚴,條條家規如有違反,輕則罵重則打:如大人説話不許插嘴,不許當人面要錢,不許打鬧,吃飯不許挑菜,不許掉飯粒……兄弟們見父如見閻王。 1930年,廣東人周筱卿在上海閘北建立“更新舞台”,聘請厲彥芝主管業務。周老闆對京劇是外行,但辦事幹練、管理嚴格,他的殺手鐧是當時戲劇少有的機關佈景加五彩燈光。“在我們七、八歲時,父親開始延師教授京劇。慧斌學淨,慧良學生,慧敏學旦,我學醜,慧蘭幼小未歸行當。我們弟兄除在更新舞台《西遊記》中扮演小猴、雲童、娃娃生旦外,有機會還插演其他劇目。”厲慧森説。 兩年後一場意外的大火使更新舞台化為灰燼,1934年更新舞台遷至南京。無經費、無計劃、無招生和開學日期,無後台贊助,甚至班名都沒有,厲彥芝白手起家收了陳慧君等十大弟子。在周老闆慷慨為小演員們添置了一批小桌小椅和簡易服裝道具後,就在厲家兄弟和十弟子基礎上,厲家科班初具規模。 1935年更新舞台回到上海牛樁路。
回憶
厲慧森回憶説,那時更新舞台除演機關佈景戲外,還由成年人與小演員合演傳統戲,“上海戲迷很喜歡厲家兄妹這批小演員,常去售票處問,小把細格節目有哇?厲家班格戲有哇?從此,我們就被觀眾定名為‘厲家班’。”隨後上海戲曲刊物開始關注厲家兄妹,上海麗歌唱片公司還特地約了五兄妹灌製了《法門寺》《霸王別姬》等唱片。由於訓導有方,厲家兄妹很快成為全班棟樑,被熱心觀眾稱為“厲家五虎”。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性情剛直的厲彥芝不願在淪陷區當日寇順民,於是攜帶班社百餘人從武漢入川,輾轉於大西南。1944年厲家班來到陪都,後改名“斌良國劇社”,從此在山城紮根開花。重慶解放不久,厲家班改製為國營的重慶市京劇團。 幾經磨難的“厲家班” 1945年8月15日,對於“厲家班”是個非常難忘的日子。厲慧森説,那天“厲家班”正在“一川大戲院”(今五一路)演出《十三太保》,“我演完僧人了空改扮老軍時,突然聽到外面鞭炮齊鳴,叫賣號外聲不斷——日本鬼子無條件投降了!中國和世界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戰爭勝利了!” 厲彥芝立即放下京胡,拿起“號外”走上舞台,向觀眾宣佈特大喜訊。隨後他馬上宣佈《十三太保》後加演《得勝回朝》!這時激動的觀眾齊聲助唱,台上台下歡笑不止。厲慧森説,按照解放前班規,笑場是要捱打的,可這次開禁任你大笑,“我們全體演員特有精神,‘五馬江兒水’牌子唱得特別響,回場跑得特別歡。最後慧斌、慧良一段即興趟馬,把戲推向高潮。當晚精神堡壘(現解放碑處)燈火輝煌,中外人士通宵達旦唱啊,跳啊。” 國共重慶談判時,張治中將軍找到厲家班説,“延安來人了,你們演一場如何?”由於當晚票已售出,厲彥芝只得臨時分包親自把場,安排演員們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代表團演出了全部《十三妹》等節目。回到延安後,喜好京劇的毛澤東專門向延安評劇團介紹了厲慧良高超的演出水平。 50年代中期厲慧良因腿傷離開重慶,先到上海作了短期演出,演畢北上加盟天津市京劇院。據説有次毛澤東想看厲慧良的戲,碰巧那時厲慧良身體不適,聯繫人不瞭解情況,要厲慧良演出《挑滑車》,厲慧良只得咬牙演出,勉強演到挑完滑車就力竭倒下,連幕也沒有謝成。誰也沒想到這次演出在文革中也成了他罪證之一:“為毛主席演戲太不賣力,連幕都不肯謝。”文革中厲慧良受到的衝擊最大,當時街頭流傳批判他的一本小冊子,題目就叫《槍斃厲慧良》。 厲慧森説,當時位高權重的康生看不上慧良,1964年北京現代劇觀摩演出時,慧良在《六號門》裏演出地下黨,“康生當時説了句,有厲慧良的戲,我不看!”就這樣不久厲慧良的演出被停止了,而後有人羅織了一大堆罪名,加之其生活作風確實放蕩不羈,數罪併罰被投進監獄,先説判死緩,後又改無期,最後於1966年6月宣判15年徒刑。 厲慧良身陷囹圄,卻從不消極過日子。管教幹部考慮他是演員出身,照顧他做輕體力活,可他偏不識抬舉一再要求乾重體力活,做勞動量大的搬運工。厲慧森説,“二哥怕把功夫弄丟了,搬貨時他特意運用京劇的舞台步法,洗澡時他趁人不注意練習雙腿劈八字,申請到廁所裏解手也是為了抽空練蹬腿。他始終盼着出去後重登舞台,他一心想的是早晚還要演戲。” 厲家幾代人的足球情結 厲慧森老人是個不折不扣的體育迷,尤其對足球更是情有獨鍾。他説,“我多年前就參加了市老年足球隊,現在每週二、週四還在重鋼練習兩次,內容主要為傳球、射門。我們拉線、插旗圍個小球場,十幾個老頭擺開戰場就開打,有的年過八旬仍在場上生龍活虎。”回首往事,使他想起六十多年前,厲家班組建“慧光足球隊”的情景及幾場難忘的比賽。 “父親是個球迷,30年代在上海就常常偷閒看球王李惠堂的比賽。1941年,厲家班在昆明演出時,他特許班內組建了‘慧光足球隊’。”厲慧森説,“那時架子花臉劉慧剛球藝最佳,常常帶球射門得分;勇猛武生陳慧林腿功特好,踢球時常常把腿高抬,與對方爭奪高球;厲慧良愛踢球,但又怕受傷,棉背心、護擋、護膝裝備齊全,全副武裝披掛上陣。他踢後衞,當敵方帶球而入時,他迅速轉身,用臀部把來將撞倒在地,趁機將球踢出,這就是他得意的殺手鐧。” 他説,幸好當時比賽規則寬鬆,否則師兄們將通通被罰下場。師兄們敢打敢拼,但在綠茵場上卻從不講究戰術配合,只顧自己踢球過癮,所以常常敗北。但慧光隊的觀眾卻不少,他們既來看球,也來看人,還可看到精彩的筋斗表演。當慧光隊破門得分時,球員們一個個興高采烈,紛紛使出戲劇演員拿手本領,一個個“前空翻”、“後空翻”從敵方駕起“筋斗雲”凱旋。 40年代的“東方足球隊”由港澳球星組成,他們個個身懷絕技,侯容生的鐵腳鐵頭與曹鐘的底線射門堪稱一絕。1943年,他們從香港到貴陽比賽所向披靡,即便是當地一流球隊在比賽中也很難殺過前沿。東方隊隊員大都愛好京劇,尤其喜愛厲家班的這些小演員。一次,他們提出與慧光隊舉行友誼賽。那天貴陽南場兵營球場人山人海,東方隊有意來了個“乾坤大挪移”,由守門員踢中鋒,前鋒當守門員,而且還常常主動“誘敵深入”。儘管如此慧光隊仍然得分無望,結果背了二十幾個鴨蛋,高高興興“敗”回老家。 解放後,重慶市京劇團組建“精藝足球隊”,踢前鋒的厲慧森被選為隊長。當時他身體非常瘦弱,但盡職盡責在球場一不踢人二不怕死,贏得“拼命三郎”的尊號。他説,“那時市京劇團星期天要演兩場戲,於是球員們便安排好時間上午踢球下午演戲,戲後步行走到大田灣體育場看西南隊與戰鬥隊的精彩比賽,然後再趕回去演出夜場,真正做到了工作娛樂兩不誤。” 唱了一輩子的戲,有時候厲慧森真覺得累了。可一旦告別舞台,還是有點戀戀不捨。1988年60歲那年,他從市京劇團退休,不甘寂寞又接着在重慶藝校繼續教了兩年書。可學生一畢業分配,他就又成了真正的大閒人。厲慧森説,“我是個既怕多事,又怕沒事的人。怎麼辦?只好自己無事找事幹唄。” 厲慧森是個收藏迷。解放後他購買了大量的書籍,什麼《二十四史》、中外古今名著及詩詞,各種畫冊、字帖塞滿了幾大書櫃。文革抄家後,大部分書籍丟失,僅有《京劇叢刊》《京劇彙編》戲劇資料等被髮還,他又重整旗鼓重新購買,還把自己在較場口的陋室取名為“雅馨齋”。他説,“我是小學也沒上過的人,僅有的這點唱戲墨水,全是看書得來的。”他給自己撰了個墓誌銘:“好讀書,不求甚解;好寫作,水平甚低;好作詩,打鴨子上架;好發言,打胡亂説;好交友,不尚空談;好旅遊,跑馬看花;愛時間,無事忙碌;性嗜酒,偶爾過量”,但身體愈發“返老還童”的他怎麼也沒用上這墓誌銘。 [1] 

厲家班厲家班五虎

厲慧斌(1921-1966)工銅錘架子花臉。擅演曹操、包拯、張飛等。幼年在滬有“小金少山”之稱。
厲慧森(1927-)重慶京劇團著名演員,擅長丑角角色,如蔣幹、賈桂、徐九經、大師師、芝麻官等。
厲慧敏(1924-)工旦角兼小生,曾演出《十三妹》《穆桂英》《白蛇傳》《金缽記》《謝瑤環》《蘆蕩火種》《春香傳》等。
厲慧蘭(1928-1990)工生角、老旦。代表作如《戰太平》《定軍山》《釣金龜》《三進士》等。
五人被譽稱為“厲家五虎”,是厲家班中的生、旦、淨、末、醜五根台柱,他們數十年來足跡遍佈祖國南北,一生從事京劇事業,深得民眾喜愛。
厲慧良(1923—1995) 京劇演員,工武生。其父厲彥芝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韓鳳奎,亦為京劇演員。後組科班“厲家班”。厲慧良家學淵源,天賦甚佳,1930年隨師劉曉香在上海練功,後向潘奎祥、李桂春、沈玉秋、敖伯言、羅孝可等請益。在南寧、上海等地演出時,被觀眾譽為“神童”。厲慧良在17歲變聲前以演文戲為主,變聲後以武戲為主,唱做念打皆精。尤其對於武戲的表演,基本功紮實,程序嫺熟,注重以武打程序刻畫各種不同人物,並善於不斷進行探索,根據劇情靈活運用程序,有所革新。其常演劇目有《盜宗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失印救火》《八大錘·王佐斷臂》《珠簾寨》《戰太平》《走麥城》《豔陽樓》《英雄義》《賺歷城》《鬧天宮》《鐵籠山》《長阪坡》《挑滑車》《鍾馗嫁妹》《金沙灘》等。1956年參加天津市京劇團,曾演出《火燒望海樓》《六號門》等現代戲。 [2] 

厲家班全家福

教職工
侯雲亭:武行教師
侯雲峯:武功教師
關盛明:生行教師
厲彥芝:班主
吳永桐:淨行教師
吳芷香:旦行教師
孟宏垣:生行教師
孟燮卿:淨行教師
崔韻玉:教師
張富勝:武功教師
張慶喜:武戲教師
張榮生:生行教師
戴國恆:教師
李松亭:淨行教師
楊富榮:醜行教師
楊桂庭:武功教師
潘奎祥:武戲教師
王蕙芳:旦行教師
趙瑞春:教師
郭三增:武功教師
金燮臣:音樂教師
韓鳳綺:教師
韓鳳英:教師
-
-
慧字科
丁慧軒
喬慧傑
喬慧秋
何有智
佟慧春
侯慧義
劉慧元
劉慧剛
劉慧峯
劉慧鑫
盧慧榮
厲慧儂
厲慧蘭
厲慧庚
厲慧敏
厲慧斌
厲慧森
厲慧玉
厲慧珠
厲慧琴
厲慧福
厲慧良
史慧樵
吳慧士
吳慧津
周慧江
奎慧虎
孫慧勇
孟慧安
孟慧志
孟慧棠
孟慧祥
宋慧昌
張慧華
張慧南
張慧川
張慧忠
張慧才
張慧濤
張慧瑞
張慧章
張慧連
張慧鳴
朱慧文
朱慧芳
朱慧震
李慧仙
李慧娟
李慧巖
李慧來
李慧桐
楊慧友
楊慧喜
楊慧龍
武慧賢
武慧香
汪慧洲
潘慧仙
潘慧娥
潘慧貞
王慧喜
王慧羣
王慧銀
王慧鵬
石慧亭
祁慧茹
秦慧芬
穆慧青
童慧荃
蘇慧羣
董慧寶
蔣慧鳳
薛慧萍
許慧穎
賈慧松
趙慧超
邢慧山
鄭慧武
郭慧芸
錢慧宸
陳慧君
陳慧柏
陳慧樓
陳慧豔
陳慧英
陳慧賢
陳慧霖
高慧錄
-
-
福字科
任福勝
況福蓮
劉福薇
劉福麟
史福正
葉福嫺
葉福藴
呂福華
吳福漢
周福東
周福臣
唐福廣
夏福通
孫福眾
孫福娥
張福海
張福鳴
戴福鑄
方福利
曹福昆
曾福浩
朱福俠
朱福豔
朱福蕙
楊福山
林福蕊
畢福壽
汪福增
沈福姃
沈福存
温福堂
王福元
王福在
王福徵
盛福泰
程福鸞
蘇福順
袁福薔
許福冠
許福喜
謝福安
謝福崇
譚福玉
譚福秀
譚福茂
趙福慶
趙福康
趙福貴
趙福鴻
鄒福為
鄒福錄
鄒福金
金福娜
金福秋
閆福德
阮福蓉
韓福俊
韓福興
韓福初
韓福香
高福勇
高福春
高福茹
黃福天
黃福玲
齊福芸
-
-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