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里馬

(漢語詞語)

鎖定
千里馬,漢語詞語,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1]  古代就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説法。
中文名
千里馬
拼    音
qiān lǐ mǎ
釋    義
才能很大的人
出    處
《馬説》
類    型
成語
感情色彩
褒義

千里馬讀音

【詞目】:千里馬(千里馬)
【拼音】:qiān lǐ mǎㄑㄧㄢ ㄌㄧˇㄇㄚˇ

千里馬釋義

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千里馬簡介

指日行千里的良馬或比喻才能傑出的人。 [1]  明·董其昌袁伯應詩集序》:“司馬(袁可立)居恆授餘教見法,目伯樂相千里馬,而教其子相國馬,以為千里馬不常,即善相無所用之。”
據記載,汗血馬能夠日行400公里。許多專家對此質疑。某人説,即使古代計程單位是十分之一,馬一天跑400公里,看來也是不可能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只是傳説。一般的馬只能日行150公里左右,最多日行200多公里。中國古代利用快馬傳遞軍事信息的驛站,號稱“五百里加急”,恐怕最長的驛站也沒有250公里。 但是,千里馬一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太多,難以相信這是真的做不到的,例如岳飛給皇帝上的一道著名的奏摺中,曾經提到他有兩匹日行千里的馬,但是需要特殊的飼養(也不高級,更不裝神弄鬼,我記得只是乾淨的水,精細的糧草,非常科學。),由此談到人才的栽培——很難想象,岳飛會對帝王做出誇張的舉例。
歷來人們大多認為,千里馬泛指一般好馬。所謂“千里”只是個虛數。因為現代人誰也沒有見過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馬,然而古代人卻在古籍文獻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千里馬實實在在跑出千里距離。看來問題主要出在“千里”這個長度上。
千里馬一詞,最早見於《楚辭·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以後中國正史中多次提到千里馬,如《史記·趙世家》:“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想當年三國時期有隻千里馬名叫“赤兔馬”。
據考證,周朝時代的1華里摺合現代長度只有298.65米,1000華里就是現代的298.65公里。如以一個白晝12小時計算,平均每小時只需跑完24887.53米即可。對於馬來説,這是極慢的速度,僅僅與“快走”差不多。實際的長途行進,不可能連續不斷的跑上12個小時,而是用某種“中速”。比如,每秒鐘行進10米,每小時行進36公里。那麼,用8個多小時跑完千里路程,其餘3個多小時用於途中的吃喝休息,應該説是符合邏輯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的確有過名副其實的千里馬,這些良馬可在一個白晝內行進298.65公里,達到當時長度概念上的“千里”標準。造成後世中國人不相信真有千里馬的原因有兩個:
度量衡制度改變造成概念理解誤會。
② 就眼見為實而言,現代人已經無法看到能夠日行298.65公里的馬了,因為缺少虎狼在廣闊草原上的追逐,家馬也就逐漸失去了馳騁千里的勇力。
由此可見,千里馬跑的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麼飛快。事實上千裏馬只是具有非常持久耐力的良馬。

千里馬歷史傳説

千里馬伯樂相馬

傳説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説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説:“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説:“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説:“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説:“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説:“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千里馬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説: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説,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説:“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參考資料