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湖意藴

鎖定
《南湖意藴》為雲南作家熊小林所著散文,2021年9月5日發表於《紅河日報》。 [1] 
作品名稱
南湖意藴
作    者
熊小林
作品出處
紅河日報
發表日期
2021年9月5日

南湖意藴作品原文

蒙自南湖是值得一遊的。
我與蒙自因水結緣。3年前,我曾短暫參與過“蒙開個”地區河庫連通工程——從海拔更低的開遠南洞風景區調水到蒙自,作為生產、生活用水。“南湖”的命名只因據城之南,而隨着城市的發展,如今的南湖已然變成了鬧市區。
南湖呈東西向修長分佈,南北寬不過三四百米。南湖的水極秀麗,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蔭,沿湖內外古蹟景點眾多,湖中還有各式亭台樓閣、迴廊曲橋,環境清幽,風光旖旎,是人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白天,特意來遊南湖的當地人不多,多數是從這裏借道而過。行人到了南湖,也就變成了遊人,縱然在趕路,也有了幾分自在和愜意,便忘卻了塵世的喧囂,迴歸到自然的寧靜中。
南湖也是路,城中有湖、湖中有路,這是很少見的。湖中有一條貫通南北的通道,步行從毓秀路或學海路到武廟街、北大街方向,從湖中直穿而過,是一條直達的捷徑,如果環湖繞行,那就遠多了。對駕乘人員來説,南湖是一個很大的環島,南湖雖在城中,單行道的設置也並不妨礙交通。
南湖的夜色很美。一到晚上,湖中的亭台樓閣、廊橋棧道均被火樹銀花精心裝飾,湖面的景色倒映湖中,霓虹閃爍、蔚為壯觀,南湖的夜色在不經意間已經變得很是迷人。西岸的人不多,北岸有休閒廣場,南岸高樓林立、燈火通明,與斜對角古樸的歐式建築遙相呼應,商業的魅力在燈光的照射下更加璀璨,成為年輕人消費打卡的勝地,彰顯着這座城市的張力和後勁。
入夜的蒙自特別涼快,白天的炎熱已被驅散。我與南湖的第一次邂逅是因為出差入住湖邊的酒店。華燈初上,遊南湖的人隨之多了起來,我選擇加入沿湖散步的大軍。以每天1萬步的目標來説,環湖兩週剛好達成,但更多人選擇在湖中的曲徑通幽處穿行。夜漸深,人也少了許多,行走在夜色中,尤為寂靜,腳步越發輕快,在仙境般的南湖走一走,是多麼快活和幸福。
來到蒙自,米線是繞不開的。南湖因環境清幽,有文人學士常來相聚,吟詩作賦,攻讀詩書,又有“學海”之稱,百年過橋米線的歷史和傳説就源於南湖。蒙自人對於米線情有獨鍾,甚至建設了規模宏大的“米線小鎮”。除了著名的過橋米線,還有加了花瓣的菊花米線,以“火燒房子”等奇特的名字遍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以及牛肉米線、羊肉米線、菌子米線、草芽米線、滷雞米線、鱔魚米線……蒙自人的一日三餐似乎都可以就米線果腹。蒙自人很好客,到蒙自工作時,一位朋友非要帶我去吃米線:去最西邊的寨子吃帶皮的牛肉米線,去最北邊的寨子吃羊肉米線,去最東邊的米線小鎮吃過橋米線……似乎只有最南邊沒有知名的米線店,而我恰好在這裏辦公。於是,初到蒙自的我就這樣繞着城市的東、南、西、北胡亂地轉了幾天。
蒙自的米線以碗大著稱。與其説是大碗,實則更像是一個盆,湯是高湯,米線的精華全在這高湯裏了;米線自助,一碗不夠就兩碗、三碗,也有卷粉可選。過橋米線顯得清淡,羊肉米線倒是合我的胃口,高湯里加入薄荷、蒜泥、薑末、葱花等調料,以及“地椒”——一種味苦而略帶奇特香味的植物——這也是在其他地方沒有吃到過的,一頭扎進這“盆”裏,再抬起來已是滿頭大汗,十元、二十元的價格就能讓人吃得酣暢淋漓,直呼過癮。
我認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單是其華麗的外表及豐富的美食,更應包含它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藴。
蒙自,在近代一直處於歷史、革命和時代的前沿。南湖東側分佈着若干幢法式建築,與湖中中式風格的亭台樓閣和迴廊曲橋形成鮮明對比。湖東這短短的200米“海關路”,見證着蒙自、雲南的百年近代史,在這裏,誕生了雲南第一家海關、電報局、郵政局……以蒙自碧色寨為代表的滇越鐵路、在查尼皮召開的中共雲南一大,使蒙自成為雲南革命的搖籃,南湖一直仍保留着革命烈士紀念碑、聞一多紀念碑,激勵着後來者繼續奮鬥、不斷前行。
南湖東北角,坐落着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等一大批著名學者曾來到蒙自,撒下了民主與科學的種子。“南湖詩社”的作品更是把我帶到了熱血沸騰的聯大校園,讓我不禁崇敬於那個時代聯大學子苦中作樂的自信從容和救亡圖存的家國情懷。面對苦難,我們總有驚人的適應能力,湖畔“剛毅堅卓”的聯大校訓更讓我為之久久動容,不禁震撼於這所大學所展現出的、國人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如今,蒙自一中、二中等多所學校分佈於南湖兩側,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學校教學水平可見一斑。
蒙自的南湖,秀外而慧中。在我心裏,南湖收納了自然到人文、歷史到現代,是個極具靈氣又妙趣橫生的一方天地,是見證興衰更啓迪未來的精神世界。 [1] 

南湖意藴作者簡介

熊小林,業餘作家,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人,畢業於雲南大學,就職於雲南建投集團,現任紅河州元蔓高速公路元綠高速公路蔓金高速公路投資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在《文學天地》《散文百家》《紅河日報》《昭通作家》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過作品,出版著作《別夢依稀》《滇南紀行》。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