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鎖定
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很快南斯拉夫就被瓜分,只剩下一個“並不獨立”的“克羅地亞獨立國”,從此南斯拉夫人民的抵抗運動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在南斯拉夫人民抵抗運動中,鐵托共產黨起着重大的作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進攻蘇聯時,處在地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發出了第一個抗戰信號,五天後鐵托主持下的南共政治局就決定成立“民族解放游擊隊總部”。1941年7月4日,南共在一份號召書裏要求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起來反抗“入侵者及其僱傭軍”。號召書中説,就該“用恐怖來回答”恐怖。 [2-3] 
名    稱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發生時間
1941年4月6日—1945年5月15日
地    點
南斯拉夫
參戰方
德國,南斯拉夫
結    果
南斯拉夫獲勝
主要指揮官
鐵托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戰爭背景

1941年4月6日,星期日,清晨5點50分,德國第四航空隊(司令官亞歷山大·勒爾航空兵上將)的“斯圖卡”戰鬥轟炸機羣開始了為時兩天兩夜的持續轟炸,幾乎沒有設防的貝爾格萊德的大部分城區被毀,平民百姓大約死傷17000人。與此同時,德國第二集團軍(司令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大將)、第十二集團軍(司令李斯特元帥)和第一裝甲集羣(司令馮·克萊斯特大將)在意大利(第二集團軍,司令安布羅西奧將軍)、保加利亞(一個師)和匈牙利軍隊(第三集團軍,司令戈羅迪-諾瓦克將軍)的配合下開始入侵南斯拉夫。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投降,6298名軍官和337864名士兵當了俘虜;德軍死亡151人,傷392人,失蹤15人;匈牙利軍死亡65人。南斯拉夫從戰爭開始到戰敗,一共恰好十天。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戰爭過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序幕

南斯拉夫國家不復存在了。它被肢解成十個不同的區域,由八個不同的佔領當局管轄。德國接管了斯洛文尼亞北部的2/3和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包括貝爾格萊德;意大利得到了斯洛文尼亞餘下的1/3和波斯尼亞的一小部分、黑山的全部、達爾馬提亞的沿海地區、科索沃的一部分以及阿爾巴尼亞人聚居的桑賈克地區;中部是獨立的克羅地亞王國;保加利亞得到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其他的部分劃歸意大利的附庸國大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獲得了巴奇卡巴蘭尼亞;而多瑙河以東的巴納特地區則由當地德裔居民自治。
各個不同的佔領當局,各自不同的佔領制度和互相沖突的利害關係,使德國對南斯拉夫經濟財富和戰略交通的控制陷入錯綜複雜的境地,這種情況後來遭到了某些德國人的抨擊,説這樣反而便利了抵抗運動。游擊隊時常得以利用這些分歧,而國家的分裂狀態又有助於南斯拉夫民族感情的復甦,這種民族感情正是抵抗運動得以發展壯大的力量來源之一。
當時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仍不得不服從莫斯科的總路線——戰爭是兩個資產階級法西斯對手之間的鬥爭,反動的王國政府滅亡並不值得惋惜。共產黨雖然號召黨員反對德國人的佔領,但是,只要納粹還被當作蘇聯的同盟者,則無法號召人民起義。不過,對共產黨與對民族主義的忠誠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因為共產黨人沒有武裝,組織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共產黨總書記鐵托深信起義必將爆發,因此通知黨員蒐集武器和情報、重建地方組織、秘密訓練,還成立了由他自任主席的軍事委員會。
從4月末到5月初,南斯拉夫投降後原本駐紮在塞爾維亞的德軍(第60摩托化師、第4山地師、第29步兵師以及183師的一個團)在司令官馮·魏克斯將軍率領下開始調走,而代之以三個後備師。其他一些跡象也表明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即將開始。鐵托知道這意味着共產國際對武裝活動的禁令從此解除,於是更加緊了起義準備。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的公告,使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如釋重負,使人灰心喪氣的矛盾心理和難以忍受的期待終於到了盡頭。就在第二天夜間,貝爾格萊德—薩格勒布的鐵路線遭到了襲擊,不過這只是自發的破壞活動。6月27日,南斯拉夫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人民解放游擊隊司令部,並派遣12名中央委員分赴全國不同地區去指導和建立游擊隊(Partisan,來源於法文,是拿破崙戰爭時在西班牙戰場上產生的,指敵後鬥爭的部隊)。卡德爾(1910—1979年,斯洛文尼亞人)於7月22日領導斯洛文尼亞起義;伏克曼諾維奇(1921年生,黑山人)於7月27日領導波黑和克羅地亞起義,塞爾維亞人也在7月底行動起來;吉拉斯(1911—1995年,黑山人)於7月13日領導黑山起義,這裏的起義聲勢最大,到年底為止,除了波德戈裏察和策丁耶,意大利人被從所有的城市趕了出來。
7月4日,中央委員會決定把黨的領導機構改組為軍事總參謀部,這表明南斯拉夫共產黨決定建立一支軍隊。實際上,這時候還沒有黨領導下的軍隊,由共產黨員領導的愛國者組成的三、五個人一羣,或十來人或五十人一羣的小組,沒有制服,武器缺乏,分散在全國各地;而他們要面對駐紮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德國、意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正規軍有十八個師,克羅地亞王國有五個師,以及數千名偽警察部隊。沒有軍隊的鐵托這個時候卻要設立總參謀部,未免荒唐,不過六個月以後,游擊隊已經有八萬人了。雖然缺乏新式武器,但在理論上是武裝起來了。後來鐵托説:“他們不是正規軍,全是志願兵。”
中央委員會還有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決議,即游擊隊的目標應當是在國內某些地區肅清敵人,開闢後來稱為解放區的作戰基地。它意味着,只要游擊隊控制着這種解放區,便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小國家來治理——處理民政事務,向居民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使部隊可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儘管在戰爭期間解放區屢屢易手,得而復失,但最終引導抵抗運動走向勝利。 [1] 
起義最初只在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爆發,鐵托在貝爾哥萊德的一所別墅裏指揮着一系列抵抗活動。在塞爾維亞不斷髮生游擊隊對法軍前哨部隊的襲擊以及對運輸隊的伏擊,到8月底,鐵托在莫斯科的報告中説,“德國人現在僅能據守較大的城鎮,大小村莊都在游擊隊手裏”。 1941年9月,鐵托建立了游擊隊“共和國”烏日策共和國。在門的內哥羅,游擊隊也迅猛發展,門的內哥羅人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但是,1941年11月,德國人派來增援部隊,迫使鐵托放棄烏日策城,游擊隊司令部遷入波斯尼亞。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轉折

1942年上半年,鐵托在波斯尼亞東部和門的內哥羅接壤的地區繼續作戰。到8月底,波斯尼亞西部和中部絕大部分地區已被他佔領。當11月5日攻下比哈奇時,鐵托重新改編了自己的部隊,並定名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游擊隊”。11月26日又在比哈奇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反法西斯會議”,宣佈用盡一切辦法繼續進行反軸心國鬥爭,承認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馬其頓人民族權利,並保證“社會生活與國家組織方面的一切最重要的問題都將由人民自己通過其代表來決定,這些代表將在戰後由人民正式選舉產生”。比哈奇會議對希特勒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從1943年1月起,軸心國開始對南斯拉夫游擊隊發動了一系列的攻勢,這是游擊隊在軍事上受到的最嚴酷的考驗。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跨越蘇捷斯卡峽谷,撤退到波斯尼亞東北部。“這一撤退,包括史詩般地跨越蘇捷斯卡河,在南斯拉夫傳説中所具有的傳奇意義,就像中國軍隊的長征在中國共產主義編年史中的意義一樣。”在以後的幾個月內,游擊隊又基本上恢復了元氣,並充分地利用了意大利的投降,很快就重新控制了波斯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的大片地區。“解放區已由1942年秋五萬平方公里,在一年的時間內擴大為十三萬平方公里。解放區的人口占南斯拉夫人口總數的將近一半。”在這種情況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1943年11月29日在亞伊策市召開。會議決定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為南最高立法和執行代表機構,是全南人民和國家的最高代表。南斯拉夫將建成享有平等地位的各族人民的聯邦共同體。同時,會議還建立了新的革命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實際上具有臨時政府的性質),並警告國王彼得二世及其流亡政府不得回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政府成立

亞伊策會議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開始為爭取新的革命政權得到承認而鬥爭。亞伊策會議召開之際,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正在德黑蘭舉行會議。鑑於鐵托游擊隊的勝利,盟國決定“盡最大可能在供應和物資方面以及突擊隊採取軍事行動方面幫助南斯拉夫游擊隊”,但是,“沒有一個大國,無論是蘇聯英國,還是美國願意在法律上承認南斯拉夫革命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處境尷尬,先後派出使團前往倫敦和莫斯科。倫敦方面要求鐵托與流亡政府之間達成某種妥協,組成“聯合政府”,而莫斯科也堅持要游擊隊與彼得國王達成協議,這遭到鐵托的拒絕。1945年3月7日,民主聯邦南斯拉夫臨時人民政府成立,全國委員會和流亡的王國政府都被取消。各大強國對這個臨時政府採取了承認態度:英國是在4月20日承認的,美國在4月28日,蘇聯在4月29日。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戰爭結果

1945年4月,解放南斯拉夫的最後戰鬥開始了,從塞爾維亞徵召的25萬多名新兵,加強了斯雷姆戰線。第一和第三集團軍向薩格勒布方向前進,第二、第三和第五軍解放了薩拉熱窩,第四集團和第九軍解放了伊斯特拉,並攻入的裏雅斯特。1945年5月15日德軍負責南斯拉夫戰線的主要指揮官馮·萊爾將軍宣佈投降。
二戰南斯拉夫軍隊
圖冊參考資料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